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重旱五問——專訪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記者 姚潤豐)一場波瀾壯闊的抗旱救災攻堅戰正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地進行。

    人們在鏖戰旱魔的同時,心存疑問:在西南這樣的豐水區,緣何頻繁出現旱情?應該怎樣看待當前的旱情?全國防汛抗旱的“中樞機構”是怎樣緊急行動的?重旱如果持續下去怎麼辦?百年不遇的重旱給我們帶來哪些警示?

    26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劉寧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為我們解析與當前旱情有關的五大熱點話題。

    一問:豐水地區緣何頻現旱情?

    記者:西南地區是全國名副其實的豐水區,這次重旱區雲南的水資源總量位居全國第三。但是,在人們的記憶中,這些地方好像旱情不斷,今年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其中原因有哪些?

    劉寧:我國水資源的分佈不均,既體現在區域上,也體現在一年四季間。西南地區大江大河多,降雨整體豐盈,但是,每年春季都是這裡的枯水期,因而經常出現春旱。這也不足為怪。

    應該説,今年出現重旱,降雨少、來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去年秋季以來,西南大部降雨、來水持續偏少、庫塘蓄水嚴重不足。與多年同期相比,雲南、貴州大部及廣西、四川、重慶部分地區降雨總體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區偏少七至九成。西南地區水庫很多靠降雨蓄水,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機,水庫就只能吃老本。面對大旱無能為力。

    今年這場罕見的大旱,“工程性缺水”也是重要因素。大旱充分暴露了抗旱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凸顯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西南地區的極端重要性。其實,我國西南地區大型水庫和骨幹水利工程很少,以貴州為例,全省中型水庫僅34座,蓄水總量不到20億立方米。加上發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導致水資源向地下滲漏,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

    另外,雲貴高原群眾居住分散,抗天災能力弱,一旦遭遇大旱,群眾賴以生存的小水窖在缺少水源補充的情況下更是難抵旱情,人畜飲水很容易出現困難。

    二問:怎樣看待當前旱情?

    記者:目前全國旱情如何,有何特點,會不會出現“南北同旱”的局面?

    劉寧:從全國範圍看,西南地區旱情最為嚴重。氣象部門預報,預計未來幾天西南旱區將有小雨天氣出現,但重旱區仍無有效降水,旱情仍將持續,損失會繼續增加,抗旱救災的難度也會進一步加大。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認識和心理準備。

    雖然目前全國受旱面積與多年同期基本相當,但往年旱情主要出現在北方,而今年的旱情則集中在西南地區,5省(區、市)耕地受旱面積9654萬畝,佔全國受旱面積的85%;雲南耕地受旱面積4920萬畝,佔全國受旱面積的43%。更為嚴重的是,因旱飲水困難尤為突出。全國因旱飲水困難人數達2359萬人,是多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80%集中在西南5省(區、市)。

    今年的旱情持續時間長,損失嚴重。雲南省大部以及廣西、貴州等省區局部從去年10月份就出現旱情,比常年同期提前了2個至3個月,目前已持續受旱近6個月,且仍呈發展趨勢。

    更需要注意的是,北方地區旱情也已露頭。北方地區“十年九春旱”,若後期出現少雨溫高多風天氣,北方地區的旱情將會迅速發展,可能面臨南北方同時抗旱的嚴峻局面。

    三問:防汛抗旱“中樞”是怎樣緊急行動的?

    記者:國家防總和水利部是負責領導組織全國防汛抗旱工作的“中樞機構”,面對大旱,你們是怎樣緊急行動的?

    劉寧:面對嚴峻的旱情,國家防總、水利部緊急加強對旱情的會商研判,及時啟動了抗旱II級應急響應,舉全部、全系統、全行業之力堅決打贏這場硬仗。在前期派出30個工作組和專家組的基礎上,再由水利部領導分別帶隊深入雲南、貴州和廣西等抗旱一線,想盡一切辦法,不惜一切代價解決群眾飲水困難。

    與此同時,水利部抓緊研究落實兄弟省市對口支援工作,組織東中部省市水利部門對口幫扶嚴重受旱地區。水利部還提前下達了今年人飲解困和灌區改造工程計劃及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資金,重點向重旱區傾斜,支持旱區抗旱減災。

    雲南、貴州兩省啟動抗旱Ⅰ級應急響應,珠江防總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啟動抗旱Ⅱ級應急響應,長江防總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保證了抗旱工作有序有效進行。

    四問:重旱持續怎麼辦?

    記者:下一步,如果重旱持續發展,還會採取哪些措施?

    劉寧:確保老百姓吃上水,這是抗旱救災工作必須死守的底線。隨著旱情的進一步加劇,一方面抗旱水源日趨緊張,另一方面飲水困難人數不斷增加,確保人畜飲水是頭等大事。

    旱區各級防汛抗旱、水利部門必須算好水賬。在進行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礎上,按照“先生活、後生産,先節水、後調水”的原則,對現有水源統一管理和調配;採取水庫供水、調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種應急措施,保障旱區每家每戶每一位群眾的基本生活用水。總之,要想盡一切辦法,不惜一切代價。

    下一步,國家防總和水利部將繼續加強雨水情、旱情的監測分析,加密會商研判,在全力確保旱區城鄉居民飲水安全的同時,根據水源現狀因水定種,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擴大旱作種植面積,推廣抗旱節水技術,為春耕生産做好充分準備。

    五問:重旱給我們哪些警示?

    記者:在眾志成城打贏抗旱救災攻堅戰的同時,我們能從這場旱災中看到哪些警示?

    劉寧:禍患常積于忽微。乾旱是“慢性病”,它不像颱風一樣説來就來,而有一個慢慢侵蝕的過程。如果等到“病倒”時才想起如何應對,付出的成本就要大得多。旱災警示我們,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加強,工程性缺水的狀況必須得到改變。

    西南地區水利工程長期欠賬,病險水庫多,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損壞嚴重,在大旱面前不堪一擊。以雲南為例,問題尤為突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農田水利設施基本報廢了,近年來“兩工”取消,又沒有動力興修水利,很多地方基本上只能“靠天收”,目前雲南省有效灌溉只佔耕地面積的37%。

    其實,也不僅僅是雲南一個省的問題。由於財政投入不足,目前全國多數水利設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乾旱面前束手無策,水利設施不堪重負。全國現有18.26億畝耕地中,9.59億畝是沒有灌溉條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億畝灌溉耕地,也普遍存在灌溉設施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問題,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6%。此外,抗旱規劃滯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嚴重短缺。

    抗旱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做保障,也要有法律法規、抗旱預案、組織體系、指揮系統等的順暢高效運轉。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央應對金融危機政策措施的帶動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掀起了新一輪高潮,投資規模達1427億元,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再過幾年,當我們再次面對大旱時,底氣一定會更足,辦法一定會更多,應對一定會更加從容。

 
 
 相關鏈結
· 水利部召開"節約保護水資源主題實踐活動"座談會
· 我國新增56處國家水利風景區 已累計設立370處
· 國家防總水利部緊急部署西南抗旱救災五大措施
· 水利部:全國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工作會召開
· 國家防總、水利部派出18個組赴一線指導抗旱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