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肖春飛、季明)“創意正變成唯一的天梯。”上海世博會開幕式室內儀式文藝表演總導演滕俊傑3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暢談半年多來的創作體會。
5個月“練就”唯美儀式
“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缺時間。”滕俊傑説。
2009年11月,經過四輪國內外競標,滕俊傑領銜的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原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團隊最終勝出,成為世博開幕式團隊。滕俊傑説,勝出並沒有讓人覺得開懷釋然,除了崇高感之外,感受更多的是一份天大的責任。
滕俊傑回憶,整個項目從接到任務到最終成型,迄今也就近5個月,籌備時間大約只有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時間很短,而且又是超大型、國際化、多重人文和科技含量的文藝表演,所以是非常高難度的項目。”他説。
“這實在是一個全新的面對!”他坦言:“説實在,我心裏捏了一把汗,因為不是從從容容的。”
據了解,上海世博會的開幕式排練幾乎與場館後期施工同步進行。位於黃浦江畔的世博文化中心,是上海世博會新建永久性場館“一軸四館”中最後一個竣工的項目。
“我們邊排練、邊搭舞臺,夜以繼日的施工,對排練而言,造成了一定難度。還記得最初的排練是在粉塵和噪音中,在滿地器材的‘縫隙’中開始的,就是這股韌勁,練就了3500人的演出團隊今晚所呈現的視覺衝擊力。”
科技為開幕式插上藝術翅膀
開幕式上,振翅飛翔的“白鴿”、隱藏在舞台下的巨型“地球”、壯觀的“威亞”技術,令人目不暇接……科技在世博會159年的歷程中一直就起著引航作用,創新高科技也為本屆世博會開幕式插上了藝術翅膀。
滕俊傑説,科技創新正是呈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的一把“鑰匙”。
作為一名具有20多年電視節目製作經歷的導演,滕俊傑認為,除了節目本身的藝術感和形式創新以外,還有“另一種創新”是開幕式團隊所竭力突破的。
滕俊傑説,在室內表演中多次出現了象徵人類和諧的“圓”,從天而降的“浮球”矩陣幻化成“和平鴿”,騰空而起的《藍色多瑙河》“水泡”,還有最終出場的、由“花瓣”組成的“地球”,均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科技項目支撐,其中包括納米技術、計算機伺服控制技術等。
“將巨型‘地球’藏在高只有2米多的舞台下,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滕俊傑感慨:“不能挖地三尺,我們就完全依靠高科技裝置實現。”
他還透露,有些技術還來不及應用於世博會開幕式上,就準備用在閉幕式上。
嘗試中國5000年文明的當代表述
“表現今天,表現未來,表現今天城市的命題,表現城市未來的探尋,這是導演團隊一直在思考的。”滕俊傑説,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無與倫比”之後,上海世博會開幕式團隊試圖在吸取歷史養分的同時,進行當代表述。
滕俊傑分析,世博會開幕式的室內演出試圖包含中國特質、世界特徵和世博理念,因為不是大型團體操表演,也不採用“人海戰術”,因此力求室內藝術的精緻,從音樂、服裝、道具、化粧,力求精細化。
他還解讀説,演出的序幕《和諧歡歌》,以700名上海女大學生的無伴奏清唱開始,正是希望訴説世博會東道主中國用心底深處的聲音表達和諧的渴望,以真誠的心態,呼喚世界和平。這是泱泱大國的氣度,並不張揚。
這場傍水的室內演出還突出了“水”的元素。滕俊傑説,《長江之歌》元素的運用,正是希望表達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放、包容的姿態,以及海納百川、上善若水的氣度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