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寧夏中南部一批扶貧産業相繼崛起 農民從中受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8月27日電(記者 姜雪城)回族聚集的寧夏中南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轉變思想、更新觀念、趨利避害,全力推進特色資源向優勢産業轉化,一批扶貧産業相繼崛起,扶貧工作逐漸變“輸血型”為“造血型”,越來越多的回族、漢族農民從中受益。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8年超過10%,去年達到2614元,比上世紀末翻了一番多。

    寧夏中南部地區雖然自古就有“苦瘠甲天下”之説,但區域內不乏比較特殊的氣候資源:北部乾旱風沙區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中部黃土丘陵區土地廣闊,氣候冷涼;南部土石山區降雨相對較多,地理環境複雜多樣,發展區域特色農牧業優勢突出。

    近年來,寧夏中南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區)踐行科學發展觀,把産業培育作為轉變扶貧開發方式的重要途徑,全力推進特色資源向優勢産業轉化,使原本貧瘠的土地開始“流金淌銀”。

    西吉縣幾乎年年春夏期間乾旱,夏收作物産量低而不穩,但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種植馬鈴薯。近年來,這個縣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目前已穩定在百萬畝以上,戶均近15畝。這個縣新營鄉車路灣村農民袁久世説,去年他家種了10畝馬鈴薯,儘管因天旱減産,市場價格也不太好,可是總收入仍然達到5000多元,種1畝馬鈴薯的收入勝過種4畝麥子。

    在原州區三營鎮甘溝村的設施農業示範點,農民李沛告訴記者,今年他家在政府的支持下搭建了4畝地的移動拱棚,全部採用早熟馬鈴薯套種白菜生産模式,眼下白菜、馬鈴薯已全部下市,還可以再種一茬白菜,估計三茬菜種下來,每畝地能收入上萬元。

    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鹽池縣,擁有710萬畝天然草原和一個全國聞名的畜牧品種灘羊。然而,過去信天遊式的放牧,不僅經濟效益低下,還嚴重破壞生態環境。2002年鹽池縣開始實施天然草原禁牧封育,羊只全部舍飼圈養。短短數年,全縣草原植被覆蓋率就恢復到60%左右,灘羊的年飼養量不僅未減,反而達到160萬隻,創歷史最好水平。去年,全縣以灘羊為主的畜牧業産值達到3.4億元,比禁牧前凈增了2.4億元。

    “人力資源也是貧困地區最主要的一項資源。”固原市勞動就業局副局長陳廣洲説。過去,寧夏中南部地區的農民大都盯著土地種糧求溫飽,結果因土地資源有限,農村豐富的勞動力無法實現創收。從上世紀80年代起,寧夏中南部地區就有農民自發外出,走南闖北去打工。到90年代末,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山區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政府部門因勢利導,強化組織培訓,建設勞務基地,幫助他們有序地向發達地區或非農産業轉移,如今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最主要的增收渠道。

    據統計,2008年僅固原市5縣(區)就累計輸出農民27萬多人次,比5年前增加約18萬人次,人均務工收入達到4649元;當年全市實現勞務總收入12.62億元,佔地區國民生産總值的16%以上。

 
 
 相關鏈結
· 寧夏將斥資千億元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 中國(寧夏)——阿拉伯經貿合作研討會在吳忠舉行
· 寧夏自治區召開乾旱帶縣內生態移民現場觀摩會
· 寧夏:出臺系列優惠政策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