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 王甘武)衛生部在日前公佈的《2010年衛生工作要點》提出,將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非公立醫院,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這是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完善國民健康服務體系的必要舉措。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的主體,擔負著保障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的重任。這既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我國社會制度所決定的。但是,龐大和多元化日趨明顯的社會醫療衛生需求,單靠公立醫院無法滿足,必須在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的同時,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介入。
近年來,社會資本舉辦的非公立醫院雖然也有一定發展,但由於政策支持力度有限、管理不到位等,非公立醫院發展一直未有大的起色。群眾看病依然過度依賴公立大醫院,結果是一方面公立大醫院不堪重負,另一方面群眾不得不忍受一些公立醫院的“大處方”“過度治療”等問題,醫患關係長期緊張。
在推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同時,支持引導非公立醫院發展,努力形成辦醫格局的多元化,不僅有利於調動國家財政和社會資金兩方面的積極性,有利於實現醫療服務的多層次供給,緩解群眾看病難,從長遠看也會為培育非公立的名醫院、大醫院,徹底改變優質醫療資源稀缺、分佈不均衡狀況創造有利條件。
與醫療服務問題類似,當前群眾意見大的上學難、養老難等,同樣反映了單靠政府的力量難以把所有事關民生的問題解決好,有效調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的必要性日益顯現。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談到要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目標時,把實行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鼓勵社會參與作為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是衛生部門的重要職責,也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醫療服務,貴在鼓勵,重在引導,科學明了的相關政策和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體系必不可少,以使參與者既有積極性,又有章可循,確保服務質量,從而又好又快地發展。這樣,群眾才能更好地享受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