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德技術救援署官員憶汶川地震救援:你們並不孤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專訪:“你們並不孤單,我們和你們在一起!”
——德國技術救援署官員回憶汶川大地震救援

    新華社柏林5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劉向)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令世界震驚。5月25日,都江堰震區5個災民安置點,出現了22名德國聯邦技術救援署隊員的身影,他們帶來了6臺飲用水處理設備,也帶來了來自異域的關切和理解。

    聯邦技術救援署隸屬德國內政部,專門從事德國國內和國外專業的救災搶險任務,有8萬名志願者。日前,在位於波恩的聯邦技術救援署總部,記者見到了媒體處負責人尼古拉斯·黑夫納和國際部官員彼德·布托姆斯基。

    黑夫納説,四川地震發生後,技術救援署通過媒體報道密切關注災情。“中國很大,對我們來説也很陌生。我們很快發現,中國政府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展開行動,短時間調動了大批救援力量,對救災工作做出了迅速的反應。”

    布托姆斯基説,地震發生前,技術救援署已經與中國救災和減災機構進行了幾年的地震救援合作和培訓活動。我們知道中國在這方面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中國表示願意接受國際援助時,聯邦技術救援署向中方表示願意提供飲用水處理設備。在第一階段尋找倖存者和挖掘工作結束後,中國表示需要德方的幫助。

    德國援助人員住在都江堰水廠附近的帳篷裏。通常每天7點起床,8點組長召集隊員開彙報會,部署當天的工作,然後乘坐租來的汽車前往各個安置點工作。飲用水處理設備每台能夠在1小時內處理6000公升水,並且要經過隨同攜帶的實驗室的檢測。

    黑夫納説:“我們想在一個痛苦的時期給人們帶來些希望,我們是為你們來到這裡的,我們與你們有共同的想法。”他説,當地人對外國的救援人員還不習慣,儘管有時人們不理解為什麼他們從世界那麼遠的地方過來,但救援隊員們的行動讓人們感到,他們也在關注這裡。人道主義救援任務不僅僅提供幫助,而且傳遞出明確的信息:“你們並不孤單,我們和你們在一起!”

    黑夫納本人6月初到達災區。最令他難忘的事是“粽子外交”。他回憶説,一天,翻譯帶給大家粽子,吃粽子是當地的習俗。德國和中國相距遙遠,文化差異很大,德國隊員和當地居民之間,交流很困難,懂德語的中國人很少,翻譯經常不在身邊。為什麼不能通過粽子和當地人聯絡感情,減少陌生感和距離感呢?於是,救援隊員在都江堰開車,花了2個小時時間,購買了大約300個粽子。在安置點向前來取水的人們分發粽子。黑夫納説:“我們買來了粽子,分給大家,德國人與當地居民之間有了不同的接觸方式,彼此間的陌生感和距離感由此消減了。對此我們感到很高興。”

    黑夫納還在電腦上找到了當時分發粽子的照片給記者看。他説,拿到粽子的人表現得很興奮,他們彼此交談,訴説各自的遭遇和感受。

    談到對災民的印象時,黑夫納説,當時街道兩邊搭起了很多帳篷,當地政府在帳篷裏設立了流動辦公室和指揮部,還有食物,災民無論從哪來,大家在一起吃飯,就像一個大家庭。人們彼此間開始還有點陌生,漸漸就融入生活氛圍裏,並成為其中一員。

    在談到地震發生後的救災行動時,他説,大災難後第一階段往往是混亂階段,媒體無法立即獲取信息,報道也比較混亂,救援人員很難獲得災情的整體狀況。這一階段通常會很快過去。而在汶川大地震中,這一階段尤其短暫。黑夫納説:“中國政府顯示出巨大的優勢,反應迅速,調動大批軍隊和專業救援人員,趕赴災區,抗震救災。在我的印象中,幾乎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能像中國政府這樣,如此迅速地對民眾的巨大需求做出反應。”

    布托姆斯基對記者説:“現在地震過去剛剛2年時間,而當初街道兩邊的帳篷消失了,一個個完全嶄新的新城區出現在人們眼前。這令人印象深刻,這在德國是不可能辦到的!中國政府在2年災區重建中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成績!”

 
 
 相關鏈結
· 汶川地震致殘兒童參觀世博園
· 汶川地震甘肅受災地區嬰幼兒營養改善項目啟動
· 上千綿竹災區群眾“驗收”蘇州援建項目
· 審計署回應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四熱點問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