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吉林省數十萬戶農民跨入“新居時代”
新華社長春5月26日電(新華社記者 王曉明)“土房破屋籬笆院,雞鴨鵝狗柴火垛”,這是過去吉林省農居的真實寫照。如今,從長白山區到松遼平原,吉林省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排排紅磚彩瓦的新住宅、寬闊平坦的水泥路、清潔齊整的公共汽車站和村裏廣場上的體育健身設施……
近年來,吉林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拘一格、分類指導,對農村泥草房進行全面改造。他們探索了整村推進、泥草房改造與新式民居建設相結合等模式,幫助農民改造住房數十萬戶,成千上萬的吉林農民告別了低矮破舊的泥草房,歡歡喜喜地跨入“新居時代”。
探索三種模式改造農村住房
稅費改革以來,國家給了農民一系列大實惠,各級政府也更加注重農村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吉林省從2007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展開了大規模的農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以農戶自籌為主,以政府補助、社會幫助為輔,實行多渠道籌資,計劃改造全省泥草房總量76.4萬戶。
記者從吉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了解到,農村泥草房改造,省級補助標準為一般戶3000元、困難戶6000元,要求各縣、市(州)參照省級補助標準按1比1的比例安排地方配套資金。統計數字顯示,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已累計完成農村泥草房改造38.9萬戶,新建和改建農村住房2999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197.3億元。
據了解,除泥草房改造外,2009年吉林省還有15個縣市成為國家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村鎮建設處處長刁向明説,國家補貼標準為每戶5000元,去年共投入4900萬元改造農村危倒房9600戶,如期完成計劃指標,試點地區危房改造與泥草房改造結合進行。
在泥草房改造過程中,吉林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探索新的改造模式,提高泥草房整體改造水平,目前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穩步實施了整村推進模式。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選擇部分沿邊境線或新農村建設試點等較大的村集中進行泥草房改造,實行整村推進或整村搬遷,整合資源,建設資金集中投入、捆綁使用。同時,村路、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考慮、配套建設,取得明顯效果。全州已有20個村實行了整村推進,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對泥草房改造的熱情,提高了資金投入效率,農村的面貌得到根本改觀。
二是泥草房改造與新式民居建設雙推進。白山市由建設部門設計圖紙,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推廣室內有地熱、沼氣、衛生間,室外有水井,房上有太陽能的新式民居。2009年共完成新式農居建設2358戶,佔全市改造任務的40%。
三是不拘一格分類指導。長春市在鼓勵農民拆舊建新進行泥草房改造的同時,採取了“四個一批”的辦法,即對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戶,完善功能,建設新式農居推廣一批;對經濟困難、房體較好的農戶,貼磚披瓦、就地修繕改造一批;對特困戶鼓勵村組協調,“以草換磚”置換一批;對獨居“五保戶”拆房轉居,福利中心安置一批。這些措施實現了不同條件的農民住有所居、居有改善的目標。
充分調動各種力量造福於民
“農村住房改造還應靈活運用各種力量介入,共同完成惠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吉林省雙遼市民政局局長董立華説。
雙遼市在泥草房改造中,傾全市之力對農村困難戶進行幫扶,實行鄉村幹部包保貧困戶建房責任制,凡列入改造範圍的貧困戶,每戶至少有一名鄉鎮或村幹部包扶,實行包選址、包辦理手續、包選擇施工隊、包購買建築材料、包籌措資金。
董立華説,他們對農村泥草房改造實行“零收費(稅)”;建設部門免費為泥草房改造提供設計圖紙;林業部門對建房戶的自有林木、親友幫扶林木和集體扶持林木優先批給採伐指標;以村為單位,組織了85個義務幫工隊,無償支援貧困戶人工2.4萬個,車工4380個……他舉例説,玻璃山鎮為解決25戶貧困戶的住房改造問題,由鎮政府出面擔保,統一雇用施工隊,並由施工隊先行墊付資金,先建房後付款,目前25戶已全部搬進了新房。
據了解,2010年、2011年,吉林省還有37.1萬農戶住宅有待改造。專家認為,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想方設法幫助農戶降低建房成本;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政策對建房的撬動作用;在把握原則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各種社會力量,共同促進政府的民生工程。一些基層幹部認為,下一步應做好農民的思想動員和組織發動工作,讓廣大農民進一步理解政策,消除觀望心理;想方設法降低農民建房成本,要大力推廣新型節能、環保、價低的建築材料,鼓勵各地推廣以鄉(鎮)和村為單位,對大宗建築材料實行公開招標和集中採購,提倡採用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採購、統一施工、統一驗收等方式降低農民建房成本。
農村跨入“新居時代”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村人口多、分佈散、經濟實力不強,政府對農村公共設施投入不足,因此,農村人居環境一直存在“臟、亂、差”現象,存在大量的露天廁所、雞豬院、柴火垛。
鎮賚縣副縣長李軍説,吉林省近年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改善農村民生,並把解決農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住房困難作為破題之舉,實施了農村泥草房改造、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等安居工程。在幫助農民改善居住條件的基礎上,更改變了農民住宅隨意建、畜禽隨意養、垃圾隨處放的舊習,農民的居住觀念正潛移默化發生變化。
長嶺是吉林省有名的貧困縣,不少農村土房成群、雜亂無章,經濟落後。“原先我們這裡多數是泥土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風,現在我們住的是磚瓦房。政府補助我們4000元,加上包保單位的扶持,一家至少能得到1.2萬元以上。現在我們家家都住上了彩鋼瓦、塑鋼窗的新房子。農民蓋房,政府拿錢,這日子多好啊!”長嶺縣前七號鎮西十一號村農民李喜高興地説。
據了解,在採取措施解決農村泥草房問題的同時,吉林省另有一大批規劃中的農村民生工程正加緊推進,建設民生工程已經成為全省共促和諧發展的“主旋律”。
作為農業大省,吉林省委、省政府更把改善農村民生、加快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和社會事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全面加強農村水、電、路、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一個個“硬體”的改善,吉林農村經濟發展的後勁越來越足,和諧、富裕的新農村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將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