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水土流失達356萬平方公里損失耕地約100萬畝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水利部部長陳雷29日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加劇,許多國家在江河治理、防洪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都面臨著泥沙問題的嚴峻挑戰,泥沙問題已成為全球性難題。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土壤侵蝕量高達45億噸,損失耕地約100萬畝。

    陳雷是在此間舉行的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成立25週年慶典儀式上作上述表示的。據統計,全球每年地表侵蝕量高達600億噸,損失耕地約5萬至7萬平方公里。侵蝕的泥沙造成河床持續抬高,每年淤損水庫庫容近1%。

    我國是世界上泥沙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大量泥沙下泄,淤積江、河、湖、庫,降低了我國水利設施調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加劇了下游的洪澇災害。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導致黃河下游河道1950年至1999年淤積泥沙92億噸,河床普遍抬高2至4米。遼河干流下游部分河段河床已高於地面1至2米,成為“地上懸河”。水土流失導致全國8萬多座水庫年均淤積泥沙16.24億立方米,洞庭湖年均淤積泥沙0.98億立方米。

    陳雷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開展了大規模水土保持、江河湖庫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河治理技術和泥沙學科研究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但目前我國的泥沙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已經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對下游河道與河口演變的影響,對河道整治工程的適應性及今後的整治措施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同時,迫切需要加強人類活動影響下土壤侵蝕、河道演變規律的研究,把握泥沙運動過程伴隨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及其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開發與生態和環境保護要求相協調的江河治理技術,這些都對泥沙領域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

    據了解,25年前,為應對世界性泥沙難題,促進世界各國在泥沙領域的知識共享和科技合作,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2屆大會通過,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共同建立了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2005年,中國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重新簽署了關於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的協定,在新形勢下賦予國際泥沙中心新的任務。 

 
 
 相關鏈結
· 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工程規劃審查會召開
· 陜西省七月啟動資源開採水土流失補償費徵收工作
· 陜西7月開徵煤油氣資源開採水土流失補償費
· 我國三北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程度呈雙減趨勢
· 天津2009年計劃治理山丘水土流失面積14平方公里
· 貴州出臺辦法徵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防治水土流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