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裝備製造業60年來立足自主創新不斷加快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鑄就中國經濟騰飛的“脊梁”
——中國裝備製造業立足自主創新不斷加快發展述評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 張曉松、劉菊花、陳玉明、鄭曉奕)僅用28秒,一塊重達12噸的鋼錠就被世界首套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擠壓成8米多長的厚壁無縫鋼管!

    “這個‘大力神’的成功研製標誌著中國從此打破國外壟斷,為超臨界、超超臨界火力發電設備製造提供關鍵零部件。”北方重工公司副總經理雷丙旺日前説。

    裝備製造業是“武裝”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基礎産業和戰略産業。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自主創新和艱苦努力,中國裝備製造業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從幾乎一片空白到世界産值第二,為中國經濟騰飛鑄就了堅強的“脊梁”。

    “中國裝備”裝備中國

    今年8月1日,瀋陽機床集團宣佈,配置飛陽數控系統的瀋陽機床中高檔産品將批量推向市場。這標誌著中國中高檔數控機床終於有了自己的“大腦”,而在過去則要全部依賴進口。

    1956年,作為中國第一個機床製造企業,瀋陽機床集團的前身瀋陽機床廠建成投産。

    “那個時候,我們國家還沒有像樣的機床産業。”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告訴記者,當時,全國只有上海、瀋陽、昆明等城市有一些機器修配廠兼産少量皮帶車床、刨床、衝床等簡易機床。

    50多年來,中國的裝備製造業從“一窮二白”起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獨立完整、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裝備製造體系。到2008年總産值已達1963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發電設備産量、數控金屬切削機床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産業,它的發展構成了我國完整的工業體系,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對於中國經濟騰飛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説。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顯示,近年來,中國裝備製造業增長速度不僅高於整個製造業,而且遠高於國內生産總值。今年1到7月,規模以上裝備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10.1%,高於全國工業2.6個百分點。

    中國裝備製造業在不斷做大的同時,著力做強。上海電氣集團、中航工業集團、國機集團、通用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瀋陽機床、大連機床、特變電工等一批具有綜合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正在壯大,並已成為一個地區或一個行業的支柱企業。

    “裝備製造業也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産業,它的發展為國民經濟各行業和國防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裝備。”據張相木介紹,中國重大技術裝備不斷取得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進口産品、打破國外封鎖、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作用。

    今年以來,中國裝備製造業捷報頻傳,一批重量級産品替代進口:中國首套國産化超大斷面圓坯連鑄機裝備熱試成功、中信重工交付使用世界最大型球磨機、柳工造出中國最大輪式裝載機……

    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以來中國裝備製造業連續三年保持進出口貿易順差。在常規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港口裝卸機械、水泥成套設備等製造領域,中國不僅早已替代進口,並已佔領了重要的海外市場。

    自主創新——中國裝備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在上海重型機器廠的寬大廠房裏,巍然聳立著一個20多米高的“鋼鐵巨人”,這就是1962年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台萬噸水壓機。

    47年後,還是在上海重型機器廠,世界最大的1.65萬噸自由鍛造油壓機正式開錘投入運用。

    “這臺油壓機完全是我們自主創新的成果,蘊涵了20多個專利。”上海重型機器廠副總經理王醒雷説。

    從萬噸水壓機到萬噸油壓機,上海重型機器廠的發展集中體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通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不斷加快發展、不斷創造奇跡的歷程。

    近年來,中國裝備製造業自主研發的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産品已享譽海內外。

    來自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的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裝備製造業擁有的自主知識産權數量持續快速增長,裝備製造企業已成為中國創造自主知識産權的主力軍,中國裝備製造業擁有的自主知識産權數量與國外的差距逐步縮小。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大連瓦軸集團的汽車軸承、冶金軸承和通用軸承市場下滑了30%到70%。然而在過去的2008年,瓦軸集團卻實現了銷售收入增長20%、利潤增長90%的佳績。

    “自主創新是確保經濟持續增長和渡過難關的重要途徑。”瓦軸集團董事長王路順深有感觸,這幾年瓦軸集團在技術研發、技術改造上花的錢佔總銷售額的10%至15%,目前有1.5萬種軸承産品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大量新産品成功替代進口。

    “實踐證明,花錢買不來現代化。我們不可能從發達國家引進最新、尖端的成果,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必須依靠自主創新。”特工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説,“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裝備製造領域,只能依靠本民族裝備製造企業的振興,才能保證國家經濟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內憂外患”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的一紙通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份通知規定,政府投資項目不得在招標文件中採用歧視性條件,間接或直接指定採購國外品牌産品或功能部件,限制國産設備使用。

    “事實上,當前社會上對國産裝備的歧視依然非常普遍。”一家軌道車輛公司負責人説,“我們的産品質量已經很不錯了,但許多國內市場用戶就是信任外國貨,結果我們的産品只能主要依靠外銷。”

    但是,自從去年金融危機爆發後,裝備工業的出口需求持續低迷。今年1到7月,中國裝備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17.5%。

    內外交困情況下,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面臨嚴峻形勢。

    “這固然因為‘中國製造’還沒有打出自己過硬的品牌,但也應看到,一些國産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的巨大差距。”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宋曉剛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裝備製造業面臨的“外患”,直接反映出其自身存在的“內憂”。

    儘管經過多年艱苦攻關,中國裝備製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但與國外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以裝備製造業九大重點領域發明專利授權比率為例,目前只有1:3.5,明顯低於國外的1:2.4。

    “我們雖然能生産許多重大裝備,但基礎件和基礎工藝發展嚴重滯後,很多裝備中的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中國一重集團總經理吳生富説。

    由於中國裝備製造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差,專利技術缺乏,外資往往以技術入股、對産品收取專利費等方式獲得行業的豐厚利潤,內資則通常只能取得加工裝配的低附加值收益。

    “有規模、缺實力,有數量、缺巨人,有速度、缺效益,有體系、缺原創,有單機、缺成套,有出口、缺檔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以“六有六缺”概括了當前中國裝備製造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正視自身不足,應對金融危機,不久前國務院正式公佈《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了促進行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支持裝備産品出口,調整稅收優惠政策,推進企業兼併重組……

    隨著振興規劃的出臺,加之擴大內需、汽車下鄉、農機補貼等一系列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裝備製造業呈現企穩回升態勢。中國正在打造一批高水平“工業母機”,為經濟騰飛鑄就更加堅實的“脊梁”。

 
 
 相關鏈結
· 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鑄就中國經濟騰飛的“脊梁”
· 第八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在遼寧瀋陽開幕
· 第八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在瀋陽開幕
· 滬裝備製造業創三個"世界之最"躋身世界一流水平
· 二季度中經紡織産業、裝備製造業景氣指數發佈
· 第八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9月1日-5日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