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跟隨城市足跡觸摸文明碎片-漫步世博會城市足跡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跟隨城市的足跡 觸摸文明的碎片
——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漫步

    新華社上海5月20日電(記者 魏宗凱、韓瑩)城市發展中的遺産與足跡無不見證了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人類文明的進程。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的三層展館,濃縮了上下五千年的人類城市發展史,通過城市這一載體,逼真地再現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佔地2萬平方米的城市足跡館,分為一個序廳和三個主廳(城市起源、發展和智慧廳)。很多人對城市足跡館的評價是“世博園內最美最值錢的場館,但五千年厚重的歷史讓人難以看懂它的博大精深”。我們原計劃通過一位文化名人對城市足跡館進行解讀,但這位文化名人告訴記者,對城市足跡館最了解、最有感情的人只有一個——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總策劃師、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

    為了籌建城市足跡館,陳燮君奔波了八年,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借來大量珍貴文物,有些還是鎮館之寶。有人説,世博會上的展館有一件稀罕的歷史寶貝就足以讓參觀者興奮不已。令人驚訝的是,城市足跡館破天荒地向國內外博物館借用文物300多件,其中外國文物200余件,成為世博會史上的奇跡。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是城市足跡館最好的注腳。

    連日來,不斷接受各種媒體的採訪,陳燮君的嗓子已經沙啞,但他依然耐心地回答記者的問題:籌建之初,他就要求城市足跡館要做到人在“史”中游。但不能被“史”限制住,要用時代的眼光靈活駕馭史料,繪製出既遵循規律,又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城市發展歷史長卷。“令人愉悅的是,我們進行了成功的踐行。”

    城市足跡館是由原江南造船廠裝焊車間改建而成,如今變成一個展示城市足跡的博物館,不得不説這也是城市的一種進步和發展。通過這些珍貴的文物,城市足跡館以城市發展的時間順序為主線,實景展現了古今中外城市的發展歷程,逼真地還原了包括兩河流域的人類文明、特洛伊之戰、文藝復興等著名的歷史現場。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位觀眾告訴記者,看今天的城市發展,憧憬明天和未來的城市,不能不去“聆聽”城市從遠古走來的腳步,不能不去“觸摸”歷史和文化的脈搏。網友“紫夢”參觀後也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到:“城市足跡館是一個最令我心醉的地方,中西文化結合、古老和現代科技的交融、幾千年的歲月印痕在一小時內全部呈現在眼前,真是一次絕妙的享受。”

    人能造城,亦能毀城

    烏爾城、三星堆、古埃及、古印度、瑪雅城市……匯聚一堂,古代文明的起源讓人慨嘆人類的智慧;紅墻、尖窗,高屋頂、圓弧門……移步換景,這些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建築風格讓人目不暇接。

    城市是有生命的,它用自己走過的每一個“足跡”向後人描繪自己的前世今生。如果我們能夠找尋到這些足跡,把這些足跡串聯起來,地球上人類同城市交融的發展之路就會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5000年前,人類已經創造了城市。陳燮君告訴記者,從新石器時代起,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就哺育了這一地區許多農業村落。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古巴比倫人因信仰成就了西方的築城歷史。在城市起源廳,通過大型氣壓式升降模型演示,兩河流域最早的城市——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城的塔廟、集市、王宮、住宅和城墻先後一一升起,演繹出最古老的城市格局。

    而在遙遠的東方,公元前3000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也已萬邦林立。經過無數次的兼併與商業活動,“邦”聚集成“邑”,由統管眾“邑”而萌生出“都”。傳説中的五帝時代,中國就有了城市。滔滔黃河水,直落白雲霄。滾滾長江浪,千里去不盡。璀璨的中華文明由此而孕育。

    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中國《吳越春秋》講“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都闡釋了城市與人的關係。儘管東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可是人們追求夢幻國度的理想卻如此的一致。從老子的“小國寡民”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從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到烏托邦,尋找詩意安居的夢想,貫穿於人類整條歷史長河。

    中古時期,東西方都有城市的雛形,由於地域、人種不同,人們對城市的想象也不同。但令人驚奇的是,在地球的兩端,在古人無法順利溝通、傳遞信息的時候,兩邊的城市結構卻有著很高的相似度,中國城市盛行兩重城或三重城式的“子城”制度,子城的形態與功能都可以與西歐城市的城堡類比。陳燮君告訴記者,是來到城市裏的人們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從功能上選擇了城市結構,需要城堡和城墻來防禦外敵,需要廣場和大廳來集會議事。不過,“特洛伊廢墟”卻告訴人們同樣的道理:人類可以創造城市,同樣也可以毀滅城市!

    用智慧解決“雙刃劍”難題

    城市智慧廳中,在象徵著工業革命的巨型機械齒輪旁邊,“機器人”卓別林以電影《摩登時代》中的工人造型悲傷地彈著吉他吟唱,訴説著工業革命這把“雙刃劍”如何改變了城市生活。

    城市足跡館的工作人員介紹,三百多年前,大部分人都住在農村,城市裏主要住的是達官貴人、手工匠人和商人。城裏沒有工廠,那時候天是藍的,水是清的。後來,人類發明了蒸汽機,於是城裏建起了工廠,高聳的煙囪噴出滾滾黑煙,天空變黑了;工廠的廢水排到河裏,水被污染了。後來人們開採出了石油,學會了發電和用電,工廠越來越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來到城市,享受科技和工業的進步帶來的摩登城市生活。目前,全球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裏,預計2050年全球將有3/4的人口住在城裏。

    通過視頻展示的巴黎的環狀交通、紐約中央公園的“城市綠肺”、倫敦泰晤士南岸由一個老舊發電廠改造的現代藝術館,都體現了人類為應對由工業雙刃劍給城市發展帶來的種種問題,在城市規劃與舊城改造中表現出的創意智慧。

    “大工業時代的到來是把雙刃劍,不僅給城市的擴張帶來變革性發展,更重要的是生態環境面臨的極大挑戰。在挑戰面前,城市發展和規劃的智慧、動力和機遇,是城市智慧廳所展現的主要內容。”陳燮君認為,城市的發展史充滿智慧,但過程曲折跌宕,正是因為曲折跌宕,才沉澱下來文化,才有一種歷史穿透力,才百折不撓。

世博園“東西聯動”城市最佳實踐區遊客增加一倍

    新華社上海5月19日電(記者 王蔚)19日是世博園浦江兩岸“東西聯動”觀博方案實施的第一天,到浦西城市最佳實踐區參觀的客流量明顯上升。據統計,截至當日19時,進入城市最佳實踐區參觀的遊客已達4.2萬人,比平時增加一倍。

    19日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浦西各個入口的參觀者數量比平時明顯增多。9時一開園,人群就直奔城市最佳實踐區,大多涌向北部問訊處領取《城市名片冊》,以期在蓋滿符合條件的城市案例館的紀念章後,去換取1張中國國家館或者沙特國家館預約券。還有人流涌向德國在E片的4個城市案例館集章,希望集滿章後領取“世博德國卡”。3個西班牙城市案例館的蓋章處也排起長隊。 >>>詳細閱讀

世博園區採取一系列舉措 各項服務設施日益完善

    新華社上海5月19日電(記者 吳宇、高少華)上海世博會開幕時,世博園區有6萬個座椅。聽到參觀者反映“歇腳難”後,僅半個多月,園區座椅已增至10萬個,遊客觀博行程由此輕鬆不少。

    這只是上海世博會組織者在“以人為本、注重細節”原則指導下,近期採取的一系列“增加”舉措中的一項。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帶給“中國製造”的三大啟示
· 上海世博會德國國家館日活動舉行|山西活動周開幕
· 上海世博會德國國家館日官方儀式在世博中心舉行
· "三晉情韻"閃耀世博:上海世博會山西活動周開幕
· 陳雷出席上海世博會荷蘭國家館日活動並致辭
· 上海世博會山西活動周啟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