新華社上海7月1日電(記者高路)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1日出臺並即日施行一項“社保新政”,這一政策打破了農民工參加當地城鎮社會保險的“戶籍壁壘”,為這一人群獲得“與城裏人相同的社保待遇”打開了一扇“制度之窗”。
根據1日出臺的文件要求,從即日起,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兩類外來從業人員,包括外省市城鎮戶籍從業人員、外省市非城鎮戶籍專業技術人員,在與單位協商一致後,可以參加當地的城鎮社會保險。
長期以來,上海城鎮社會保險只允許上海戶籍的勞動者參加。而同在一座城市工作、勞動的郊縣或外省市人員,則可能因戶籍、“身份”的不同,而需要參加“鎮保”“綜保”“農保”等待遇相對於“城保”較低的社會保險。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鮑淡如曾表示,過去上海“城保”的門檻卡得很嚴,戶籍是主要標準,但從目前發展來看,連居住證轉戶籍都可以“輪候”了,“與城裏人同等的社保待遇”還不放開就很不合適。
“社會保險要以人為本,制度要隨人來動。”鮑淡如認為,按照這一理念,上海將打破以往的制度堅冰,逐步破除地區界限壁壘以擴大“城保”覆蓋面,吸納非上海戶籍人員參加上海城保,從而做到“應保盡保”,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根據新政的規定,凡屬於參加上海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範圍的用人單位,無論已按規定參保還是新成立即將參保,其使用的農民工等外來從業人員,均可按規定參加當地城鎮基本養老保險。這其中,對於外省市非城鎮戶籍的人員,只要符合具有專業技術職稱、具有技師或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單位需要的專門技術人員三項要求之一,就可以參加“城保”。
在具體待遇標準上,凡可參加“城保”的外來從業人員,其參保繳費比例及社保待遇將與現有“城裏人”完全相同,並同時參加醫療、工傷、生育和失業等基本社會保險。
考慮到國家正在研究出臺養老保險關係跨省市轉移接續辦法,上海這項政策規定:外來從業人員原在外地參保、後到上海參保的,社保經辦機構將為其建立個人賬戶,記載其繳費情況及其繳費年限,待國家辦法出臺後,將按國家規定為其辦理接續手續。
從“戶口之名”到“待遇之實”——解讀上海“社保新政”
新華社上海7月1日電(記者高路)上海1日出臺並施行一項“社保新政”,開始打破上海多年來的“戶籍壁壘”,吸納農民工等外來人員參加當地城鎮社會保險。
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認為,這一社保政策的出臺是對前不久施行的上海戶籍新政的有效補充和銜接,從“戶口之名”到“待遇之實”的“制度雙重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上海“海納百川,平等普惠”理念的“實至名歸”。
今年2月,上海出臺備受關注的戶籍管理新政策,符合一定條件的人才類居住證持有人,可按“先入圍再輪候”規則申辦上海常住戶口。6月17日,新政發佈實施細則,進入實質操作階段。
參與2008年上海市委“上海人口戶籍制度改革方案”課題研究的王大犇認為,此次新出臺的社保政策,將促進“居住證轉戶籍”政策的受益人群範圍擴大,其中,農民工等外來人員是直接的獲益者。
根據戶籍新政的申辦條件規定,持居住證期間按規定參加上海市城鎮社會保險應當滿7年。而大量在上海定居並取得居住證的農民工中,僅有少部分人參加了簡稱“城保”的上海市城鎮社會保險,而大多數人參加的是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沒有“城保”,也就無緣享受“居轉戶”。
“此次社保新政的出臺,把上述情況考慮到了實處,為兩種保險提供了銜接的通道,這也就為一些農民工的落戶打開了一扇窗。”王大犇説。
他認為,社保新政的一個更深遠的意義,在於上海為外來人員和“城裏人”享受同等的生活保障和生存狀態,開始推進從“戶口之名”到“待遇之實”的制度完善。
“戶籍只是一個本子,其價值説到底就是待遇,而這些待遇裏就包括了社保。”王大犇表示,目前在一些地方,“戶籍之別”與“待遇差距”緊密“挂鉤”,外來人員期盼一個“城裏人”的名頭,説到底就是希望有機會和城裏人過一樣的生活、享受同等的權利。今年以來,上海接連推出了“戶籍新政”和“社保新政”,“平等”也就更顯得“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