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張曉松、齊中熙、雷敏)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這一要求透出重要信號:今後一段時期,城鎮化將在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新空間中扮演重要角色。一系列政策措施將圍繞“城鎮化”逐步展開,並對中國經濟社會産生深刻影響。
潛力:將起長期帶動經濟增長作用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多年高增長後,又成功抵禦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率先企穩回升。要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增長,下一步如何拓展發展空間?
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提高城鎮化的持續投資將起到長期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
儘管中國城鎮化率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大約10%提高到大約45%,但與發達國家78%和世界平均49%的城鎮化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厲以寧算了一筆賬:今後中國城鎮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30年以後,城鎮化率大約達到75%。要知道,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意味著約有20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居住、生活、就學、就業。這將是多大規模的建設工程!
此外,城鎮化不僅能夠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投資增長,還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帶來消費擴大、促進社會和諧,可謂一舉多得。
重點: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專家認為,這一規劃符合中國國情,有利長遠發展。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認為,從中國國情看,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在資源、土地方面更加寬鬆,更有利於降低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成本。
“從長遠看,小城鎮處於農村之頭、城市之尾,在城鄉發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又是農業産業化的服務依託,對於廣大農村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全國政協常委陳淩孚説。
歷史經驗表明,快速發展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吸納廣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和統籌城鄉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功能。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109個鎮的調研,近20年來,有58%的農村勞動力在鎮域範圍內實現了由第一産業向二三産業的轉移。
亮點: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這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此次會議上的亮點之一。
城鎮戶籍是享受教育、醫療、廉租房、社會保障等城鎮公共服務的前提。然而,原有的城鎮戶籍制度讓城市外來人口特別是農民工望而卻步,阻礙了城鎮化進程。
有關專家指出,此次中央提出的重大舉措,將使城市外來人口特別是農民工能進城,穩得住,為消費提供較大增長空間,並推動解決城鄉差距問題、維護社會穩定。
來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最新消息,這項措施即將付諸實施。他們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研究促進農民工在城鎮落戶的政策措施,推動有條件的城市允許有穩定職業和收入的農民工及其子女轉為城鎮戶口,並納入城鎮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
穩妥: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加以重視
值得關注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到“推進城鎮化”時,除冠以“積極”一詞外,同時還強調了“穩妥”。
有關專家指出,這一點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加以重視,要堅決防止缺乏規劃,一哄而上,造成經濟波動、社會動蕩;要堅決防止城市配套設施和管理跟不上外來人口的增加,造成城市就業、住房等壓力過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談到城鎮化進程時建議,由於各地情況差別較大,應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在城鄉統籌、農民工向城鎮居民轉型方面進行更多試驗,並從中發現和總結出好的做法和經驗。
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提出,要堅持規劃先行,加強政府資金引導,多渠道籌集資金,推進重點城鎮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