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2月18日電(記者章苒、應曲川、舒繼華)回家,是因為來年還要遠行;遠行,是因為將來有一天,一家人可以再也不用分開。
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一個農曆新年,跟隨再普通不過的兩名外來務工人員,走上一年又一年被無數人走過的尋常回家路,我們的兩路記者,訪問的也是兩個再尋常不過的中國農村家庭。
與他們一路同行,我們想知道,一天又一天,這條路的那一端,有多少雙眼睛在期盼等待。
與他們一路同行,這條擁擠著數億民工的回鄉之路又恰恰是中國經濟起飛的路基。我們想知道,一年又一年,每一個人的發展衝動和每一個家庭的集體付出,是如何成就小家和大家的未來。
輪子越來越少,路越來越窄,不過家越來越近
從浙江紹興縣的印染工廠到四川射洪縣金華鎮浩志村,2000多公里路,坐最慢最便宜的綠皮火車,花上三天兩夜的時間也能到家。
但是自從28歲那年離開家鄉以後,浩志村層層而上的梯田最高處那座一層四間的灰色磚房,43歲的陳益均一共只回去過十七次。“在紹興打工十五年,每年過年回家一次。另外再加上父親生病和去世額外的兩次。”
這十多年的時間裏,陳益均在陌生的城市由一名普通的印染工升職為印染車間的班長,收入也從原來的每月幾百元錢漲到了四萬元年薪。如今他在車間裏,已經有了一間小辦公室。因為工作出色,今年獲得浙江省總工會提供的乘坐免費包機回家的機會。
一張機票要花去半個多月的工資,陳益均從來沒舍得坐過飛機,機場這也是第一回走進去,上了飛機後,他趕緊拿出手機拍照片,“回去老婆孩子肯定要問飛機長啥樣”。
2月4日晚上7點起飛的這趟川航航班搭載了311人,都是和陳益均一樣在浙務工的優秀川籍農民工。川航為他們在飛機上舉辦了一個小小的活動——“説出你的新年願望”。有些內向的陳益均雖然沒有走到話筒前大聲説出自己的願望,不過他很認真地告訴我們:“希望有一天能賺大錢,自己買得起飛機票,不像這次,自己坐飛機,老婆還是擠火車,一家人回家分兩路走。”
安徽池州市大渡口鎮余棚村人杜興和妻子魏海雁沒有像陳益均那麼幸運,他們要坐8個小時的火車,然後換乘兩個小時中巴客車,最後還要搭30裏地的農用三輪車才能到家。輪子是越來越少,路也越來越窄,不過到底離家越來越近。
2月5日淩晨4點,我們另一路記者來到杭州“顧家工藝”沙發廠職工宿舍樓。只有一個房間亮起了燈。杜興夫婦整整一年沒有見到孩子,他們其實一夜都沒怎麼合眼。
綠皮車跟往年一樣擠得密不透風,站著的人想蹲都蹲不下,上一趟廁所一來一去要費好大的勁。
杜興和魏海雁兩個人除了吃方便麵,其他時間就是對著手機裏的彩信照片研究兒子現在長什麼樣。
“是我老婆兄弟拍了以後發給我,收到相片時我還想這是誰呢,後來打電話回家,才知道是兒子的照片,特別想看到他現在的樣子!”杜興告訴我們。
下了火車,換乘汽車,杜興的父親早早等候在大渡口鎮,他已經租好了農用三輪車,這30裏地頗為顛簸。杜興的老父親説:“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個年,可是他們在家裏也待不了多少日子。”
“母親在家裏,父親在墳裏,而我在城裏”
我們隨同陳益均在成都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陳益均的女兒女婿叫來一輛小四輪,我們坐著“突突突”的小四輪車在起伏的小山坡間轉了一道又一道彎,在連綿無盡的川中丘陵地帶開到無路可走時,一陣犬吠,眼前高高的山坡頂上,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太太一邊攆狗一邊從屋裏飛奔出來。老太太如果不是一直從窗戶瞭望著路上的動靜,就是一直豎著耳朵在聽每一輛過路汽車的聲音。
陳益均提著行李箱,一下車就飛快地從最近的石子路爬坡上去。
陳益均告訴我們,父親前幾年去世以後,母親平時就守著父親一手蓋起來的磚房和三畝多菜地一個人過。川中山區人煙本來就不算稠密,這些年青壯勞力都到大城市打工,人就越發顯得少了。周圍最近的一戶人家,在對面山坡的頂上,走過去也要20分鐘。這是現在陳益均最擔心的。
“爸爸在的時候還好,現在爸爸走了,媽媽平時連個説話的人都沒有。”陳益均對我們説,“家裏養了兩條狗、一隻貓,想説話了,媽媽就和狗説説,和貓説説。”
陳益均把新買的羽絨衣給老母親穿上,把捎帶的荔枝幹也交給母親,轉身就去後山給父親上墳。
拍去墓地上的浮土,拔了雜草,上了香,燒了紙錢,陳益均斟了兩杯白酒,父子倆一人一杯。靠在父親的墓碑上,絮絮叨叨説了許久。因為在紹興打工,陳益均和患胃癌的父親臨終前沒能見上最後一面,他一直為這件事內疚不已。
“爸爸,過年了,我回家看你來了。你大孫女兒今年結婚,懷孕了。我們都好得很,你放心。”
“媽媽老了,哪也不肯去,説要待在老家陪你。她身體很好,每個月我都寄錢給她,我就是擔心她,成天沒個人説話。”
陳益均對我們説:“這些年打工是賺了些錢,現在錢是有了,但是父親埋在這裡,母親留在家裏,哪個也沒享到我的福。”
女婿拿出一挂鞭炮點燃,鞭炮聲在山野裏傳得很遠。
這一天,我們的另一路記者跟隨杜興和魏海雁回到家。夫妻倆去年把兒子留在家裏的時候,才13個月大,剛剛學走路,還不會叫媽媽。
寶寶對爸爸媽媽有點陌生,媽媽想抱他,他扭頭撲到奶奶懷裏。
“寶寶你渴不渴,媽媽給你倒水喝啊?”
“不講話了,陌生了,不認識媽媽了啊?”
“要不要喝水啊?寶寶?要不要喝水?不要喝水啊!”
寶寶一句話也不説,臉上也沒有一絲高興或者不高興的表情,這讓興衝衝的魏海雁很是難受。杜興把買給兒子的玩具挖掘機裝上電池,挖掘機滿地跑來跑去,也沒有引起兒子的興趣。
魏海雁自言自語地説:“可能明天會好一點,我欠他挺多的,生下來後,就把他丟在家裏,小孩子不跟我們在一起,是不會跟我們親的。”
除夕夜,杜興和家人圍坐在八仙桌旁,菜是自家種的水芹菜和自家腌制的臘肉,喝的是安徽當地有名的皖酒,桌子中間還擺了個電火鍋,熱氣騰騰,寶寶終於願意坐在爸爸的腿上,喝爸爸手中的飲料。
門外,除舊迎新的鞭炮聲正在四處響起……
“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出來打工”
陳益均每每想到長眠地下的父親和年邁孤獨的母親,特別是回家過年時,總有辭掉工作、回到家鄉的衝動。
紹興市總工會主席吳耘在機場給包機回川的民工送行時説:“希望大家早日回到紹興。”陳益均明白,印染廠的老闆年年都在等他們早早回來復工。元宵節一過,工廠車間的機器就要開動。
陳益均和妻子在嘉德印染廠的住房是一間十平方米的單間,雖然沒有廚房,廁所也是公用的,但是兩口子可以住在一起,偶爾不想吃食堂,還可自己炒個川菜,他們對這樣的條件已經十分滿足。
“我過去在四川當地的國有棉紗廠做機修工,200塊錢一個月。到紹興來的第一月,工廠就給我開800塊的工資,差距還是挺大的。”陳益均説,父親得了胃癌,化療錢花得像流水一樣,都是靠在這裡打工掙的。
父親生病,陳益均花光了幾乎所有的積蓄。父親去世以後,他和妻子從頭開始,兩個人埋頭苦幹,存下了十萬元錢。
金華鎮是川中的一個很熱鬧的小城鎮。去年夏天,陳益均把這幾年打工的積蓄都寄回家,讓女兒在金華鎮買了套138平方米的商品房,售價相當於當地一個普通居民十多年的總收入。這是他外出打工最大的成就。有一間大房子,將母親接到鎮上住,一家人再也不分開,是陳益均這輩子的奮鬥目標之一。
“有四個臥室,全家都能住下。這個臥室帶個書房,這裡可以擺一個寫字檯,寫寫畫畫,擺一台電腦啊什麼的。”回家的第二天,陳益均就領著我們去參觀他的新房子,在此之前,他也只在照片看過。在這套還沒有裝修的毛坯房裏,陳益均已經有了很多規劃。
陳益均説,如果生活可以重來一次,雖然很苦,他還是會出去打工,“為了下一代過得好”。
為了下一代,杜興和魏海雁也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過完年,杜興繼續到杭州打工,魏海雁辭職留在家裏專門照看兒子。“錢可以以後再掙,不能讓兒子做報紙上説的留守兒童。”
今年剛滿30歲的杜興,屬於“80後”,他們的想法和上一代民工已經不一樣。“既然已經出來打工,就不會再回去了。將來掙到錢,家也安到城裏,兒子在城裏上學,父母在城裏養老。”
新華社記者記錄春節堅守在工作崗位的勞動者們
新春佳節,當萬家團圓的時候,卻有許多人舍小家為大家,默默地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著。是他們使整個社會運轉更加有序,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南京:白衣天使為患兒解除病痛
儘管除夕南京下了一場大雪,儘管大年初一齣行非常困難,孩子生病了,還得去醫院。14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南京兒童醫院門診部,這裡已經接診了100多小患者,耳鼻喉科的副主任醫師黃群,已經完成了他春節第一例手術。 詳細>>>
全國各地群眾以豐富多彩的方式歡慶虎年春節
金牛辭舊歲,福虎迎新春。這兩天,各地群眾以豐富多彩的方式歡慶虎年春節。
今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上海將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100余場(次)。即將召開的世博會,成為其中最為重要的關鍵詞。中福會少年宮圍繞“爭做文明世博參觀者”主題,舉辦“上海少年兒童世博文明短句大賽”,讓上海全市兒童拿起手中的紙和筆,自主創編文明遊園的兒童詩、童謠、三句半等,積極倡導和傳遞參觀世博園區的文明細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