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記者劉奕湛 吳晶)“規劃綱要的落實推進,一線教師和一線學生參加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有一些應決而未決的問題,下一輪討論當中應該面對,不要回避。”
8日下午,11位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過寶貴意見的社會各界代表,應邀參加了在教育部舉辦的座談會,對教育規劃綱要下一步的制定工作發表意見和建議。
這11位代表中,有教師,有學生,有家長,有學者。在教育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于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對規劃綱要文本進行的第二輪公開徵求意見工作期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為規劃綱要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吳德剛説:“社會各方面的熱情參與,令我們非常感動。”
據了解,截至3月28日24時,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共收到郵件、信函、教育部網站網友帖子2.79萬條;從新聞媒體和社會網站收集報道評論與意見建議249萬多條,共計252萬多條。綜合各種渠道收集的意見建議看,社會各界比較關心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教育投入、教師隊伍建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及高校“去行政化”等方面。
“通過開放式、平等式、交互式的討論,社會各界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緊迫性、艱巨性、複雜性有了廣泛共識,尤其是對一些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認識更為清晰理性,形成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吳德剛説。
在8日舉行的座談會上,從新疆趕來的73歲的高級工程師傅金築作為新中國教育事業的受惠者,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體系的建議;在過去一直為綱要制定工作不輟撰文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就綱要的落實和執行問題,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深入思考;來自天津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邊秀英提出要加速學前教育發展。
代表們有的基於自己已經提出的意見建議進一步提出新的想法,有的根據自身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前沿創新的教育理論,有的對過去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了重申和説明。
吳德剛指出,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專家學者,從各級幹部到普通群眾,從港澳臺人士到海外華人華僑,從民主黨派到人民團體,從國際組織到駐外機構,從各地教育部門到各級各類學校,上至94歲的耄耋老人,下到9歲的小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建言獻策,充分體現了全社會對辦好教育的真誠關心與強烈期盼。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表示,規劃綱要制定的一大亮點就是從一開始制定了公開決策、問需於民、問政於民,提高了我們決策科學化的程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嘗試。
“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使我們感到了信任、責任,同時也感到了壓力。”吳德剛説,“按照大家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將進一步做好文本的修改工作,對每條意見都要進一步吸收,在綱要起草的最後這一階段,盡可能聽取各方面意見,把綱要修改好,按照工作的程序,報上級部門批准以後,使綱要能夠儘快實施,儘快推進。”
據悉,在公開徵求意見期間,教育部組織70名專家24小時三班倒不間斷收集意見建議,對每一條意見建議都給予尊重,逐條梳理,認真研究吸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
第一部分 總體戰略
第一章 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詳細閱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起草歷程回顧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新華社記者 吳晶、周婷玉、黃小希、劉奕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徵求意見稿)自2月28日開始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個綱領性文件歷經一年半的起草過程,註定要載入我國教育發展的史冊。
自2008年8月啟動制定工作以來,已有數千名專家和各方人士參與調研;2.3萬餘人次參與座談和研討,形成500多萬字調研報告;專家、學者、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其中,通過各種渠道發表意見建議210多萬條……這些數字與事實,記錄著黨和政府廣納群言、廣集眾智的民主科學決策過程,開啟著中國教育從新的起點出發的改革之路。 >>>詳細閱讀
社會各界積極為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建言獻策
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吳晶、李曉奇)“這是一個催人奮進的工程,這是一份激動人心的新年禮物”——這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徵求意見稿)公佈伊始,天津財經大學教師周洪利通過教育部門戶網站,抒發的肺腑之言。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