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際減災日——中國多措並舉推進減災事業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科學應對·倡導參與·加強合作
——中國多措並舉有效推進減災事業發展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 衛敏麗)今年10月14日是第20個國際減災日。確立國際減災日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對防災減災工作更加重視。

    近年來,中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號召,把減災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減災的法制和體制、機制建設,努力推進減災各項能力建設,大力倡導減災的社會參與,積極開展減災領域的國際合作,減災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為減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眾所週知,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壓力加劇,自然災害防範應對形勢更加嚴峻複雜。

    面對嚴峻的防災減災形勢,中國政府重視減災的能力建設,在減災工程、災害預警、應急處置、科技支撐、人才培養和社區減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國家減災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銘表示,中國注重科技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制定專門的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建立科技應急機制、實施科技項目等措施,不斷提高防災減災的科技水平。

    近年來,減災領域的科技進步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防災減災科學、技術和應用研究碩果纍纍,防災減災高技術成果轉化和綜合集成得到加強,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以信息技術和空間科技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在災害監測、預警、評估、應急響應和恢復重建工作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我們非常重視信息技術在減災救災領域的運用,開發並運行了國家自然災害災情管理系統,為中央和地方搭建了災害管理的業務平臺。我們使用無人飛機和國産北斗導航系統應對災害,獲取災區航拍圖像和實時定位,為救災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我們還成功發射並運行了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A、B星,對災害進行實時監測預警。”鄒銘説。

    鄒銘表示,這些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標誌著我國對災害的監測、預警、評估水平上升到新階段,災害管理能力邁上新臺階。

    支持推動社會力量參與減災事業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國人民的優秀傳統。每遇大災,中國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抗災救災,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華僑華人踴躍為災區提供援助。據統計,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國接收境內外各類救災捐贈款物近760億元人民幣。社會力量還開展有效的心理撫慰等個性化服務,幫助災區群眾樹立戰勝災害的信心。

    同時,中國還積極推動捐助活動日常化和社會化,鼓勵並引導志願者參與減災行動。近年來,以捐助活動經常化、募集主體民間化、參與捐助自願化為特點的經常性社會捐助活動在中國全面展開。截至2008年,在大中城市和有條件的小城市設立接收社會捐助站點和慈善超市3.4萬個,初步形成全國經常性社會捐助服務網絡。

    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減災志願者隊伍快速發展。截至2008年,中國社區志願者組織數達到43萬個,志願者隊伍規模近億人,其中僅共青團、民政、紅十字會三大系統就比上年增加志願者1472萬人,年增長率達31.8%。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國公眾、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緊急救援,深入災區的國內外志願者隊伍達300萬人以上,在後方參與抗震救災的志願者人數達1000萬以上。

    “防災減災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副會長宋瑞祥指出,目前,中國非政府組織作為政府部門的重要補充,已成為中國減災領域的重要力量。他們採取多種方式組織有關專家,在災害預測、預防、救助重建、宣傳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在綜合研究減輕各類災害、提高全社會的減災意識和防災救災能力、減輕災害損失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積極參與減災領域國際合作

    自然災害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減災是全球的共同行動。近年來,中國本著開放合作的態度,積極參與減災領域的國際合作,建立和完善國際減災合作機制,加強國際減災能力建設,在重大災害中相互援助。為減輕災害風險和災害損失,為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了不懈努力。

    “當今世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一個重要而深刻的變化,就是災害問題的全球化特徵日益明顯,災害事件越來越廣泛地具有國際性色彩,一些重大災害事件也不是一個國家的力量就可以控制的。”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功成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介紹,中國在減災領域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事務協調辦公室、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聯合國外空委等機構建立緊密型合作夥伴關係,積極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減災合作。

    同時,中國還積極推動建立亞洲國家間的減災對話與交流平臺,重視與東盟和南亞國家討論簽署雙邊或多邊減災救災協定,努力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救災協作。

    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中,中國和國際社會相互支持,相互援助。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中國得到國際社會的大力援助。先後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個國際組織向中國提供了資金或物資援助。

    鄭功成表示,人類安全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如果各國能夠達成減輕災害與追求安全世界的高度共識,進一步採取步調協調的統一行動,當代世界必然會走向安全世界。

 
 
 相關鏈結
· 國家減災委專家就第20個“國際減災日”答記者問
· 民政部、衛生部下發通知部署今年國際減災日活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