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産能是能耗過高、環境污染的源頭。淘汰落後産能是實現節能降耗目標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手段,也是解決山西能源消耗結構性矛盾的關鍵。”山西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洪發科説。
6月7日,山西省公佈了今年淘汰落後産能的任務:煉鐵産能1039萬噸、煉鋼20萬噸、焦化502萬噸、電石鐵合金20萬噸、水泥670萬噸、造紙9.6萬噸、小火電108.85萬千瓦時、化纖3萬噸。
減量置換,淘汰落後産能的重要手段
今年初,山西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對晉匯南白水泥公司熟料新型幹法水泥生産線技改項目核準的批復,前提是淘汰忻州市南白水泥廠、定襄縣官莊水泥廠等14戶企業85萬噸生産工藝落後、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後産能。
“上大壓小、等(減)量置換、扶優汰劣是水泥行業淘汰落後産能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個新項目的綜合電耗為92千瓦時/噸,完全符合國家標準,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山西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産業處處長李志松説。
大同冀東水泥公司新建兩條新型幹法水泥生産線,水泥耗水由原來的1.17噸下降到現在的0.29噸,降低80%多,耗煤由原來的每噸230公斤下降到現在的110公斤,降低了50%多。同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66萬噸;利用高溫廢氣還實現了餘熱發電,節約電費6500多萬元。
統計顯示,“十一五”以來,山西省水泥行業淘汰落後産能1795萬噸,淘汰水泥熟料落後産能1080萬噸。據測算,山西省僅通過淘汰落後水泥産能一項,3年來累計減少能源消費175萬噸標煤,減少煙塵排放1.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8萬噸。
淘汰落後産能為新上轉産轉型項目提供了市場容量和發展空間,促進了山西省水泥産業結構的調整和水平的提升:水泥行業新型幹法水泥比例由“十五”末期的20%提高到2009年底的58%。
經濟補償,加快淘汰步伐
2007年起,山西省共安排淘汰落後産能補償及獎勵資金24.37億元,關停淘汰水泥落後工藝生産設備約310台套。山西省規定,2009年9月30日起,新建水泥項目或擴建水泥項目,必須實行等量或超量置換;凡列入山西省水泥淘汰落後産能三年計劃內的落後産能,均可按5元/噸水泥的標準有償置換給新建水泥項目或擴建水泥項目,有窯企業將熟料産能按1.4系數折算成水泥産能。同時,根據《山西省淘汰落後産能專項補償資金管理辦法》,山西省有窯企業按照熟料産能補償,每1萬噸熟料補償30萬元;水泥粉磨企業按照水泥産能補償,每1萬噸水泥5萬元;無證企業給予適當的拆除費,有窯企業60萬元,粉磨企業30萬元。
太原獅頭水泥公司朔州分公司積極淘汰污染嚴重、工藝落後産能,先後拆除2座機立窯,淘汰年産15萬噸落後産能生産線,因此獅頭公司拿到了285萬元淘汰落後産能補貼。“與拆除兩座窯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相比,285萬元錢顯得微不足道,但治理污染是遲早的事情,這筆錢促使我們下決心上新型幹法生産線。”獅頭水泥公司負責人説。
“就眼前而言,淘汰水泥産業落後産能的阻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地方財政收入會有所減少,另一個就是職工再就業問題。”李志松坦言。
整合重組,從根本上做強水泥産業
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安全無保障,是落後産能的集中體現,已成為提高工業整體水平、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同時,落後産能還與先進産能爭市場、搶資源。“只有淘汰落後産能,才能為先進産能騰出市場空間,才能改善産品結構,提高産品質量,增加企業效益;才能緩解産能過剩矛盾,保障供需平衡,避免大起大落,促進産業健康發展;才能優化産業結構,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産業競爭力,實現工業由大變強。”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如是説。
水泥行業是我國基礎原材料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淘汰大量落後産能的目的,不僅為了節能減排,更重要的是提高新型幹法水泥比重和水泥散裝率,從根本上做強山西的水泥産業。
預計2010—2012年的三年內,山西省淘汰熟料落後産能2053萬噸,水泥落後産能1092萬噸。與此同時,山西省根據地域特點、資源優劣,合理佈局與淘汰落後緊密結合,加大整合重組力度,著力培育五大水泥集群,加快建設散裝水泥儲運體系。
“到2011年,全省水泥行業産量達到4000萬噸,其中,新型幹法水泥産量達到2600萬噸;新型幹法水泥比重達到65%;水泥散裝率達50%;廢渣(含粉煤灰、煤矸石、鎂渣、電石渣、銅渣、磷肥渣、鋼渣等)年利用量達到1200萬噸。”《山西省水泥行業調整振興實施方案》提出了該省水泥行業的發展目標。(記者 安洋 劉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