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年中經濟形勢述評:把握經濟大局 堅定調控方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述評:把握經濟大局 堅定調控方向
——年中經濟形勢述評之一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新華社記者趙承)國家統計局16日公佈的上半年經濟發展重要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已止住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快速下滑的勢頭,成功避免了可能産生的大蕭條局面,進入企穩回升的新階段。

    一系列關鍵數據清晰地反映出經濟回升態勢:

    經濟增長開始加速。去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為10.4%,四季度下滑到6.8%,今年一季度進一步滑落到6.1%,二季度則回升到7.9%。這是經濟回升的重要標誌。

    受影響最嚴重的工業生産恢復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季度增長5.1%,二季度提高到9.1%。最困難的紡織業也得益於擴大國內市場,利潤在逐步增加,露出新曙光。

    國內需求快速增加形成有力支撐。投資迅猛增長,並形成了第一第三産業超過第二産業、中西部地區超過東部地區的態勢。國內消費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穩步上升,成為新亮點。5月份“家電下鄉”産品銷售額比4月份增長42%;上半年汽車銷量超過600萬輛,在數量上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車市場。

    市場信心進一步提振。房地産市場結束了年初冷清局面,投資和銷售量都在穩步增長。上半年全國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4.7個百分點。資本市場交易日趨活躍。

    港口、鐵路、交通日益繁忙,發電量由“負”轉“正”。這些經濟的“晴雨錶”也印證了經濟企穩回升的判斷。

    企穩回升的局面來之不易,是全國人民近一年來堅韌不拔、團結奮鬥抗擊金融海嘯衝擊的結果,充分證明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擴大內需的一攬子計劃是正確的、有效的。

    在看到形勢好轉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國民經濟回升基礎尚不鞏固,格局不平衡,還存在不確定的因素。不鞏固,就是説經濟回升剛剛出現,稍有放鬆或者受到外部較大的衝擊,就可能出現反復。不平衡,就是説不同地區、不同行業表現有好有壞,存在較大差距。不確定,就是説國際金融危機仍在發展蔓延,外部環境何時能根本好轉尚難預料。就業壓力加大、出口嚴重萎縮、財政增收困難、企業利潤下滑等一系列問題警示我們,困難時期並未過去,必須做好在較長時間內應對各種困難和複雜局面的準備。

    經濟企穩回升,就像駕駛汽車爬坡,不進則退,需要緊踩油門,腳底稍有鬆勁就會倒退。在這個關鍵時期,首要任務仍然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關鍵在於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全面落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容有絲毫猶豫和動搖。

    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經過努力經濟增長剛剛走出低谷、尚未根本擺脫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困難時,這一點更為重要。如果增長不保,就可能出現工廠倒閉、人口大量失業等嚴重問題,不但調整結構、改革體制、保障民生、擴大消費等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政治和社會穩定也可能出現問題。對此,我們必須保持冷靜,把握好調控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貸大幅度增加。上半年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年初增加近7.4萬億元,同比多增近5萬億元,為去年全年新增貸款的150%,引發了一些人對通貨膨脹的擔心。

    事實上,今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品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一直處在下降區間。而産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夏糧豐收,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價格上漲,近期不大可能出現通脹問題。當前,一方面要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定性以夯實回升的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對通脹的預期管理,根據形勢變化對貨幣政策實行動態微調,將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三農”、中西部地區和改善民生方面。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産能過剩矛盾更加凸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不少行業就存在過剩問題。危機帶來的有效需求不足,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隨著經濟形勢好轉,一些企業盲目生産,産能過剩的矛盾更為突出。特別是鋼鐵行業産業集中度低,預計産能過剩達1.6億噸。這一問題在不少行業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快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産能,推進兼併重組是唯一齣路。

    與此同時應該看到,世界範圍內正在展開新一輪以科技革命為先導的産業革命競爭。在新能源、生物醫藥、綠色經濟、信息溝通等新興産業上儘快實現突破,才能搶佔新一輪大發展的制高點,讓經濟增長更上層次、更有後勁、更可持續。

    既要運用好政府調控的一手,又要發揮好市場調節的一手,防止顧此失彼,造成市場扭曲,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考驗,需要加快推進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特別是在政府刺激經濟的同時,充分發揮民間投資的作用。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擴大政府投資是拉動經濟最直接的方法,但政府投資要發揮好“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必須啟動民間投資。目前,一方面受生産訂單不足、産能過剩影響,對於競爭充分的行業,民間投資比較謹慎;另一方面石油、鐵路、電力、電信、市政公用設施等重要領域,投資開放度低、門檻高,限制了民間投資的進入。下決心打破壟斷以及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限制,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讓市場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的充沛動力,已成為穩定回升基礎的關鍵。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目的。上半年涉及民生的項目,全國財政支出增長較快,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支出分別增長40.3%、29.2%和17%。保障和改善民生,將成為下一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點。下半年涉及民生的大事有3件:抓緊落實促進就業的一系列舉措,進一步解決大學生和農民工就業問題;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逐步擴大基本醫保覆蓋面,惠及廣大城鎮職工;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但是滿足人民新期待的需要,也有利於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和可持續地發展。

    經濟企穩回升,無疑將增強全國人民戰勝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信心。但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提醒我們,這個關鍵時期需要牢牢把握大局,堅持調控方向,立足於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不動搖,鞏固企穩回升的基礎,為經濟全面復蘇積蓄更為強大的力量。 

 
 
 相關鏈結
· 福建上半年經濟出現積極變化 整體表現企穩回升
· 江蘇:2009年上半年經濟企穩回升 健康因素增加
· 上海經濟"半年報":"資産質量"優化 增速企穩回升
· 鐵道部:全國鐵路6月份各項運輸指標企穩回升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