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的中國"星":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孫家棟航天人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我的中國“星”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孫家棟的航天人生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吳晶晶 顧瑞珍)翻開他的履歷,一顆顆璀璨的中國“星”熠熠發光——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他是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他擔任工程總師;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他再次挑起工程總設計師重任……

    孫家棟院士在工作中(資料照片)。翻開他的履歷,一顆顆璀璨的中國“星”熠熠發光——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他是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他擔任工程總師;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他再次挑起工程總設計師重任……

    11日上午,孫家棟,這位見證了中國衛星第一次和第一百次發射的航天人,在他80歲高齡之際站上了人民大會堂主席臺,接受胡錦濤總書記親手頒發的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證書。新華社發

    11日上午,孫家棟,這位見證了中國衛星第一次和第一百次發射的航天人,在他80歲高齡之際站上了人民大會堂主席臺,接受胡錦濤總書記親手頒發的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證書。

    結緣航天

    腰桿筆直,精神矍鑠,出現在記者面前的孫家棟帶著股軍人的硬朗氣質。

    熟悉孫家棟的人都稱呼他“孫部長”或“孫總”,很少有人稱他“孫老”。大家説,因為他一點也不老,精力比年輕人還充沛。

    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孫家棟自己卻覺得很“不安”。他説:“航天事業是千千萬萬人共同協作的成果,我個人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這個獎是對我們航天事業的肯定。”

    説起最初接觸航天,孫家棟覺得是命運的機緣。

    求學時,孫家棟希望成為一名空軍軍人,到部隊不久他就被選派到蘇聯儒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飛機製造。回國後,孫家棟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從事導彈研製工作。

    學了7年飛機,搞了9年導彈,1967年,孫家棟的命運卻來了個急轉彎——由錢學森親自點將,38歲的他被任命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

孫家棟院士在工作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當時,蘇聯、美國、法國已經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日本也在加快準備,孫家棟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很快他就展現出了自己的戰略眼光。根據實際情況,孫家棟大膽對原來的衛星方案進行了簡化。他説服一些老專家,去掉了原設計方案中的衛星探測功能,先用最短的時間實現衛星上天,在此基礎上,再發射有功能的衛星。同時一批航天人才聚集到他身邊。

    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巨大轟鳴中,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為此,錢學森曾對別人説:“看來,把孫家棟找來還是對的,他的確敢幹事,會幹事。”

    “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孫家棟就與衛星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後數十年,他相繼擔任了我國第二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等的技術總負責人和總設計師,並參加領導了其他各類衛星的研製和發射工作。

    2009年4月8日,孫家棟迎來了自己的80大壽。幾天后的4月15日,他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加指揮的衛星發射任務又一次獲得成功。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100個航天飛行器,而其中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

    為了表彰他在航天領域的突出貢獻,1999年,孫家棟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航天工程的“總總師”

    航天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每項工程都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應用等幾大系統構成,每個系統都設有總師。而孫家棟則被人們尊稱為“總總師”。

    在同事和下屬眼中,孫家棟就是一位睿智的領軍者。“他總是面帶著微笑,運籌帷幄,統領全局。”“嫦娥一號”衛星副總指揮龍江説。

    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並進入靜止軌道。但在衛星向定點位置漂移過程中,星上蓄電池發生了預想不到的熱失控現象,剛發射成功的衛星危在旦夕。

    孫家棟果斷地發出了打破常規的指令:“立即再調5度!”正常情況下,這道指令需要精準確認後,按程序審批簽字後才能執行。但情況緊急,各種手續都已經來不及,儘管孫家棟的指令已經被錄了音,但沒有指揮部會商簽字,這道命令很難執行。現場的操作人員為了慎重,臨時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草草寫下“孫家棟要求再調5度”的字據要孫家棟簽名,孫家棟毅然拿起筆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這三個字的分量和風險,猶如戰場上的“生死置之度外”,需要把個人的一切顧慮拋到腦後,孫家棟的選擇沒有一絲遲疑,終於令衛星化險為夷。

    航天事業充滿了風險,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孫家棟從來沒有被挫折嚇倒過。

    有一件事情他至今難以忘懷。上世紀70年代,孫家棟帶領他的團隊研製我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就在運載這顆衛星的火箭點火之後,意外出現了。

    幾年的心血瞬間化為灰燼,大家都懵了。在最初的震驚後,孫家棟帶著大夥把眼淚一抹,直奔發射現場,決心一定要找到失敗的原因。

    “那是在天寒地凍的大漠上,大家用手一點點找衛星殘骸,哪怕一點碎片都要把它收集起來。後來原因終於查清了,只是一個非常小的産品故障。”他回憶説。

    “在航天工作中,質量是第一位的,哪怕一個極細微的問題也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結果。”後來,孫家棟更加精益求精地要求自己、要求身邊的人。一年後,一顆新的人造地球衛星騰空而起。

    就是這樣嚴謹求實、銳意創新、顧全大局、勇挑重擔的科學精神和處世風範,成就了孫家棟的航天人生,也影響了一大批優秀的航天工作者。

圖為孫家棟院士(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科學家成為“生意人”

    1985年10月,中國政府向世界正式宣佈:中國的運載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承擔國外衛星發射業務。這一消息震動了國際航天界。

    發射外星,中國航天人不僅要懂得研製火箭發射衛星,也必須學會與國外商家打交道。孫家棟這個“造衛星”的專家又擔當起“生意人”的角色。

    1988年,香港亞洲衛星公司購買了美國休斯公司生産的通信衛星,起名亞洲一號衛星,並準備讓中國的“長征三號”火箭將其送入太空。但衛星要從大洋彼岸運到中國,必須有美國政府發放的出境許可證。爭取許可證的使命便落到了孫家棟的肩上。

    這年10月,孫家棟代表中國與美國簽訂了《衛星技術安全》和《衛星發射責任》兩個協議備忘錄。但因雙方對若干國際貿易問題存在較大分歧而未達成最終協議。11月第二輪會談,談判桌從北京搬到了華盛頓。孫家棟作為代表團團長再次領命出征。

    在穿越太平洋的飛行中,孫家棟逐字逐句地反復推敲著談判稿,他深知,美國代表都是有著多年外交經驗的老手,必須嚴陣以待。在談判中,面對美方咄咄逼人的氣勢,孫家棟毫不示弱,據理力爭,堅決反駁“中國發射外星擾亂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論調,隨後又制定了“拖住不放”的戰術,最終簽署了協議。

    1990年4月7日,“亞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參加過這麼多次衛星發射,那次最緊張。”孫家棟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説,“不僅能聽到自己的心跳,連旁邊人的心跳都能聽見。”

    為什麼緊張?孫家棟説,因為這顆衛星能打多高,中國人的頭就能抬多高。

    “亞星”的入軌精度是休斯公司31顆同類衛星中入軌精度最高的。當一位美國同行由衷地説“沒想到中國的衛星發射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時,孫家棟自豪地笑了。

    他深有感觸地説:“談判實質上是兩國綜合國力的較量。國家的實力增強了,我們説話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

    壯心不已

    年逾古稀,孫家棟仍未停止航天之路的探索。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已是75歲高齡的孫家棟再次披掛上陣,親自擔任總設計師。

    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孫家棟為什麼還要接受這項充滿風險的工作,萬一失敗了,他輝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陰影。

    但孫家棟沒有一絲猶豫。“國家需要,我就去做。”他説,“這是一個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

    探月工程是中國涉足深空探測的開始,很多新的課題和困難再次擺在了孫家棟面前。“距離遠了,我們的無線通訊能不能跟得上?産品的精度、準確性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説起“嫦娥一號”,孫家棟滔滔不絕。

    “他幹起活兒來比年輕人還要拼命,為了拿到一手測控數據資料,他坐飛機一個月跑遍了幾十個測控站。”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榮橋説。

    不知經過多少個晝夜,攻克了許多個難關,孫家棟和他帶領的團隊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嫦娥一號”衛星終於研製成功了。

    2007年10月24日,中國探月衛星飛向38萬公里外的月球。當成功的消息傳到指揮控制室,大家歡呼跳躍之時,孫家棟這位為中國航天事業奮鬥了幾乎一生的科學家悄悄背過身子,流下了眼淚。

    ……

    現在,已經耄耋之年的孫家棟仍像一顆衛星一樣旋轉不停。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許多技術決策、指揮和協調工作仍然壓在他的肩上。而閒暇時間,他思考最多的也還是衛星應用、天地往返系統、空間資源開發……

    “搞了一輩子航天,航天已經像我的‘愛好’一樣,這輩子都不會離開了。”他説。

    對於孫家棟來説,神秘的太空有著太多未解的謎題,在等待著中國航天人去探索和解答……

 
 
 相關鏈結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吳孟超的傳奇
· 記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孟超
· 記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氣象學專家葉篤正
· 劉東生、王永志獲2003年國家最高科技獎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