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東北糧倉安天下 高産穩産 綠色食品行銷國內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哈爾濱9月16日電(新華社記者王春雨、石慶偉、王曉明)十幾年前,美國學者“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曾震驚世界,十幾年過去了,中國人用佔世界10%的耕地養活著佔世界22%的人口。其中東北三省以佔中國近六分之一的耕地,提供了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商品糧。

    東北熟天下足

    東北糧倉的開發建設史,與共和國的發展史息息相關。

    1947年6月,共和國誕生前最困難的歲月,一批來自延安、南泥灣的軍隊幹部率部挺進茫茫的北大荒。此後,數十萬墾荒官兵、知青陸續跟進,吹響了“為祖國建設提供糧食”的戰鬥號角。

    從山東省沂南縣來到黑龍江墾區的支邊青年劉濟均告訴記者,當時在北大荒吃的麵粉經常發黴,人吃了以後就頭疼,沒床、沒炕、只能鋪樹枝睡覺。吃“頭疼面”、睡簡易窩棚、忍受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北大荒人就這樣犁開了世界墾荒史上新的一頁。

    廣袤黑土地在拓荒者的辛勤耕耘下,激發出巨大的糧食産能。1949年-1977年間,東北糧食總産量由1500萬噸增加到3000萬噸左右,和石油、木材、煤炭一樣,糧食作為戰略資源為成長中的共和國提供強勁動力。

    時光跨入了1978年,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春風釋放了被束縛的生産力,東北糧食産量由3000萬噸一躍增長到4500萬噸左右。

    遼寧省農科院院長、農業問題專家陶承光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遼寧糧食實現了完全自給、豐年有餘,實現了由調入省向調出省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黑龍江省糧食局農村處處長呂朝文説,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以新品種和新技術為支撐的科技革命為黑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水稻、玉米種植面積擴大,極大提升了糧食産量。從1990年到2003年,東北糧食總産由4500萬噸增加到6000萬噸左右,中國糧食供求進入“北糧南運”時代。

    “政策好、糧價高、人努力、天幫忙”。2004年以來,東北幹部群眾總愛用這句話概括農業生産形勢。在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惠農政策推動下,2004年東北三省全年糧食總産量一舉突破7200萬噸,並在幾年內連續增産。如今,東北成為了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糧的供應地,糧食商品量、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

    東北糧倉的巨大“穩壓器”,讓我國成功應對了20世紀90年來以來全國兩次糧食緊張以及多次世界糧食風波,高度自給的口糧讓我國成為世界糧食海嘯中的“安全島”。2003年“非典”期間,北京市場曾一度出現局部性和結構性的糧食短缺。黑龍江墾區緊急組織加工、調運,一週時間內向北京供應2.5萬噸平價優質大米,及時有效地緩解了大米市場供應緊張的局面。

    自古以來的“江浙熟、湖廣熟、天下足”,已悄然變為“東北熟、天下足”。

    黑土地高産穩産

    在2009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省委書記吉炳軒提出,黑龍江省正在實施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工程,規劃到2015年,全省糧食生産能力增加到5050萬噸,年調出商品糧3000萬噸左右,成為中國優質、穩固、可靠的“大糧倉”。

    而早在2008年8月,國務院就已經通過了吉林省《增産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規劃》,吉林省計劃用5年或稍長一點時間,使全省糧食産能增加100億斤,且新增糧食可以全部作為商品糧調出。此外,依據遼寧省“十一五”規劃,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000萬畝左右,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到1500萬噸。

    農業專家認為,東北糧倉增産規劃並非空穴來風。據了解,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單産還有較大的潛力,其中水稻、小麥、大豆、玉米、馬鈴薯單産在世界的排位分別為14位、25位、34位、36位和66位,分別是世界前10位國家平均水平的85%、55%、55%、37%和40%,提高單産仍有較大空間。

    記者在東北地區調查發現,依靠提高單産來增加糧食總産已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普遍認可。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忠林説,目前黑龍江省糧食平均畝産與世界同緯度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如果全省的中低産田全部建成高標準田,相當於在産能上再造一個黑龍江。

    在吉林省榆樹市,農技專家已經開始對中低産田“宣戰”。榆樹市農業局副局長李恒告訴記者,榆樹市共有中低産田面積在15萬公頃左右,如果通過科技改造使這些地塊達到高産地塊的生産水平,榆樹市糧豆總産可增加50萬噸。

    隨著一系列內涵式挖潛的增産措施陸續實施,2008年,作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産基地——黑龍江省糧食總産達到4225萬噸,比上年增加26萬噸。吉林省糧食生産也獲得特大豐收,達到2840萬噸,增幅達到15.7%。黑、吉兩省正繼續加大投入,力保糧食增産規劃順利實施。

    目前,東北“戰略糧倉”的增産規劃成果正逐步顯現。在遭遇了今年春旱、持續低溫多雨、再次發生旱情等一系列農業生産不利條件後,黑龍江農墾洪河農場農戶劉傑元對自家的300畝稻田仍充滿信心:“天上是飛機作業,地上是大馬力農機,種糧不再完全看‘老天爺’臉色,産量肯定有保障。”

    綠色食品行銷國內外

    從瞄準市民“米袋子”到瞄準國人“餐桌”,黑土地正實現從讓國人“吃飽”到“吃好”的延伸。

    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如今,東北部分地區正逐步告別單一“原字號”糧食外運的歷史,在農産品加工和農業産業化上大做文章。

    在遼寧省遼中縣佑戶陀村,不足500米長的中心街道兩旁聚集著近50家大米加工企業,使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大米加工中心。一斤普通水稻價格0.8元,經過碾米、拋光兩道工序也僅為1元左右,但在這裡經過吸石去糠、重力分離、色選等13道工序加工後,優質小包裝精品米在城市超市的貨架上每斤價格都超過2元。

    東北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有著得天獨厚優勢。東北糧倉在高産穩産的同時,更加注重提供質量優良的農産品。

    目前,黑龍江省已率先在全國實現主要農作物基本達到無公害化生産水平。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到5690萬畝,比上年增長10%。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産品已銷售到全國所有省區市,並遠銷歐洲、美國、東南亞的近40個國家和地區。

    經過幾年的努力,遼寧省已發佈實施農業地方標準(種植業)180多項,一大批農産品知名品牌在國內外市場上脫穎而出。吉林省實施的農産品質量安全工程,將大中城市農産品批發市場全部納入農産品質量安全監測範圍,市場銷售認證農産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到100%。

    以“五常”“北大荒”等品牌為代表的綠色東北大米風行全國,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綠色食品産業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相關鏈結
· 中國(齊齊哈爾)第九屆綠色食品博覽會開幕
· "北大倉"2009年上半年綠色食品認證面積5690萬畝
· 我國東北旱情發展較快 對秋糧産量形成不利影響
· "振興東北 服務三農 科技列車長白山行"活動啟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