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開啟人類和諧進步的明天—獻給中國上海世博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4月29日電(記者肖春飛 許曉青)上海世博會的大幕即將在黃浦江畔開啟。在人類文明長路上傳遞159年的和諧進步的接力棒,來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3億華夏兒女向世界張開了熱情的雙臂。

    這是全世界的空前歡聚,是全人類的光榮與夢想,是一個民族百年悠長夢想的圓夢時刻……

    世博園就是一個小小的“地球村”,這裡寄託了人類的共同夢想: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創造人類和平幸福的生活。中國,將為此作出新貢獻

    音樂響起,雄渾激昂。黑暗深處,夢幻般浮現出一個蔚藍色的星球,緩緩旋轉,晨昏交替……這是上海世博會沙特阿拉伯館360度巨幕三維屏幕呈現出的一幕,遊客猶如懸浮在浩瀚壯麗的太空中,俯瞰人類共同居住的地球。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把夢想擊得粉碎的殘酷現實,有太多戕害與扭曲人性的醜與惡,戰爭、殺戮、貪婪、傲慢、偏見……

    但是,從屏幕上“遙遠的太空”俯瞰地球,這個充滿紛擾與爭鬥的地方,被簡化成代表水和生命的蔚藍色,它是不同國家、種族、地域的人們的共同家園。

    世博會,超越了信仰、種族、地域,把世界匯聚在和平、進步、友愛、合作的世博大家庭裏,展示了人類對和平、和諧的美好願望和不懈追求。

    盧旺達,在人們印象中是一個苦難深重的國家:內戰、貧窮、饑餓……但是走進上海世博園裏的盧旺達館,可以真切感受到這個國家15年來的巨大變化。一隻稚氣十足的“猩猩”,在入館處舉著“歡迎來到盧旺達”的標牌。走進去,盧旺達人給世界講了一個新生的故事:智慧的盧旺達人民如何戰勝困難重建一個和諧的城市……每個觀眾,都會感嘆這塊土地上人類的生生不息。

    其實,整個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就在2010年初,全球災難頻發,地震、乾旱、火山爆發、氣候異常……此時此刻,需要全人類跨越分歧、心手相連,彼此溫暖、相互幫助,共同戰勝困難。

    千百年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夢想的追求,從未停止過對和諧的企盼。世博會,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靜下心來思考與夢想的機會。

    1919年,上海。

    一對名叫茲維與雅法的猶太夫妻在靠近蘇州河的一幢兩層小樓迎來了女兒的誕生,他們給女兒取名維多利亞·賽多夫。90年後的2009年,維多利亞·賽多夫的兒子哈伊姆贏得了設計、建造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色列國家館的政府招標。

    以色列館由兩座流線型建築組成,分別採用石塊和玻璃兩類反差鮮明的材料,遠遠看去,就像是緊握在一起的兩隻手,互相支撐。哈伊姆説:“我的家族曾與中國結緣。現在以色列館在我的手裏建成,實現了我的家族、以色列與中國友誼的又一次輪迴。我完成了家族的夙願。”

    1920年,維多利亞·賽多夫離開上海。哈伊姆多次來華“尋根”,2010年虎年春節剛過,他又一次來到上海尋找母親的出生地。虹口區提籃橋一帶,歷史上曾是猶太人聚居區。看到紅色磚墻的老房子,哈伊姆忍不住上前探究,他覺得每一處似乎都與自己有關。從海寧路、乍浦路路口,到靠近北蘇州路的乍浦路橋,不到1公里的路程,哈伊姆走了整整40分鐘,他仔細看著身邊的一切,淚眼婆娑……

    年代久遠,城市變遷,哈伊姆未能尋找到媽媽曾經居住過的老房子。而從當年猶太人聚居區出發,沿蘇州河到黃浦江,再上溯拐過一個河灣,就是璨然而立的世博園區。在以色列館裏,融入了豐富、獨特的“猶太文化在上海”的內容,其中還詮釋了二戰期間的上海猶太文化。

    在維多利亞·賽多夫離開上海後的十幾年,遭受納粹迫害、居住在德國及德佔地區的猶太人遠逃他鄉。1938年7月,法國埃維昂召開了國際會議,專門商討猶太難民問題,與會國以種種託詞拒絕收容猶太難民。一些猶太難民輾轉來到遙遠的東方上海——即使自己面臨經濟的窘困,上海依然張開雙臂,接納尋求避難的每一個人。

    根據統計,二戰期間,上海先後接納了三萬多名來自德國及德佔區的猶太難民,除了其中數千人經上海去第三國外,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仍有2.5萬名左右的猶太難民把上海當作他們的臨時家園。

    二戰中,有600萬名猶太人在歐洲慘遭殺害,而在上海的近3萬名猶太人除了病老死亡外,都生存了下來。

    “我用我的建築來感恩。” 哈伊姆説,“感謝上海當年收留了大批猶太人,中國人好客、包容、愛好和平,我向中國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雙手緊握、互相支撐,這是一個以色列人所理解的中國文化中的“和”。

    中華民族歷來熱愛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諧,在對外交往中始終秉承“和為貴”“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2000多年前,張騫兩度出使西域,開闢了一條禮尚往來、互通有無、化干戈為玉帛的友誼之路;600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架設了一座傳播和平、友誼、文明的橋梁。“和”的思想貫穿于中華文化的整個發展進程,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

    1939年,紐約。

    波蘭政府給紐約世博會送來了一尊14世紀的國王亞蓋洛的塑像參展,記載了波蘭民族的光輝歷史——國王凱旋,高舉著從日爾曼十字軍騎士手中奪來的利劍。這尊本來計劃在閉幕後運回波蘭的塑像,再也沒法回到她的祖國——在距離紐約世博會閉幕還有兩個月的時候,德軍坦克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入侵波蘭,塑像直到今天仍擺放在紐約中央公園,俯瞰著一池碧水,訴説著歷史滄桑。

    紐約世博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後一次世博會,當這一盛會重返世界時,已經是19年之後。因為戰爭,世博會歷史上出現了長段的空白,令後人欷歔、嘆息。

    “建設明日新世界”——這是紐約世博會的主題,今天看來,依然能夠看出當年籌辦者的雄心壯志,能夠看出時人對未來的美好嚮往,與正式誕生了世博會歷史上第一個主題演繹模式的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一脈相承,芝加哥世博會的主題是“一個世紀的進步”,可謂宏大壯闊。

    但是,戰爭一度中斷了這一歷程。

    跟數千年漫長的人類文明史相比,1851年首屆世博會在英國倫敦水晶宮的盛大開幕,可謂開啟了一個半世紀以來世界的加速發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實現了大跨越。但是,這一個半世紀以來,戰爭、衝突不斷,而科技發達使戰爭變得更殘酷,奧斯維辛集中營、南京大屠殺……成為人類歷史永遠的痛。

    在紐約世博會開幕前一年的1938年,愛因斯坦接到邀請,給5000年之後的人類寫一封信,作為翌年紐約世博會的禮物。當時的世界戰爭烏雲密布,愛因斯坦寫下了一封意味深長的信:“生活在不同國家中的人們,每隔一個長短不等的時間,就要進行互相殺戮,因此每一個想到未來的人,必然生活在經常的憂慮當中。我相信我們的後人將會懷著一份理所當然的優越感讀上面這幾行文字吧。”

    在20世紀,人類歷經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重創。但是,人類渴望和平的腳步沒有停止,人類建設和諧世界的願望沒有由此而泯滅,人們通過舉辦世博會來傳播友誼、交流合作的傳統延綿至今、歷久彌新。

    2010年,上海。

    “小美人魚”來了!這個姿態優美、頜首凝思的銅像是丹麥的象徵,自從1913年落成以來,還從未離開過哥本哈根港灣。丹麥為何要將“國寶”遠涉8271公里送到上海進行長達半年的展出?為什麼不送一尊複製品?面對這樣的問題,丹麥展區總代表、前丹麥駐華大使白慕申説:“多年來,‘小美人魚’雕像一直是安徒生美麗童話的代表。今天,她第一次走進了廣袤的世界。”

    當今世界,需要美好的童話來慰藉人們的心靈,世博會就提供了這樣的舞臺。當今世界,更需要共同努力,來創造、維護人類共同家園童話般的美好,來探討、求索一個和諧的世界,世博會同樣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多國元首與政要將出席開幕式,預計7000萬人次中外觀眾參觀……上海世博會,成為當今世界全人類空前的歡聚。這當中,中國倡導的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無疑對世界産生了吸引力,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同。

    2005年4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雅加達亞非峰會上提出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2005年9月15日,在紀念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胡錦濤全面闡述了和諧世界理念的深刻內涵。此後,“建設和諧世界”這個充滿東方智慧的新名詞,頻頻出現在重大國際場合,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名片。

    “建設和諧世界”理念,準確表達了中國對當今世界合理走向的基本主張,深刻闡述了中國所倡導的世界秩序觀,體現了中國以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為依歸的博大胸懷。中國所描繪的國際關係的理想狀態,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理解和贊同,喚起了所有具有相同和類似理念的國家和人民,形成一種追求和平、發展、合作的正義力量。

    “建立以和為貴、以人為本、人與人相敬相愛、人與自然相近相親的和諧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不滅的理想。這與國際社會致力於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精神相得益彰,使弘揚世博精神成為人類的共同追求。”2009年11月13日,溫家寶總理在第七屆上海世博國際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説。他還引用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導覽手冊上寫下的一句話:“拋棄戰爭吧!讓我們聯手、和諧與團結!”

    159年來,歷屆世博會以“進步”作為核心主題,不斷推動人類文明邁上新臺階。上海,將成為一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新起點

    1889,巴黎。

    人們排三個小時的隊,就為了聽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瑪麗有只小羊羔,羊毛潔白如雪花,無論瑪麗去哪,羊羔都會跟隨她。”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與耳朵--這麼小的機器,怎麼能藏得下一個人?看著長長的隊伍,這台機器的發明人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他名叫愛迪生。

    “普羅米修斯給人類偷來了天火,愛迪生卻把光明帶給了人類。”這是人們對這位偉大發明家的讚譽。

    愛迪生與世博會有緣,他的所有重要發明,都是在世博會上引起轟動、走向世界的:1876年費城世博會,愛迪生發明的電報機首次展出;1878年巴黎世博會,鎢絲製作的白熾電燈亮相;1881年巴黎世博會,一台重27噸、可供1200只電燈照明的發電設備讓參觀者瞠目結舌;1888年澳大利亞墨爾本世博會,留聲機首次亮相;1889年巴黎世博會,一個高達13米的巨大白熾燈成了“明星”;1893年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真空電燈照亮了整個展覽館……

    不僅是愛迪生,從魯米埃兄弟的電影、柯達公司的照相機到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機,從跨越生命全過程的嬰兒箱、鐵肺、X光機和火葬爐,到薩克斯管、拉鏈、明信片、鉛筆、圓珠筆、尼龍、魯比克魔方,乃至藍帶啤酒、熱狗、冰淇淋、爆米花、口香糖,這些以世博會為媒介走進大眾生活的“好東西”,可以打出一份厚厚的清單,連公共廁所也是從首屆倫敦世博會的“水晶宮”裏誕生的……歷數那些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的發明,幾乎都是首先在世博會登臺亮相、此後才風靡全球的。

    有人説,如果把一種發明看成“文稿”和“排練”,那麼到世博會展覽才是最高規格的“發表”和“公演”;還有人説,想要認識近代人類的進步嗎?有條捷徑,那便是認識世博會。“一切始於世博會”的名言能得到廣泛認同,就是因為世博會的發展歷史也是人類近代文明的編年史。

    如今,上海世博會開幕在即,人類近代文明編年史的最新一章,將從中國寫起。這一章的重要內容,將是“世博會推進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

    世博會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貼上了創新的標簽,創新,成為世博會永恒的主題。今天的中國,正行走在新型工業化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道路上。上海世博會必將在這個古老的國度進一步激發創新激情,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前進步伐。

    1867年,巴黎。

    無數巴黎人圍在一個鋼鐵怪物前,嘖嘖讚嘆。這一屆的巴黎世博會上,展出了一尊重達50噸、能發射1000磅炮彈的大炮,它的製造者是克虜伯鋼鐵公司。

    盛大的巴黎世博會閉幕三年後,普法戰爭爆發。3年前在巴黎世博會上展出的克虜伯大炮,轟開了巴黎大門。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超過12萬人,而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拿破侖三世無奈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

    科技進步,其實是把“雙刃劍”。

    人類每一個文明步伐都離不開科技。曾幾何時,科技被當作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的靈丹妙藥。“以大為美”的理念,幾乎貫穿了早期歷屆世博會。從世界最大的考利斯蒸汽機,到數層樓高的管風琴,乃至給巴黎人先是驚喜後是痛苦的克虜伯大炮,都隱喻著科技的強大和人類的力量。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人們陷入新困惑:科技本身帶來的難題如何解決?在人、科技與環境之間,誰是主宰?誰來決定科技力量如何使用?

    1958年,二戰後的第一次世博會在布魯塞爾舉行,主辦方將一個巨大的原子球置於園區中央,表達人類安全、和平應用原子能的願望。在這一屆世博會上,人類開始探索科技與文明、科技和人性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對科學的關注及反思,幾乎貫穿了二十世紀世博會辦展的整個過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世博會上,人文精神的科技化和科學技術的人文化,已在逐步演變中形成共識。

    這何嘗不是人類進步的心路歷程--從科學的崇拜到科學的反思,從迷信物質到關心人性,從“以大為美”到“以人為本”。

    1974年,斯波坎。

    “奇跡”在這座小城發生:斯波坎世博園建成之後,第一批在清冽的斯波坎河上築巢安家的“居民”,是已經離開此地半個世紀的加拿大鵝,這是在北美洲廣泛分佈的水鳥之一,此前一直因為斯波坎河污染嚴重而不願在此棲息。環境一改善,這些敏感的生靈不請自來。

    斯波坎地處美國西北部的華盛頓州,1974年舉辦世博會時,只有18萬人口,成為世博會有史以來最小的舉辦地。在世博會一個半世紀以來輝煌的篇章中,有的世博會以標誌性建築給後人留下記憶,有的世博會以偉大的展品讓後人難以忘記,而斯波坎沒有這些東西,但世界為什麼至今還對這屆小城世博會印象深刻呢?

    答案很簡單:這是歷史上首次以環境為主題的世博會, 觸及了國際社會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環境保護。在環保命題下,人類需要思考生存危機,需要反省生活方式,需要彌補很多很多……這屆世博會的主題發人深省——“無污染的進步”。

    斯波坎世博會徹底改變了這座曾經美麗、後來被嚴重污染的城市。曾被工業嚴重污染的河流,重新變得清澈起來;開幕式上,人們向斯波坎河放歸了1974條鱒魚,來紀念這條河流的新生。

    後人這樣評價這次世博會:如果説有些世博會向人們演示了電話,有些演示了電梯,那麼斯波坎世博會則演示了人類自己的“過失”。斯波坎成為了一個新的起點,一個反思人類發展道路的起點。

    從恐懼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對自然無休止的索取,今天,人類開始尋求與自然的和諧,因為,人類共同面對新一輪發展進步的課題--可持續發展。

    煙囪林立,機器轟鳴,高樓大廈,是新中國成立後人們急於實現的“工業化”象徵。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小學課本裏這樣形容未來的北京:工廠的煙囪裏冒著濃煙,像一朵朵水墨畫的大牡丹。

    時間見證了進步:1994年,“可持續發展”寫入中國國家發展戰略;2007年,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大會報告。

    在上海世博園,綠色、節能、低碳,是共同的主題。追求無污染的進步,是人類擁有美好明天的唯一選擇!

    2010年,上海。

    大多數時候,世博會仿佛肩負著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宏大使命。但世博夢想,同樣屬於一個個普通的個體。

    黃燕萍,一名普通的下崗女工。2006年8月之前,黃燕萍一家四口“蝸居”在浦東白蓮涇一間一室戶中,實際使用面積不到30平方米。女兒在閣樓上住了20年,從一個小女孩長成了一個大姑娘。

    上海世博園區原有1.8萬多戶像黃燕萍這樣的居民,搬遷前戶均建築面積僅30平方米,不少家庭數代同堂,許多人夢想搬遷,從黑髮人變成了白髮人。

    當世博動遷的號角吹響的時候,黃燕萍一家成了第一批響應者,簽訂了動遷協議書。而今,她家的舊址上矗立起了中國館。她的新家在“三林世博家園”,一套96平方米的小三室兩廳,相比過去足足大了三倍。不僅如此,世博家園的環境也讓黃燕萍一家人很驕傲,綠草成茵,鮮花燦爛,讓當年習慣了黃浦江畔隨風飄落的煙塵的黃燕萍一家人有些心醉神迷。世博家園還有一個設施齊全的市民文化中心,每週四下午,黃燕萍在這裡跳舞——現在的生活,讓她有跳舞的心情。

    放眼浦江兩岸,昔日破敗的危棚簡屋,已被星羅棋佈的美麗展館、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以及天女散花般的公園綠地所取代。有“東方之冠”美譽的中國館攜手創歷史新紀錄的42個外國自建館、42個租賃館以及11個聯合館,組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地球村”;雄偉壯觀的主題館、世博中心、演藝中心、世博軸等永久性建築,在構築起世界文明交流融合大舞臺的同時,也極大拓展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公共空間;奔騰不息的黃浦江畔,濕地中的蘆葦、水稻和景觀石襯托著昔日鋼鐵、造船工廠遺留的少許塔吊、船塢和鋼梁廠房,為人們靜靜講述著百年世博夢如何讓一個城市滄海變桑田。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博會歷史上第一個城市主題。基於中國對城市化發展的自我反思,更是中國對人類做出的新貢獻,2002年12月,當中國以城市主題贏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時,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曾這樣感嘆:“今天,世界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希望!”

    城市意味著財富與機會,但“城市病”也如影隨形地産生了——污染、擁擠、冷漠……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1851年倫敦世博會的創立者阿爾伯特親王,死於一場因為惡劣的城市環境而引發的霍亂,年僅42歲。今天的世界,更是飽受“城市病”的困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得到了世界廣泛的響應和認同。

    中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的關鍵時刻,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農民佔總人口的比例達到95%以上,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加速,尤其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化呈現衝刺速度,到2009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按統計口徑算,已經達到了6.22億人,城鎮化率提高到46.6%,預計 “十二五”期間將達到50%。

    全球人口第一大國的快速城市化,無疑將對世界産生深遠影響。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説,二十一世紀對全人類最具影響的兩件大事,一是新技術革命,一是中國城市化。

    如何通過科學發展,讓城市成為人們能夠過上有尊嚴、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中國在城市化大潮中的探索,對於世界而言,彌足珍貴。

    世博大幕將啟,人類對美好明天的新期待,也將在浦江之濱開啟…… 

 
 
 相關鏈結
· 綜合消息:上海世博會受到各界稱讚和美好祝願
· 胡錦濤會見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的台灣各界人士
· 2010年上海世博會——趕赴一場高新科技的盛宴
· 多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將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
· 人民日報社論:讓世界更美好—慶祝上海世博會開幕
· 新華國際時評:上海世博會將為全球經濟注入信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