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考察任務凱旋抵滬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4月10日電(記者崔靜、張建松)歷經182天的風雪洗禮,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10日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凱旋抵滬,159名中國南極考察隊員隨“雪龍”號極地破冰船載譽而歸。

    10日上午,國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在位於上海港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聯合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等有關部門領導,以及科考隊員家屬、單位代表等500余人參加儀式,喜迎科考勇士們的歸來。

    第26次南極考察隊共由249名隊員組成,其中包括3名首次參加大陸南極考察的台灣學者、3名澳大利亞直升機組人員和1名澳大利亞科考隊員。“雪龍”號返航途中,部分隊員乘飛機先行回國。

    在此次考察中,考察隊克服南極氣候惡劣和冰情複雜等各種困難,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奮力拼搏,共執行了59項科學考察任務和21項後勤保障工程任務;並繼1999年中國第15次南極考察後,第二次同時派出兩支考察隊深入南極內陸,對地處“冰蓋之巔”的南極崑崙站和隕石富集的格羅夫山地區開展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雪龍”號自2009年10月11日從上海港起航,先後前往長城站、中山站,四次停靠外港裝運物資,累計安全航行32000余海裏,是“雪龍”號服役極地考察以來單次航程最長的一次。此外,“雪龍”號還先後六次成功穿越西風帶,是歷次南極考察中穿越西風帶次數最多的一次,創造了其航海史上的新紀錄。

    首次亮相中國極地考察“大舞臺”的極地考察專用直升機“雪鷹”號成功完成物資吊挂、人員運輸等任務,累計安全飛行約112小時,為日後執行極地飛行任務積累了寶貴經驗。

    目前,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中的30名越冬隊員仍堅守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即將開始漫長的南極極夜生活,他們將在隨後的近一年時間裏開展氣象、生態、極光等項目的科學觀測研究及後勤保障工作。

   4月10日,科考隊員走下“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當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經過182天的考察工作,圓滿完成各項考察任務凱旋抵滬,159名中國南極考察隊員隨“雪龍”號極地破冰船載譽而歸。新華社發(陳雷 攝)

通訊:半載風雪路 極地鑄輝煌
——記中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

    新華社上海4月10日電(新華社記者 崔靜)南極,是地球上最後一塊幾乎未被人類污染的純凈大陸,卻也是地球上自然條件最惡劣、距離文明社會最遙遠的陸地之一,千百年來,她以其特有的酷寒與孤寂拒絕了人類一次又一次好奇的拜訪。

    2009年10月11日至2010年4月10日,200余名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奔赴這片“生命的禁區”,成功開展中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半載風雪路,極地鑄輝煌。中國南極考察隊員用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在這片距離祖國萬里之遙的陸地上再次唱響“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之歌。

    一批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科考勇士

    時間短、負重多、路況差,是此次南極崑崙站考察隊出發前,始終盤桓在第26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崑崙站隊隊長李院生心中的隱憂。從中山站前往崑崙站的南極內陸冰蓋,即使是在南極的夏季,最高氣溫也不超過零下10攝氏度,進入1月底後,溫度還會迅速降至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真正適合考察隊行進與開展工作的時間不超過60天。

    然而,白茫茫的南極內陸冰蓋,並非人們想象的一馬平川,冰面上遍地風吹雪垅,坑洼不平。由於每輛雪地車都牽引著四五十噸重的科考器材和後勤物資,行進起來異常緩慢。即使是在相對平坦的冰面上,雪地車的最快時速也僅能達到每小時12公里。遇到陡坡或軟雪時,車輛就乾脆陷入雪中,熄火“罷工”。

    為了用最短的時間趕至崑崙站,儘快開展科考活動,20名崑崙站隊隊員晝夜跋涉,常常每天清晨8點出發,晚上10點才停車宿營。在行進到距中山站800公里至1300公里的路段時,當地海拔從2900米迅速上升至近4100米,考察隊員駕駛著雪地車穿越軟雪帶、大雪丘、雪壩等複雜地形,每天不間斷行進14至18個小時。餓了,就拿麵包、餅乾充饑;累了,就不停地抽煙解乏。

    崑崙站地處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區,高寒缺氧,不少考察隊員因連續的高強度工作而體力透支。年過五旬的崑崙站隊隊長李院生幾次因身體不適而不得不靠吸氧和服藥緩解症狀,身體稍有好轉便又出現在冰天雪地之中。

    與崑崙站隊在南極內陸冰蓋上並肩作戰的還有10名格羅夫山隊隊員。距離中山站約400公里的格羅夫山地區隕石富集,卻暴風頻繁、冰裂隙密布。考察隊在格羅夫山作業期間,當日風力超過八級的天數超過一半;幽深莫測的冰裂隙是潛伏在積雪下的“隱形殺手”,隨時威脅著考察 隊員的生命安全。

    10名隊員團結互助、安危與共,在格羅夫山地區成功開展了近40天野外科學考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格羅夫山隊中有兩名女隊員。這是中國開展南極內陸考察十餘年來首次出現女性的身影。她們和男隊員一起徒步數公里採集岩石樣品,頂著七八級的大風在冰面上搜尋隕石,還主動協助男隊員冒著零下20多攝氏度的低溫開展野外考察活動……在雪域冰封的南極冰蓋上,展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風采。

    不畏艱辛、迎難而上!正是憑藉這樣的勇氣,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的隊員們上冰蓋、下大洋,在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南大洋圓滿完成了各項科學考察任務,涉及冰川、地質、海洋、環境等諸多學科,規模之大,覆蓋學科之廣,在中國南極考察史上罕見。

    一支吃苦耐勞、敢闖敢拼的建設“鐵軍”

    考察站是一個國家南極考察實力的體現,為了適應不斷發展的科考需求,中國近年來加大了對南極中山站和長城站的擴建改造力度。第26 次南極考察期間,中山站、長城站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擴建工程相繼進入收尾階段。

    來自中鐵建工集團、上海寶産輕型房屋有限公司、大慶石油方舟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等單位的考察隊員,克服施工過程中意想不到的種種困難,圓滿完成21項考察站建設項目。舊貌換新顏的中國南極考察站,以其先進的硬體設施和合理的功能佈局,贏得鄰近的其他國家考察站隊員交口稱讚。

    此次南極考察期間,長城站共有9項工程建設和後勤保障任務,既包括儲油系統建設、遙感衛星地面站建設、生態環境實驗室設備安裝等項 目,也涉及生活棟採暖系統改造、機械設備大修保養等日常保障任務。時間緊,任務重,且作業面廣、工種眾多。在確保安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全體工程人員幾乎每天加班加點地工作。南極夏季結束前,長城站“十五”能力建設項目全面完成,科考空間、儀器裝備等科研條件邁上了新的臺階。

    中山站改造是此次南極考察能力建設項目的重點,涉及綜合樓、廢物處理棟、污水處理棟、車庫建設及內裝修等11個項目,施工量巨大。由於南極自然環境惡劣,適合施工的時間只有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3月初的短短100余天。來自中鐵建工集團的40余名工程人員日夜拼搏,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無論颳風下雪從不間斷。

    南極素有“風極、寒極、雪極”之稱,即使是在夏季,狂風暴雪的天氣也非常普遍。負責焊接的工程人員有時露天趴在鋼樑上一焊就是半個多小時,焊完起身時才發覺雙腳已被凍僵;吊裝和高空作業人員在六七級的大風中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即使戴著防風面罩,面部出現凍傷的仍大有人在。

    為了拼搶工期,在中山站停留的87天時間內,全體工程人員僅在元旦休息1天、春節休息半天。隊員們沒有時間上網、娛樂,沒有時間欣賞南極美好的自然風光,每天的生活就是工地、食堂、宿舍三點一線。度夏考察結束時,他們不僅完成了預定的夏季建設任務,還將越冬期間的工程搶先完成,為國家節省了大量人力與物資保障成本。

    如今,當嶄新的中山站建築群屹立於南極拉斯曼丘陵,當外國科學家用驚異的目光注視著中山站,當他們伸出拇指誇耀中國的建設速度時,隊員們已經忘卻疲勞,留下的是自然而燦爛的笑容。他們可以當之無愧地説:“我們是鐵軍。”

    一條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海上“蛟龍”

    如果説科考隊員和工程人員還可以在元旦和春節獲得短暫的休整機會,“雪龍”號極地破冰船上的全體船員卻沒有一天可以休息。從2009年10月11日揚帆起航到2010年4月10日回國靠港,“雪龍”號40多名船員在船長王建忠的帶領下,24小時晝夜值班,謹慎駕駛,確保“雪龍”號安全航行。

    在26次南極考察期間,“雪龍”號橫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先後奔赴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安全航行32000余海裏,創造了“雪龍”號單航次的最長航程紀錄。在這次環球航行中,“雪龍”號還先後六次穿越素以風大浪高著稱的“魔鬼西風帶”,是其服役極地考察以來單航次穿越西風帶次數最多的一次。

    對於常年從事極區航行的“雪龍”號船員來説,狂風巨浪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冰區夜航。進入浮冰區後,由於船舶配置的雷達無法分辨出冰山和浮冰,只能依靠值班駕駛員和水手的眼睛來尋找航線,稍有不慎,船舶撞至冰山上,就會重蹈“泰坦尼克”號的沉船覆轍。在黑夜或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航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每當進入危險冰區或遭遇惡劣天氣,船長王建忠便會24小時守在駕駛臺旁,憑著豐富的航行經驗和嫻熟的操船技藝,指導駕駛員小心駕駛、謹慎操作。此次南極考察,“雪龍”號在冰區安全航行3241海裏,破冰航行13海裏。

    前往南極的途中,“雪龍”號裝運了大量科考設備、建材及燃油等,僅供直升機使用的航油就有1700多桶。為了確保這些航油在“雪龍”號穿越赤道、艙面溫度高達40多攝氏度時不發生安全事故,“雪龍”號甲板部的船員在大副朱兵的帶領下,平均每兩小時就要頂著烈日巡視一次,並全面檢查船舶航行設備的運行情況、艙內及艙面貨物的綁扎情況等,防止任何潛在性危險的發生。

    機艙是船舶的心臟,為船舶航行提供動力。為了保證所有機器正常運轉,“雪龍”號輪機部的船員在輪機長黃嶸的領導下,一方面加強對設備的例行維護和保養,另一方面在設備出現故障時及時搶修,成功排除主機大故障3次、重大安全隱患1次。

    2010年2月17日,輪機部值班船員發現“雪龍”號主機鏈條箱發出異常微弱的敲擊聲,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檢修。然而由於檢修部位不便於操作,加之機器內部溫度高,不時有滑油滴下,維修工作變得異常艱難。幾名船員自告奮勇鑽入四五十攝氏度的機器內部,花費整整一個小時才將重大安全隱患排除。他們從機器中鑽出時,已是大汗淋漓、滿面油污。

    “第26次南極考察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首先要感謝的是所有考察隊員的辛勤付出。”在歸航途中召開的考察隊總結大會上,26次南極考察隊領隊袁紹宏動情地説,“全體考察隊員懷著對國家極地考察事業的滿腔熱愛,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南極揮灑下自己的汗水和淚水,用輝煌的業績,向祖國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150余名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喜獲"南極大學"結業證書

    3月5日,中國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員與最後一批撤離中山站的隊友揮手告別。新華社記者 崔靜 攝

    正在回國途中的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4日舉行“南極大學”結業典禮,159名隊員喜獲結業證書。由於南極考察航渡時間較長,在途中開辦“南極大學”已成為歷次中國南極考察隊的傳統。在第26次南極考察期間,31名隊員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結合各自的專業知識,為隊友們講授了有關航海、氣象、天文、遙感、海冰、高空物理等領域的知識,加強了各學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詳細閱讀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29日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3月18日,“雪龍”號大副朱兵(左一)正在指揮船舶停靠澳大利亞弗裏曼特爾碼頭。新華社記者 崔靜 攝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29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破冰船穿越赤道,從南半球返回北半球。當日,風平浪靜的赤道海域,碧空如洗,海面如寶藍色的絲綢般平滑。“雪龍”號船頭,時而有海豚躍出海面,激起雪白的浪花。遠航萬里,歸國在即,“雪龍”號上處處能感受到考察隊員們的喜悅心情。在考察隊的精心組織下,攝影比賽、棋牌賽、乒乓球比賽等文娛活動紛紛拉開序幕,得到考察隊員們的熱烈響應。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並取得輝煌成績
· 150余名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喜獲"南極大學"結業證書
·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29日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24日離開澳大利亞即將歸國
· "橫穿南極"精神鼓舞我國極地科考向未知領域挺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