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果斷決策、從容應對——中國應對金融危機啟示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記者 李斌、趙超、賈楠)“養一頭種豬,國家給100元補助。銀行還給我們貸款。”去年至今,河北省灤平縣養豬專業戶李連生雖然遇到一些困難,但最終都順利化解,“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實實在在,連我們一個小小的養殖場都能感受到。”

    “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實實在在”--這位普通養豬專業戶説出了無數人的心聲:2008年下半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從容應對,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進一步昭示,堅持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是中國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根本保證

    “8.7%”--

    2010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09年中國GDP增速。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中國不但成功實現“保八”目標,而且增速超過預期,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答卷。

    時間回到2008年初秋,作為世界經濟龍頭的美國處於一片肅殺氣氛當中,次貸危機正愈演愈烈;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10.6%滑落到三季度的9%,外貿進出口增速放緩,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部分企業出現倒閉裁員、農民工返鄉等現象。

    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掀起驚濤駭浪。

    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中國如何應對?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考驗著黨和政府是否具有足夠的執政能力,考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否具有足夠的優越性,考驗著我們堅持的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能否有效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莊福齡説。

    未雨綢繆、見微知著,方能審時度勢,決勝千里--200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密切關注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要及早制定預案,妥善應對,趨利避害。

    200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對形勢作出判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依然存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正是有了這樣的正確判斷,中國政府才能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全球大行動中率先出手。”莊福齡説。

    2009年伊始,從1月14日到2月25日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國務院常務會議就通過了汽車、鋼鐵、造船等十大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4萬億元投資前兩批2300億元的中央投資部分在春節前下達到位;1月份人民幣貸款新增1.6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從推出一攬子計劃到實施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從拉動經濟增長到不斷改善民生,從促進改革發展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黨中央、國務院迅速反應、科學決策、果斷部署,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強大合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靈活高效的決策執行體系得到進一步展現。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便於資源集中,行動高效。

    在迎戰危機衝擊的一年多時間裏,中央各相關部門加班加點,落實決策,出臺政策:

    --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其他相關部門分工合作,制定促進家電、汽車、節能産品、住房消費的一系列政策,發揮了投資拉動的重要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迅速出臺有關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推動“五緩四減三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 ……

    越是緊急關頭,越能凝聚力量;越是危急時刻,越能形成合力--從工人到農民,從幹部到群眾,從部門到企業,全國上下行動起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與時間賽跑,與危機較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危機中進一步展現。

    2009年冬天,由溫州5家中小型製鞋企業投資建設的鵬盛工業區在烏茲別克斯坦開工建設,一些溫州企業採用“抱團取暖”的方式共禦嚴冬。

    團結就是力量,合力帶來生機。中國企業放棄單打獨鬥,選擇用合作的方式直面困局--溫州商會、江蘇省玩具商會等各地商會抱團出擊,變“貓冬”為“冬泳”。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至此,去年一年國務院先後批復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等10個區域性規劃和文件。

    從中央到地方,從企業聯合到“抱團取暖”,從區域規劃到全面發展,全國一盤棋優勢在危機中進一步展現。

    “中國的優勢是舉國體制。”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表示,“舉全國之力”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減少或消除消極因素。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進一步昭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保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全市實現生産總值增長13.2%,超出預期目標3.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增長30%--2009年,廣東惠州經濟呈現企穩回升、率先突圍的良好態勢。

    “去年年初時,誰也不會想到會發展這麼快。”惠州市市長李汝求説,“現在想想,之所以會這樣,就在於我們去年從投資、政策、創新、內銷、服務等5個方面下功夫,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努力建設‘惠民之州’,才走出了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

    一場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突顯出來——

    面對危機的衝擊,中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應對挑戰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取得了新的發展成就,也使科學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2009年歲末,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2010年起再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這已是國家連續第六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退休金連年提高,錢多錢少是小事,中央想著咱們老百姓那是真的。”與共和國同齡的天津鋼鐵廠退休工人王建國的話樸實而真摯。

    歲寒尤應念民生。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

    2009年,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開展試點到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將實現跨省轉移接續,國家有關民生的社會政策創新並不鮮見。

    陜西神木推出全民免費醫療,廣東居住證制度力促流動人口享受同城待遇,寧夏首創高齡老人津貼……2009年,各個地方在民生方面的社會政策創新讓人眼前一亮。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政府正在著力建設的服務型政府,強調政府服務責任,增加公共服務支出,提供更多的社會公共品,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2009年,人們看到了一份亮麗的民生答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比上年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8.5%,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02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7%……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湖南省委黨校教授艾醫衛説,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黨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便民惠民政策,匯集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增強了向心力。

    2009年年末,在上海市嘉定區馬陸鎮,國道滬宜公路沿線一帶107家企業陸續關停搬遷。2008年,這個5.3平方公里的地塊總産值僅9.93億元,年能耗卻達到2.3萬噸標煤。金融危機席捲之時,嘉定區果斷決定趁勢“成片淘汰”,將騰出的土地重新規劃為以IT産業為主的文化信息産業和以生産性服務業為主的新城配套功能區。預計改造後單位土地産值和稅收將分別是原來的6倍和10倍。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工業的衝擊,表面上是對工業增速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發展方式的衝擊。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2009年,我國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及裝備,啟動了水泥、有色等行業能效對標達標。煉鋼、煉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分別淘汰落後産能1690萬噸、2110萬噸、7400萬噸、600萬箱、80萬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説:“一定要抓住當前經濟週期的絕好時機,促進結構優化、淘汰落後、體制創新和技術進步。必須按科學發展觀要求,真正將保增長和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

    “金融危機讓中國企業普遍接受嚴峻考驗之時,也給那些有競爭力的公司提供了一次特殊的戰略調整機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説。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前夕,在部分國家對待氣候談判仍在猶豫時,中國鮮明地提出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等一系列量化指標。

    只有科學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使中國認識到,當前既要注意解決突出問題又要注意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在應對挑戰中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取得新的發展成就。

    2009年,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式啟動--科學發展離不開改革的有效推進。回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歷程,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到文化體制改革,一項項改革攻堅克難,逐步深入,催生了新的活力和生産力。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只有以更大的勇氣推進改革,掃清阻礙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才能推動中國經濟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進一步昭示,堅持和平發展、和諧發展是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是國際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中國做不好,首先受影響的就是與中國有密切經濟關係的國家。”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為危機應對這份“中國答卷”打出“90分”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説,在世界範圍內,亞洲經濟圈恢復最快,主要歸功於“中國因素”。

    當今世界,國與國相互依存更加緊密,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在全球性挑戰面前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國際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和諧發展之路,在辦好自己的事情、不把麻煩留給別人的同時,大力倡導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共克時艱,並且積極參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積極推動世界經濟健康復蘇。

    2008年11月16日,胡錦濤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上説:“為了有效應對這場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應該增強信心、加強協調、密切合作。”

    幾天后,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胡錦濤主席再次重申:“各國應該迅速採取有效措施,遏制金融危機擴散和蔓延,積極促進經濟增長,避免發生全球性經濟衰退。”

    一次次國際會議,一次次重申鮮明的主張,表達攜手應對之意--中國的積極行動,極大提振了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推動了國際體系變革進程,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中,中國積極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推動完善國際金融機構現行的決策程序和機制,著力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在世界經濟論壇2009年年會上,溫家寶總理就加強國際合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出深化國際經貿合作,推進多邊貿易體制健康發展等五點意見,呼籲協同應對全球性問題挑戰,建設人類共有的美好家園。

    歷史不會忘記,當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時,中國在自身面臨巨大困難和嚴峻挑戰的形勢下,以負責任的姿態,作出不懈努力--

    2009年年初,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際,中國派出大型採購團赴海外採購,為遏制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全球貿易體系作出了表率。西班牙一家網站載文認為,這凸顯了危機下中國與其他國家團結一致的立場,表明了中國“作為世界貿易重要參與者的強烈責任感”。

    在自身發展面臨巨大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公司貿易融資計劃,參與東亞區域外匯儲備庫建設;盡最大努力向有關國家提供支持和幫助,同有關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明確宣佈將採取8項新舉措推進中國同非洲的合作……

    一系列負責任的舉動,讓世界刮目相看。

    “我國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積極參與應對危機的國際合作,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更加重視中國的發展經驗。”外交部長楊潔篪説,2009年,中國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主線,以多邊峰會為重要平臺,大力統籌國別和各領域外交,各項外交工作取得新的重要進展:中國同大國的關係健康平穩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全面深化,區域次區域合作得到推進。

    走攜手應對、和平發展之路,有力地促進了地區和世界的發展穩定--

    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兩成,位居世界第一。而據聯合國有關報告估計,去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的比重更是達到了50%。

    “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支穩定力量。”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讚嘆。

    走攜手應對、和平發展之路,也為中國贏得了更多的朋友,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金融危機爆發後,一些西方國家減少了對非洲的援助,中國卻與廣大非洲國家並肩合作,2009年中國援非規模比2006年增加1倍。即使受到金融危機衝擊,中非經貿合作仍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讚比亞總統班達感慨地説:“中國是真正的朋友。”摩洛哥政府宣佈正式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這個擁有19億人口、近6萬億美元GDP、經濟互補性強的自由貿易區,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將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復蘇的新興動力。

    東盟秘書長素林説:“自貿區的建成將使東盟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進一步加強,使東亞地區的人民共同受益。”

    事實充分表明,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是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平世界的積極推動者。

    世界傾聽著“中國之聲”,國際社會關注著充滿活力、更加開放的中國--美國《洛杉磯時報》在社論中指出:“今天的問題,包括伊朗和朝鮮核問題、氣候變化及全球經濟復蘇等問題,沒有中國的參與,很少能成功地解決。”

    事非經過不知難,攜手飛度萬重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啟迪人們: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將為中國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進一步昭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是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保證

    2009年9月,金秋時節,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在北京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此時,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典舉行在即;此時,也正值全球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關鍵時刻。

    選擇這個時間點來研究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對於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具有怎樣的戰略意義?

    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認為,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之所以提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既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適應新形勢下執政黨履行崇高使命的長遠大計。

    危機爆發之初,國際投資巨頭索羅斯曾預言:“各國能否有效對付本輪金融危機,關鍵在於各自的政策效力。”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産黨的決策能力直接決定著中國的“國家能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莊福齡表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就要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進一步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共産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面對國內繁重的工作任務和國際複雜的經濟環境,中國的決策者始終保持著清醒與冷靜,展現出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遠航。“風暴”襲來,各級黨組織堅決貫徹中央部署,只爭朝夕,迅速行動--

    為挽救大幅回落的總體經濟指標,2009年年初,貴航集團“黨建工程體系”開始在全集團46家單位黨委、951個黨支部中全面運行,黨建成為企業抵禦“寒流”的中流砥柱。貴航集團黨委副書記吳基偉説,金融危機中,通過科學黨建工程體系創新,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上海靜安區在社區裏建立了以黨組織為“圓心”的“同心家園”共同體。區委書記龔德慶説,“同心家園”之所以受到群眾擁護,關鍵就是以黨組織帶動群眾、以關注民生為落腳點。

    與時代同發展,與人民共命運。在黨中央的號召、團結和帶領下,廣大黨員幹部在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中團結奮鬥,共克時艱--

    在上海世博園區的建設項目部中,共産黨員、中國館項目部焊工班長張雄偉不僅手把手幫助其他農民工兄弟提高電焊技藝,還將心得體會刻成教學光盤。他説:“我們每個組織都是一個戰鬥堡壘,每位黨員都是一面鮮紅的旗幟!”

    在中央黨校,一年多來,包括縣委書記在內的各級領導幹部先後在這裡接受培訓、開展研討,學習內容之一就是如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葉篤初説:“這極大保證了我國對危機的有效應對。這樣的努力,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張幼文至今難忘2009年年中一場題為“金融危機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的講座。當天,700名來自上海各家外資企業的聽眾竟都是中共黨員,他們坐在一起,過起了別開生面的組織生活。

    全球金融危機襲來,湖北省黃梅縣黃梅鎮大勝坡村鄒南陽開動腦筋想辦法,使當初為了幫助村民解決賣糧油難而建起的公司呈現出逆勢上揚的勁頭。鄒南陽一家4口都是共産黨員,“我們都是共産黨員,應該實實在在做點事。”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面對危機,正是有了廣大黨員幹部的真抓實幹,黨的執政能力經受住了重大考驗,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得以迅速轉化為戰勝困難的信心、勇氣和力量。

    “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良好表現,得益於有一個堅強成熟、善於駕馭複雜局面的中央領導集體,得益於深厚的執政資源和群眾基礎。”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吳宗鑫説,“這是我們能夠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所在。”

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孫承斌、鄒聲文、賈楠)2010年1月1日,14時30分許。幾輛麵包車駛出中南海西門,轉上長安街後一路向東疾駛……

    新年第一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上午出席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後,下午便冒著嚴寒前往河北農村看望慰問幹部群眾,就鞏固和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進行調查研究。[詳細]

經濟觀察:中國應對金融危機行動在國際上贏加分

    新華社北京3月20日電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在全球蔓延,中國推出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並提出了加強國際合作、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主張。在第十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舉行前,新華社記者採訪了部分即將來中國參加論壇的國際人士,他們對中國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行動給予了積極評價。[詳細]

 
 
 相關鏈結
· 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 湖南省:“彎道超車”戰略決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 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穩定就業已取得初步成效
· 黨中央國務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力挽狂瀾信心堅
· 李長春:大力宣傳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成功實踐
· 科技創新在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發揮重要作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