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記者 姜銳、王宇、姚均芳)今年上半年,我國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增長,截至6月末,外匯儲備餘額達21316億美元。外匯儲備資産保持了安全、流動,並取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時,國家實行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促進了國民經濟企穩回升,保障了國際收支平穩運行。
我國與國際社會通力合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並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充足的外匯儲備也為我國經濟增強信心、防範風險、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經濟企穩向好 多因素促外儲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率先逐步企穩,年初外匯儲備增長緩慢態勢已被之後的逐月攀升所取代。
“近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説明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經濟走勢,與中國經濟基本面轉好有密切關係。”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
相比于日本、歐盟和美國等其他經濟體,我國經濟在二季度出現了明顯的回暖跡象,上半年我國GDP增速達7.9%,實現全年“保8”目標的把握增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認為,中國外匯儲備增長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從經常項目來看,由於我國政府及時採取了穩定外需的一系列措施,我國貿易順差依舊保持了一定的規模,上半年累計貿易順差達969.4億美元。在資本和金融項目方面,隨著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效果逐漸顯現,中國經濟運行已出現回暖的積極變化,從而有效扭轉了外資的遊移心態,吸引了國際資本流入。
此外,就金融因素而言,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匯率和資産價格回穩,對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也産生了正面影響。
同時,由於我國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始終遵循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原則,堅持長期投資理念、多元化投資策略和嚴格審慎的風險管理,我國外匯儲備資産在保持安全、流動的同時,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冷靜調整外儲結構 保證儲備安全運營
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顯然給其經營管理工作帶來了更多的考驗。應對新的挑戰,我國政府和外匯管理部門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
“在外匯儲備規模不斷增長的條件下,所謂管理外匯儲備風險,就是適應市場變化,適時且理性地改變外匯儲備的期限結構、資産結構、債務人結構和幣種結構”。李揚説。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金融資産大幅縮水,外匯儲備通過多元化的貨幣配置和資産擺布,通過嚴格審慎的風險管理,確保了外匯儲備資産總體的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今年初,隨著歐美諸國競相降息,各國利率均處於歷史最低水平,人們普遍擔心購買的他國國債可能出現的資本虧損。李揚認為,通過採取改變外匯儲備期限結構的操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範利率變動給我國外匯儲備帶來的減值風險,並取得較好的收益。
今年以來,全球救市措施逐漸顯效,美國金融市場也日漸回暖,出現了股權類資産和私人部門債券價格上揚的趨勢,李揚還認為,可以及時進行資産結構調整,增持那些復蘇前景比較明朗的公司股票、債券以及基金。
此外,專家認為,在外儲充裕的條件下,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積極從事並購、重組和增持,以及在出口貿易中推廣貿易信貸等促進了企業投資便利化,有利於國家和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客觀上還緩解了外儲過快增長的壓力。
外儲基石穩定國內經濟應對全球金融危機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最近表示,對於外匯儲備,應當從宏觀經濟的總體來觀察,否則就有失偏頗。業內普遍認為,這是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和運用所應有的科學、全面的立場。
外匯儲備是國家財富,並非閒置資産。專家指出,在金融全球化和世界各國大都實行浮動匯率制的環境下,傳統的分析外匯儲備規模和用途的指標應予以調整。
事實上,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外匯儲備的主要功能已經發展為:支持公眾對本國貨幣政策與匯率管理政策的信心;通過吸收貨幣危機衝擊以及緩和外部融資渠道阻塞,來克服本國經濟的外部脆弱性;提供一國能夠償還外債的市場信心;支持公眾和外部投資者對本國貨幣穩定的信心;支持政府償還外部債務與使用外匯的需要;應付災難和突發事件。外匯儲備已從一種為被動應付國際金融形勢變化的資金準備,發展成為一國的財富和實現多重目標的主動積極的投資。
此外,充裕的外匯儲備為國家防範遊資衝擊提供了基礎性保障,興風作浪的投機資本不敢對儲備大國隨意造次。在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我國沒有遭遇貨幣危機,與持有可觀的外匯儲備密切相關。
充裕的外匯儲備,還為我國推行積極的國際發展戰略,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打下基礎。
今年以來,我國呼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需求,與韓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等六個經濟體貨幣當局簽署了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為區域金融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莊健認為,這些受到國際社會廣泛好評的救助全球危機的強有力行動,沒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做支撐,顯然難以施行。
此外,中國在外需不旺的困難形勢下,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體現了對國際社會的高度責任感,有利於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在匯率穩定的背後,亦有外匯儲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