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盛世蓮花別樣紅——澳門回歸十年經濟發展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17日   來源:人民日報

盛世蓮花別樣紅
——澳門回歸十年經濟發展綜述

    澳門回歸十年,最是滄海桑田。

    ——通過人工填海,土地面積從回歸前的21.45平方公里,增至29.6平方公里;

    ——地標建築年年增新,熠熠生輝的金蓮花,俯瞰濠江的旅遊塔,長虹臥波的西灣大橋,臨海而立的科學館……

    更令人驚喜的是,十年來,澳門的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成長,2008年達到1718.7億澳門元,是1999年的3倍;人均GDP3.9萬美元,躍居亞洲第二,是全球最活躍的微型經濟體。

    兩次金融危機

    見證成長傳奇

    十年彈指一揮間。1999年、2009年兩個時間點,澳門都承受著金融危機的余波。

    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已經結束,但內外交煎的澳門,民生凋敝,連續4年經濟負增長,失業率高達6.4%。

    2009年,一場更大規模的全球金融危機猶在肆虐,“一國兩制”下的澳門卻已回暖——11月底,澳門特區政府公佈統計數字,在上半年負增長之後,GDP第三季度轉負為正,實際增幅達8.2%;8至10月,失業率降至3.5%。

    同樣的急風驟雨,見證了澳門的十年成長。

    首先,政府家底厚了。1999年,第一屆澳門特區政府從澳葡當局手中,連土地儲備金在內,僅接收120多億澳門元(下同);十年之後,今年11月18日,行政長官何厚鏵在立法會透露喜訊:2009年度財政滾存可望超過100億元。至年底,特區政府的財政滾存加上儲備基金的總和,累積將約達1000億元。

    “澳門是低稅制,”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任楊允中説,“回歸前,兩大最主要稅種,利得稅(即所得稅)、營業稅最高上限為15%,回歸後降到12%;納稅上限也由9.5萬上調為12萬元。”十年來,特區政府堅持審慎的財政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公共財政因此年年保持盈餘。

    其次,居民家底厚了。澳門居民存款穩步增加,1999年與2008年相比,人均月工資收入中位數,從4920元上升到8500元;居民存款由843億元上升到1854億元,按照50萬人口計算,人均存款增加20萬元。

    去年5月,澳門實施了“現金分享計劃”;今年5月,第二輪現金分享再次開啟。去年政府發給澳門永久性居民每人5000元,今年增到6000元;非永久居民去年3000元,今年3600元。一方面,為對抗金融危機;另一方面,55萬城市居民雨露均沾,共享發展成果。

    “不要小看這6000元,4口之家一次拿到2萬多元,可以添電器、買衣服。”澳門居民曾德衡説,“現在學生讀書不花錢,電費每月200元以內也不需交,生活壓力比較小。”

    回歸後,澳門的免費教育從12年延長到15年,即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到高中畢業都不收費。“過去5年,特區政府撥給澳門大學的經費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現在每年每個學生政府補助96000元。”澳門大學校長趙偉介紹。

    國家全力支持

    澳門如虎添翼

    澳門立法會主席劉焯華把澳門十年的發展,歸功於“中央對澳門的全力支持;澳門各界同胞本著主人翁態度積極參與特區建設”。

    “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激發了澳門人當家作主的熱情;與此同時,國家的全力支持令澳門如虎添翼。

    2003年4月,亞洲暴發SARS疫情,澳門旅遊業陷入低迷。7月,中央政府即宣佈,開放內地部分省市居民赴港澳“個人遊”。這項如今已擴及49個城市的政策,立竿見影,實施當年,內地遊客便同比增長35%。此後,澳門入境遊客總數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1153萬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2290萬人次;其中內地遊客從424萬人次,增至1160萬人次。

    “個人遊,對澳門遊客數量增長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澳門旅遊局局長安棟樑指出,“今年我們受到金融海嘯影響,但遊客人數已在逐步恢復中。澳門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抗風險的能力加強了。”

    2003年10月17日,內地又與澳門簽署了《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此後6年又分別簽署了6個補充協議。2008年,澳門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旅遊業大幅下滑,投資和出口下降,失業人口增加……為幫助澳門抵禦風險,中央政府又公佈六方面九措施。

    九項措施背後有這樣一段秘密:“去年全國經濟工作會議,一方面,討論國家經濟形勢的發展以及金融危機的問題;另一方面,大會專門為怎麼幫助香港、澳門應對金融危機開了小會。此外,在廣州、深圳還分別召開會議,聽取特區政府的彙報和建議,研究具體應對措施……”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主任白志健介紹。

    微型經濟體最大的顧慮,莫過於孤立於區域經濟之外。2005年,國家“十一五”規劃正式將澳門經濟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綱要,支持澳門“發展旅遊等服務業,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2008年底、2009年8月,中央先後通過《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首次將澳門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定位、目標和主要政策措施等,納入了國家編制的區域戰略規劃——在中華經濟圈中,為澳門鎖定一席。

    不僅如此,內地經濟的蒸蒸日上,也令澳門深受其益。11月30日,澳門一家公司獲得某日本食品企業總代理權。日企負責人毫不諱言,選擇澳門市場,就是為了建立品牌,方便日後進軍中國內地。與巴西、葡萄牙等商家合作,到內地投資的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馬有禮坦承:“海外投資者與我們合作,是希望以澳門為平臺,開拓內地市場。”

    “澳門回歸十年,是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大大提升的十年。我們百分百得益於改革開放。”擔任特首十年,何厚鏵體會良多。

    打破一業獨大

    推動多元發展

    作為世界四大賭城之一,澳門不能不提博彩,但在澳門有著150多年曆史的博彩業,卻是個難言的話題。

    一方面,2002年,澳門特區政府做出適度開放博彩業經營權的決定,使博彩業幾年間呈井噴式發展。2007年,博彩業毛收入一度高達每月100億元,幾乎佔據GDP的70%;博彩稅也由1999年的48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418.8億元。新的博彩企業修建了多家大型娛樂城、展場,帶動了澳門建築、服務等行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即使不論博彩業的社會成本,博彩業一枝獨秀,整個經濟結構過於單一,讓微型經濟體的澳門蘊藏極大風險。

    特區政府沒有停足於GDP的亮麗數字,除了適當調控博彩業發展規模外,2006年便開始將經濟重心轉向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致力打造綜合旅遊休閒中心和區域性商貿服務平臺。澳門經濟局局長蘇添平介紹,前者,考慮為旅遊服務增加新元素,如開拓包括會展、物流、環保等新興行業;後者,希望通過與周邊地區合作,推動金融、房地産等服務業發展;此外,政府也把文化創意産業作為一個備選方向。

    轉型早已悄悄醞釀。經過近十年的培育和發展,澳門會展業方興未艾,現有會展場館約14萬平方米,被國際展覽業協會評為2008年增長最快的三大地區之一。2008年,澳門共舉辦110個較大規模的會議和展覽活動,其中展覽41項,同比增長40%;展覽總面積1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0%。

    十年來,澳門與粵港聯絡日益緊密。粵澳合作聯席會議機制于2003年啟動,現在正就橫琴島開發、跨境重大基礎設施交通、口岸、環保、文化教育、社會服務等項目建設,積極合作。

    拱北海關便利通關,蓮花大橋開通,讓珠澳兩地同城化水到渠成。12月15日在珠海奠基的港珠澳大橋,將澳門與香港、珠海從空間上緊密連接在一起。伴隨著它的規劃和動工,一個由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組成的“大珠三角”的概念呼之欲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對媒體表示,“大珠三角”僅次於紐約都市圈和東京都市圈,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區域整合,為澳門適度多元化發展,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

    澳門古稱“蓮島”。回歸十年,這片蓮花寶地沐風而發,一莖清香映日紅。(記者 孫立極 傅旭 吳亞明)

 映日荷花別樣紅——澳門回歸十週年·政治篇

    1999年12月20日零點,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澳門的夜空高高飄揚的那一刻,離散400多年的遊子——澳門,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跨入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時代。 >>>詳細

特區10年成就不是神話——訪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

    澳門回歸祖國10週年日近,已任兩屆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何厚鏵也將“功成身退”。與回歸時相比,54歲的何厚鏵依然短髮密實,但卻已露斑白,這是10年回歸激情歲月留給他容顏深刻的記憶。他感覺十分幸運,很滿足地告訴新華社記者:“能為澳門、為國家做許多事情,最大的代價就是頭髮白了一點,算不了什麼。” >>>詳細

澳門回歸十週年:澳珠口岸看今昔 未來讓人期待

    明年年初,澳門關閘口岸第二期擴建工程將順利完工。這座連同拱北口岸連接澳門與珠海的樞紐,將擁有50萬人次的設計客流量來應對如潮的出入境人群。 >>>詳細

澳門回歸十週年:澳門公務員話説十年本地化

    “歷史包袱很沉重,特別是整個官員的本地化,在過渡期基本沒有啟動。”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這樣形容澳門公務員曾經面臨的本地化困境。 >>>詳細

 
 
 相關鏈結
· 澳門回歸十週年·經濟篇:微型經濟體的發展奇跡
· 聯絡更緊 道路更闊——澳門與內地經濟聯絡回顧
· 何厚鏵:澳門經濟基本面仍比較樂觀 社會整體穩定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