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 王敏)兩岸是蒼翠的橡膠林和萬畝良田,腳下是碧波盪漾、清澈湍急的水流,西與緬甸隔江相望,南延伸至老撾陸地……在歷史長河中,瀾滄江曾經悠閒而沉靜,而在西部大開發十年中,這條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船行瀾滄江上,不僅可以欣賞到熱帶風光和異域特色,江上往來的船隻更是默默講述了這條當年的水上“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
流經我國的瀾滄江——湄公河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進入雲南後流經西雙版納等地州市,到景洪市動罕鎮動松山腳成為中國、緬甸兩國界河,再往下31公里,到動臘縣南臘河口中國、緬甸、老撾三國交界處以下稱湄公河,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最後流入南海,匯向太平洋。這條全長4880公里的河流,是亞洲唯一的一江連六國的國際河流,被譽為“東方多瑙河”。
“瀾滄江是條原始河流。10年前,我們根本想象不到今天它會變成這個模樣。”站在船頭,雲南省航務局黨委書記傅志明向記者介紹説,那時候我國和下游其他國家往來還比較少。沒有開發前,河道窄小且險阻,穿行其中的都是小船,行船基本上就靠船夫的經驗。
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和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瀾滄江國際航運潛力的開發日益受到重視。2000年4月,中、老、緬、泰四國交通部門在緬甸大其力共同簽署了《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2001年6月26日實現了正式通航。從此,瀾滄江迎來前所未有的“春天”。
“開發好這條河,不僅能服務於雲南經濟發展,也是我國和下游各國加深友誼和開展合作的象徵!”傅志明説。
四國商船通航協定實施以來,流域各國在商貿、旅遊、資源開發、技術合作、文化交流、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合作全面展開,河流國際航運煥發出勃勃生機,沿江兩岸7000多萬人民直接受益,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十餘年來,瀾滄江國際貨運量從1996年的6.9萬噸增加到2009年的31萬噸;客運量從100多人次增加到8.35萬人次;船舶從8艘增加到160艘(國際運輸船舶112艘);水運企業從2家增加到43家。
在關累口岸,任達11號的船長楊永進説起十多年前的經歷還心有餘悸。“那時候出船,由於河道險阻,都不敢説‘平安回來’的話,過險灘就靠運氣和經驗,一年能從6月跑到11月就不錯了!哪像現在,航道改善了,全年都可以通航;過去船走一天才能看到一個人,岸兩邊都是原始森林,現在岸兩邊都是橡膠林,船行瀾滄江就像走在風景畫中一樣!”
楊永林兼任西雙版納海事局局長和思茅海事局局長,親眼目睹了瀾滄江的“前世”“今生”,對瀾滄江海事工作如數家珍。他介紹,航道改善後使船舶觸礁、碰撞、擱淺等事故頻率大幅度減少,運輸成本下降約30%。
“十年前,沒有什麼海事監管設備,整個海上監管就靠人!現在,海事真正實現了‘保一江平安,促經濟發展’的目的。”楊永林説,目前,穿梭于瀾滄江-湄公河上從事國際航運業務的中國籍船舶已近百艘,總運力逾億噸,最大單船載重量達380噸。
記者了解到,十年前,我國從下游國家主要進口大米,出口主要是水果和建材。如今,在西雙版納州府所在地景洪市的街頭隨便轉轉,就可以買到來自泰國、緬甸的翡翠,擦臉油、果乾等。目前我國向下游國家主要出口農副果蔬産品、日用百貨、家電、建材、紡織品等。此外,中、泰間成品油試運輸工作正穩步推進。
“這條河流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十年前,我們的水果運到泰國要3天多,如今一天就可到達;十年前,老撾、緬甸、泰國的電器大都來自日本,現在,這些國家的電器等大多為中國製造;十年前,老百姓坐船從景洪到泰國清盛需要2天時間,如今只需8、9個小時,且實現了定線定班。”西雙版納海事局副局長艾建偉説。
在瀾滄江下游中緬邊境界河中方一側的關累碼頭,貨物裝卸正在忙碌進行中。楊永林介紹説,目前,投資3000萬元、建設規模為貨物吞吐量15萬噸、客運量10萬人次的一期工程已初見端倪,明年將會建設包括7萬噸級的集裝箱碼頭等工程,這將是關累碼頭的歷史性突破。
“目前,通過瀾滄江的貨流,正在逐步向內陸輻射。貨物從碼頭上港後,直接拉到廣東、新疆、山東等省區市。我敢保證,再過10年你來採訪,將會看到一個更美更壯觀的瀾滄江!”楊永林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