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西部大開發10週年:改革開放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這是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水禽(2009年8月9日攝)。三江源自然保護區2000年成立以來,當地政府和各族農牧民通過生態移民、退牧還草、減畜養草等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為保護三江源的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現在保護區內大小湖泊明顯增多,野生動物數量大量增加,生態環境已經得到明顯改善。西部大開發10年來,西部地區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經濟社會取得了大發展,幹部群眾精神面貌為之一新。西部大開發以來,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形成了富有生機活力的改革開放新局面。新華社記者 姜恩宇 攝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新華社記者 劉錚)2010年新年伊始,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廣西成為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

    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慶則在2010年初提出,用改革的辦法解決戶籍城市化率遠低於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問題。

    西部大開發10年來,西部地區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經濟社會取得了大發展,幹部群眾精神面貌為之一新。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加快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而到了全國基本實現小康之時,則要拿出更大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這就是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

    由於基礎設施、自然環境、思想觀念、歷史原因等因素,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於東部地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前,西部外貿佔全國的比重僅為3.8%,有的省份公有制經濟比重高達95%。

    位於河西走廊東段的甘肅省古浪縣黃羊川鎮一棵樹村村民董觀音在收割芹菜(2008年10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 攝

    與上世紀50年代國家有計劃地在西部佈局和建設一批能源和工業項目、60年代和70年代開展“大三線”建設不同的是,這一次的西部大開發固然有國家財政資金的大量投入作基礎和引導,但更多依靠的還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力量。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部開發司有關負責人指出,西部大開發以來,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形成了富有生機活力的改革開放新局面。

    2009年9月1日,我國西部最大的國際經貿盛會——第18屆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開幕。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名外商和來自國內各省區市的參展團讓新疆會展中心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海洋。烏洽會目前已成為我國西北地區乃至中亞區域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際經貿盛會,成為我國擴大向西開放、溝通與世界各國特別是中西南亞國家經貿往來的重要窗口。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廣泛吸引和承接東中部地區産業轉移;東中部地區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創業,共同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區域合作新路子。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萬家東部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創業,投資總額1.5萬多億元。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步伐加快,市場經營能力不斷提高,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深入推進。特別是堅持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在繁榮城鄉經濟、擴大社會就業、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廣西岑溪市一家毛織廠的生産車間內,工人在工作(2008年5月19日攝)。廣西岑溪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産業轉移,毛織品生産快速發展,全市毛織企業現已發展到328家,從業人員達到2.56萬人,産品遠銷歐美、東南亞。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統計顯示,按經濟類型分的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中,到2007年底,西部地區個體經濟佔全國的23.3%,比1999年佔比提高了1.7個百分點。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推進。重慶、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立,揭開了我國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新篇章。草原家庭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國有林場改革試點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全國實現全面小康的難點——西部地區農村面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安全試驗區試點的開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探索正在進行……

    2009年10月16日,第10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在四川成都新世紀國際會展中心開幕。這是參觀者在一家沼氣處理系統開發商展廳前諮詢信息。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地處邊陲的西部地區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統計顯示,從2000年到2008年,西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總值年均增速超過20%,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進出口總值佔全國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佔全國的比重由1998年的5.2%,上升至2008年的7.2%;截至2008年底,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4萬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累計超過400億美元。西洽會、西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已成為東西互動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平臺。

    回顧歷史,西部大開發是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展望未來,西部地區要迎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要依靠改革開放。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為“走出去”平臺

    新華社南寧1月25日電(記者 程群 周丹丹)“東盟國家有大量的勞動力、豐富的土地資源、廣闊的市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將給雙方帶來更廣闊的經濟合作前景。”談起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給企業帶來的機遇,廣西明陽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覃奇茂的眼中滿是希冀。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中國和東盟的經貿往來將更加緊密。更多的商貿機遇將為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區域性市場,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把目光對準東盟這塊投資貿易熱土。

    東盟國家已成投資貿易熱土

    在鄰近越南的廣西,到東盟投資辦廠早就不是新鮮事。作為廣西農業企業的龍頭,廣西農墾企業集團僅僅在2007年5月就一次與東盟國家簽約項目14個,總金額9.6億美元。2007年10月,廣西農墾企業集團又與印尼、菲律賓等東盟國家的多家企業簽約42個項目,總金額達188.5億元人民幣,涉及工業區開發、生物化工、農業種植、農産品加工等。目前,東盟已成為廣西農墾最大的海外合作夥伴,廣西農墾在海外市場的投資幾乎全部集中在東盟地區。

    廣西農墾與東盟的合作是中國對東盟投資水平不斷提高的縮影。據中國商務部國際司商務參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談判委員會中方談判代表張克寧介紹,2003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為2.3億美元;2008年這個數據上升到21.8億美元,增長近9倍。

    《貨物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實施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自貿區建設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多層次的合作框架,向著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機制化的發展方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張克寧説,商務部已經批准成立10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其中3個設在東南亞地區,分別在印尼、越南和柬埔寨3國,這表明東南亞地區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重點地區。

    自貿區為中國企業帶來更多商機

    按照《貨物貿易協議》,對中國和東盟老成員國,正常産品在2010年1月1日關稅將最終削減為零。2015年,中國和東盟新成員國正常産品的關稅也將降為零。

    關稅壁壘的逐漸取消給企業帶來更多實在的商機。自貿區實現零關稅以及貿易便利化,對企業的産品出口大為有利。“東盟成員國産業結構雷同,加上自身市場規模較小,因此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仍選擇外資依賴的發展途徑,許多國家希望來自中國的新增投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張海森博士説。

    東南亞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迅速發展的經濟實力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看好,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0月份,出口東盟國家柴油發動機共11600多臺,較去年同期增加25%,出口金額5.48億元人民幣。

    隨著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雙方貿易互補性的發展潛力將愈發凸顯。廣西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劉建文説,中國與東盟的互補性貿易將極大豐富雙邊國內市場。例如,東盟國家鋼材生産成本較高,産能不足,為中國鋼材出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中國從東盟進口的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膠、鐵礦砂和煤炭等能源型商品,可有效解決中國生産性原材料不足和能源缺口的困境。

    “了解政策、善用規則”成中國企業面臨的新課題

    “為避免投資風險,購買政治風險保險已成為緩解政治風險的一項有力措施。”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江榮卿説。當投資發生保險機構所承保的政治風險時,先由承保機構負責向投資者賠償損失,然後由該機構取得代位求償權,依據中國與東盟各國簽訂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向東盟各國辦理索賠事宜,從而有效保護中國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總檢驗師項玉章介紹,中國貨物出口到東盟國家,凡符合雙方簽訂的優惠關稅的有關規定,只有憑中國-東盟自貿區出口貨物原産地證書(FORM-E)才可獲得減免關稅的最大優惠待遇,否則,只能享受WTO最惠國關稅待遇。目前國內部分企業對FORM-E不很了解,更不清楚FORM-E證書可享受優惠關稅、減少企業成本、擴大出口的功能,申領FORM-E證書的熱情不高。許多出口企業錯失了本應享受到的關稅優惠待遇。

    “政府要加大對中國—東盟自貿區及其條款的宣傳力度,幫助企業儘快學習和適應貿易新規則,制訂應對新變化的方案。”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秘書長許寧寧説。

重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

    新華社重慶1月25日電(記者 李松)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年以來,一場統籌城鄉差別、平衡城鄉利益、打破城鄉門檻的“破冰”大幕正在重慶逐步拉開:通過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戶籍制度、土地使用與管理制度、公共財政制度等6個方面的改革,地處西部的重慶計劃打破城鄉樊籬,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重慶城鄉二元結構十分典型:主城區是超過5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農村常住人口卻達到1420萬,農業戶籍佔到全市的72%;城鄉收入差距達到4: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重慶市發改委總經濟師黃朝永説,在重慶實現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全面兼顧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同發展共發展,要克服行業改革、專項改革“分線作戰”的局限,通過系統設計、聯動攻堅,實現整體突破。

    城鄉統籌,首先要探索統籌解決土地問題。重慶市在2008年底成立全國首家農村土地交易所,使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復墾後産生“地票”,在農村交易所公開交易,而以與“地票”相對應的土地指標作為城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增加等量城鎮建設用地。相關專家認為,“地票”這種交易形式實現了城鄉建設用地的遠距離置換,創造性地解決了城市土地供需矛盾,優化配置了城鄉土地資源。

    實踐證明,一年多以來,重慶“地票”交易非但沒有剝奪農民土地權益,相反由其拍賣産生的數億元收益還全部反哺“三農”,使農民真正得到了好處。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徐強介紹説,今年重慶還將以確權賦能為重點推進土地改革,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交易所交易規則,合理確定“地票”交易量,完善“地票”收益分配機制,體現對邊遠農村的反哺。

    農民變市民,是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的又一重點。根據相關規劃,重慶將在2012年以前統一戶籍登記管理制度,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劃分;到2020年,逐步引導1000萬農民工及家屬進城變市民,城鎮化率從46%提高到70%。為此,重慶將進一步放寬戶籍限制、降低農民工進城門檻,按照主城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分類,為農民制定了階梯式寬鬆戶籍政策,吸納有條件的農戶轉戶進城。

    九龍坡區陶家鎮白果村、友愛村的717位農民,在自願基礎上,簽訂了“退出宅基地使用權、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協議,成為重慶統籌城鄉改革啟動後首批變市民的農民。白果村60歲的饒仁澤老人拿到城市戶口簿後,高興地説:“沒想到,今後我們在養老、醫療各個方面,都與市民享受一樣的待遇。”

    友愛村的趙世舉告訴記者:“以前雖然一直生活在城郊,但我並不覺得自己就是城裏人,社保、醫療待遇、子女上學、就業等各個方面與城裏人的差別很大。”在成為“新市民”後,趙世舉沒花多少錢就住上了82平方米的小區房,醫保、養老保險都已經辦好了,免除了後顧之憂。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城鄉差距仍然很大,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不均衡,尤其是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與城市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重慶農民在國家城鄉統籌戰略中同樣可以享受更多的發展成果。”重慶市衛生局局長屈謙説,在2009年重慶農民就已經和市民一樣享受到了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括慢性病管理、傳染病防治、兒童保健等。

    在重慶主城區,農村居民享受的醫保待遇正在向城裏人看齊。渝北區木耳鎮白房村55歲的農民蘇明春明顯體會到了均等公共服務帶來的好處,他説:“我2004年時患上肺氣腫,當時治病花銷基本要自己全額承擔。參加城鄉合作醫保後,保障水平提高很多,最近一次住院6000多元的花費主要由醫療保險埋單,自己只花了900多元。”

    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説,重慶城鄉一體化的要義就是要讓農民和城裏人享受平等的權利和社會保障,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同質化的生活條件。除社會保障、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給予傾斜之外,最近重慶農民工擁有了參加社區民主選舉的權利。據統計,目前重慶已登記8萬餘名農民工選民,21名農民工當選社區居委會委員,4987名農民工當選社區居民代表。

西部大開發10週年:滇池治理從決心到行動

工作人員在清除滇池水域的藍藻和污染物(2008年7月攝)。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一副大觀樓長聯描繪出了“高原明珠”滇池的絕美畫卷。滇池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南側,是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被稱為雲南的母親湖。

    千百年來,滇池一直是昆明地區群眾賴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具有工農業生産、生活用水、漁業、航運等多項功能,對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起著決定性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滇池地區人口增加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産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與滇池自凈力減弱的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滇池水體飽受污染之苦,水質富營養化速度加快,滇池外海水質淪為劣五類。“為了母親湖”“救救滇池”的呼聲日益強烈。 詳細>>>

西部大開發10週年:西部地區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14日電(記者 劉軍)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GDP增速2002年至2008年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

    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區經濟社會逐步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2002年至2008年,全區經濟增長2.66倍,年均增幅17.6%,以佔全國1.8%左右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2.58%的經濟總量和3.85%的經濟增量。生産總值由2000年的全國第二十四位、西部地區第六位升至2008年全國第十六位、西部第二位。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居全國第八位,居京、津、滬和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之後,連續6年保持西部第一位。2009年內蒙古預計完成生産總值9000億元,同比增長17%,有可能衝擊“八連冠”。 詳細>>>

西部大開發10週年:啟動大規模農村危房改造工程   

    新華社貴陽1月18日電(記者石新榮、歐東衢)道賀的蘆笙聲由遠而近地傳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方召鄉危房改造戶、苗族同胞張裏九一家穿著盛裝,手持酒碗,正等候在新居前向前來道賀的村民們敬酒。

    臺江縣方召鄉在2009年農村危房改造工程中重建的181戶“危房戶”正陸續搬入新居。在連續居住了50餘年杉樹皮做瓦、透風漏雨的狹小舊房後,張裏九終於在政府的補助下修建好敞亮的苗家風格新居,趕在2010年春節前“圓了溫暖的夢想”。 詳細>>>

 
 
 相關鏈結
· 西部大開發10週年:滇池治理從決心到行動
· 西部大開發10週年:寧夏禁牧沙退人進山川增綠
· 西部大開發10週年:西藏自然保護區面積居全國之首
· 西部大開發10週年:設施農業促內蒙古成為“天下糧倉”
· 西部大開發10週年:啟動大規模農村危房改造工程
· 青藏鐵路成為西部大開發中的大動脈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