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年終報道:中國為何在貿易保護中受傷最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2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李潔 金旼旼 劉麗娜 劉國遠)自去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導致世界經濟滑坡以來,“貿易保護”再度成為國際輿論的熱點話題。從數量上看,次貸危機後各國採取的貿易救濟措施確有增加勢頭;但從比例看,這些措施所影響的商品額僅佔全球商品貿易額的1%。可見就全球而言,貿易保護主義一年來有所抬頭,但嚴重的貿易對抗並未出現。

    但中國似乎是個例外。2009年,中國遭遇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均大量增加。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中國在貿易保護中最易受傷,而且傷的最深?

    中國處於貿易摩擦中心地帶

    世貿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去年全球35%的反傾銷、71%的反補貼涉及中國。中國商務部的數據也顯示,截至11月3日,今年共有19個國家或地區對中國産品發起101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超過116.8億美元。

    美國今年貿易保護措施的最大目標也是中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美國實施的各類貿易救濟案約50宗,其中一半以上針對中國。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今年迄今美國對中國實施的貿易救濟案金額達58.4億美元,同比增幅達639%。

    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王超日前在第五屆中國貿易救濟與産業安全高級研討會上説,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中國已處於國際貿易摩擦的中心地帶。國外對華貿易救濟案件激增,案值越來越大,貿易救濟措施多樣化。隨著全球産業調整步伐的加快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中國對外貿易將長期面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

    不過也要看到,雖然中國遭遇較嚴峻的貿易保護壓力,但中國從國際貿易中的獲益更多。世貿組織發言人基思·羅克韋爾對新華社記者説:“雖然中國是遭受各種貿易限制措施最為頻繁的國家,但這些貿易限制措施佔中國貿易總量的比例相當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陳東曉也説:“以中美為例,中美雙邊經貿額從2003年至今翻了近兩番,但貿易摩擦佔總體貿易量的比例一般不超過5%,今年的比例只有約3%。”

    為什麼中國受傷最深

    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下設的全球貿易預警處12月15日發佈報告説,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保護主義受害國。

    羅克韋爾説:“談到貿易摩擦的多少,不得不考慮一個國家的貿易規模。過去八、九年中,中國對外貿易額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如今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去年出口占全球出口量超過8%。因此中國遭遇日益增多的貿易摩擦也在意料之中。”

    誠如羅克韋爾所言,中國遭遇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必然與出口規模成正比。但是,中國以佔全球出口8%的貿易地位遭遇了全球35%的反傾銷和71%的反補貼措施,顯然比例失調。究其原因,除了外部困擾,更有內部因素。

    從外部原因來看,首先是經濟危機以後,各國失業率上升,國內弱勢群體往往訴諸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出口産品在國際産業鏈分工中處於較低一端,低成本優勢的出口産品往往衝擊進口國中下層製造業,而這一階層往往是推動貿易保護主義最積極的。其次,危機過後各國對經濟增長模式進行調整。比如,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美國經濟要從債務推動型增長模式轉向出口推動型增長模式。目前美國力推的“經濟再平衡”關鍵體現在“貿易再平衡”,這必然要求美國增加出口、減少進口。鋻於中國是美國貿易逆差主要來源國,“中國製造”必然成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首要目標。

    從內部看,中國長期以來的出口導向、大進大出、低成本和低價格競爭,使中國産品更容易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靶子”。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説:“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密集的行業集中在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紡織,而這些都是中國産能嚴重過剩的産業。粗放的出口方式再加上非市場經濟地位,自然讓中國成為貿易保護的眾矢之的。”

    此外,中國在應對策略上經驗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別國的對華貿易保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隆國強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都指出,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在與他國的貿易爭端中較少使用貿易報復措施。從企業層面看,當遭到別國貿易救濟調查或實施時,往往認識不足,應訴不力,甚至根本不去應訴,從而給人造成中國企業軟弱可欺的印象。

    應對貿易保護應“內外兼修”

    鋻於中國所遭遇的貿易保護措施的複雜性,專家建議今後在具體應對時,應注重“內外兼修”。

    首先,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改變低價競爭策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認為,後危機時代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比如美國將更注重恢複製造業並增加出口,在此背景下,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顯得更為迫切。張燕生説,當前中國出口産品多為中低檔産品,而中低檔産品在世界上嚴重過剩,所以必須要對國內産業進行調整。

    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認為,要利用好次貸危機帶來的“倒逼機制”。他説:“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是我國從外貿大國成長為外貿強國的必然選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對外貿易在直面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在應對危機中迎來了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難得機遇。”

    其次,應建立最廣泛的包括企業、政府和利益攸關方的統一戰線。王勇認為,未來應更多鼓勵企業和行業組織參與到貿易政策制定上來。北京世界貿易組織事務研究諮詢中心首席專家程大為説,日本較少發生貿易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通過行業協會來蒐集國外信息,一旦爆發貿易衝突,行業協會一方面到企業間進行遊説,另一方面儘早去對方國家公關。

    第三,在具體應對上應“針鋒相對、寸土不讓”。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説:“貿易保護主義是一個兩敗俱傷的行為,但是,如果別國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而中國卻不反擊,那麼吃虧的就只能是中國。”王勇認為,中國應不怕衝突,敢於並善用反制裁手段。

    對中國來説,在協商無果情況下應積極利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羅克韋爾説:“最好的方式便是通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此外,中國還應利用世貿組織爭取更多平等待遇,尤其要積極爭取歐美等經濟體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使中國企業早日擺脫在反傾銷調查中經常處於不利境地的情況。

    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必須保持警惕

    從歷史慣例來看,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會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爭端。不過,本輪經濟危機並未導致類似上世紀30年代的大規模貿易爭端,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尚未受到實質性衝擊。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外需大幅萎縮,勢必加劇各國之間的貿易競爭。各國在擴大內需受阻的情況下,紛紛希望通過刺激出口來促進經濟儘快復蘇,並通過本幣貶值、增加各種形式補貼等手段提高本國産品競爭力。

    世界貿易組織11月18日發佈的報告説,今年全球貿易總額萎縮超過10%,從2008年7月到2009年6月,世貿組織成員報告了共計217項反傾銷調查措施,與前一年相比增長了15%。而在2007年之前,反傾銷措施處於下降趨勢。世貿組織認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呈上升之勢,必須保持警惕。

    不過,世貿組織報告認為:“總的來説,世貿組織各成員抵制住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誘惑,廣泛的貿易限制或保護主義措施以及嚴重的貿易對抗現象並未出現。國際貿易體系到目前為止未遭受系統性衝擊。從2008年10月份以來,新增貿易限制或扭曲措施最多佔全球商品貿易的1%。”

    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看目前世界經濟的開放程度與危機發生前沒有太大變化。但他同時警告説:“包括二十國集團在內的許多國家在貿易政策方面確實存在著‘滑坡’現象。未來必須避免兩種危險:一是濫用貿易限制措施;二是貿易限制措施長期化。”

    中國商務部研究院世界經濟貿易研究部副主任陸燕認同這一觀點。她説:“貿易保護現階段確實處在上升態勢中,但總體仍處於預期範圍內。”

 
 
 相關鏈結
· 新華時評:貿易保護——損害中美雙方利益的舉動
· 關注對華貿易保護:歐盟應抵制住保護主義誘惑
· 中國積極利用國際貿易規則應對歐盟貿易保護行為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