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6月2日電(記者黃毅、陳健)在地震災後重建中,四川堅持抓重建就是抓發展的理念,把産業恢復發展與優化經濟佈局、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著力培育壯大優勢産業,增強災區自身發展能力。近日,當記者重訪災區,産業發展已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特色農業方興未艾
記者來到極重災區青川縣一所空出的板房學校,只見房間裏整整齊齊碼放著的菇袋裏,冒出了一株株白菇。在浙江衢州市援建下,這片原本需拆除的板房挂上了“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範園區的牌子,變成了菇棚。
“衢州對口援建青川縣馬公鄉,不但要幫農戶把房子建起來,還要幫助他們富起來。”浙江衢州援建指揮部農藝師鄭雪良説,“因地制宜種植白菇,將是當地農戶未來增收致富的重要産業。”
在汶川大地震災區,隨著災後産業重建的持續推進,各災區重構産業結構,優化産業佈局,加快産業集聚,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為群眾安居樂業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綿竹災區,沿山一帶建成了萬畝玫瑰園,組建起了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玫瑰種植、玫瑰香精加工、玫瑰生態遊等産業協調發展。都江堰向峨鄉大力實施獼猴桃、茶葉、三木藥材、筍用竹等“四個萬畝”工程,農業産業化發展初具規模。
當記者不久前踏訪震中汶川,正是遍山的甜櫻桃收穫的時節,挂滿枝頭的甜櫻桃鮮嫩欲滴,農戶正忙著把剛剛摘下來的果子往都江堰和成都運。依託氣候、地理環境發展起來的特色農業,已逐步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導産業。如今,汶川已經發展起了甜櫻桃、獼猴桃、茶葉、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萬餘畝,扶持發展起一批種植專業大戶。
工業轉變發展方式
在推進工業發展中,四川加快包括對口援建合作園區在內的産業園區建設,加快電子信息、重大裝備製造、飲料食品、磷化工、汽車製造等重點優勢産業發展,淘汰413戶落後産能企業,推進了發展方式轉變。
震前的北川原本是農業縣,震後北川依託山東援建幫助,打造北川-山東經濟開發區、北川-山東産業園、安昌工業園區和永安-香泉工業園等産業園區,積極承接東部産業轉移,促進項目向園區集中。目前,北川-山東産業園區已有20多家企業入駐。
青川縣工業企業震後幾乎沒有一家能正常生産。浙江省援建指揮部根據災後生産力佈局及産業結構調整規劃,重點支持科技含量高、産品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工業企業發展,幫助青川産業重建。“川浙合作産業園”是浙江支援青川在廣元市郊外建設的飛地工業園,目前,園區已引進項目14個,總投資近20億元。到今年底,入園産業項目將突破20個,産值達到5億元。
由於東汽的異地重建,加之劍南春、龍蟒等企業在地震中受到較大影響,綿竹災區必須思考和實施一條新的産業發展之路。經過科學規劃,綿竹對産業發展進行重新定位,將食品、磷化工、機械精加工和建材等行業作為産業重建的重點,通過江蘇工業園、漢旺無錫工業園、新市工業園和拱星工業園的打造,增強原有産業集聚,拓展産業鏈條和産業配套。
地震中,距離震中僅30公里的東汽生産基地慘遭劫難。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東汽邊搬遷、邊重建、邊生産。近日,東汽德陽新基地竣工投産,新基地佔地2600畝,廠房總面積66萬平方米。2010年,東汽計劃完成産值200億元,超震前一倍。在進行大規模廠房重建的同時,東汽還著重調整和優化産品結構,把發展低碳技術和新能源産業作為推動經濟增長、佔領未來市場的重要突破口。
旅遊産業蓬勃發展
震前都江堰向峨鄉經濟發展曾經主要以挖煤為主,地震後,向峨鄉依託當地生態條件,積極向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産業轉變。向峨鄉實行差異劃化營銷,著重發展高端旅遊産業,開發蓮花湖原生態旅遊資源,發展集水上運動、小球運動於一體的旅遊休閒中心,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都江堰虹口鄉與震中汶川映秀鎮僅一山之隔,昔日路旁的殘垣斷壁如今已變成一座座雅致的農家院落。穿過門前綻放著的杜鵑花叢,是一棟兩層小樓,青瓦白墻,這是虹口鄉高原新村村民熊笑英的家。現在,熊笑英家加入了一家連鎖客棧,拿出兩間房交給公司經營管理。
在綿竹災區,當地以年畫文化、酒文化為依託,將文化産業與旅遊産業結合。綿竹利用江蘇援建優勢,融合川西與江南文化,新修的揚州水街、蘇州水街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旅遊品牌。
震後僅半年,青川縣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建成開園,成為汶川地震災區第一個地震遺址公園。整個地震遺址公園集中了崩塌、錯位、裂縫、褶皺等多種地質破壞形態,如今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已接待遊客超過70萬人。
四川省政府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四川列入國家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的工業恢復重建項目已開工3056個,開工率98.3%,其中竣工投産2429個,災區工業産能總體恢復到震前水平。四川結合現代農業産業基地建設,重點推進災區十大特色種植業産業基地設施配套,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推進災區特色産業發展。四川累計開工旅遊重建項目117個,2009年全省實現旅遊總收入1472億元,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