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社評論員文章:保持憂患意識 實現強國夢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評論員:保持憂患意識 實現強國夢想
——寫在“七七”事變73週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新華社評論員)晨星曉月,見證著盧溝橋曾經的傷痛;歲月滄桑,砥礪著中國人強國的信念。73年過去,回顧“七七”事變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是為了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發憤圖強,加快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1937年7月7日,駐紮在宛平的侵華日軍悍然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中國軍民奮起抵抗,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反抗外敵侵略的抗日戰爭由此全面展開。經過8年浴血奮戰,中國以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的巨大犧牲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國家之間的戰爭,往往是國家實力的較量。日本帝國主義者敢於發動侵華戰爭,是出於侵略者弱肉強食的反動邏輯,所倚仗的是當時明顯強于中國的經濟、科技等優勢。據史料記載,盧溝橋事變前的1937年6月,日本工業總産值為60億美元,是中國的4.4倍;鋼、煤、石油、銅的産量分別是中國的145倍、近2倍、129倍、124倍……由此上溯到1840年開始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百年屈辱史,莫不揭示了一個事實:落後就要挨打。

    73年後,中國早已告別積貧積弱的歷史,以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發展成就和獨樹一幟的發展模式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我們成功應對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更加凸顯了中國發展勢頭之強勁,更加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景之廣闊。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不甘落後、奮起直追世界發展潮流的成果。

    風雨多經志彌堅,關山初度路猶長。73年來中國的發展充滿艱難曲折,未來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仍然任重道遠。當今中國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但人均GDP還處在世界百名之後,加快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只有堅持科學發展,實現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搶佔新一輪發展制高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居安思危,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發展,建設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強大祖國。

    建設強大祖國,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教訓和新中國60年建設發展的經驗從正反兩個方面告誡我們,強大國力是一個國家免受外來侵略和壓迫的根本保證,發展則是實現國家強大的根本途徑。今天,面對後金融危機時期複雜的國內國際環境,只有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才能解決一系列新問題新矛盾,為社會和諧穩定、贏得國際競爭奠定堅實基礎,立於不敗之地。

    建設強大祖國,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長速度,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但同時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壓力日益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牢固樹立憂患意識,不僅要認識到發展的重要性,而且要認識到推動科學發展的現實緊迫性,把中央部署轉化為自覺行動,切實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使我國的發展儘快步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建設強大祖國,必須悉心維護團結穩定大局,為發展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經歷過動蕩,才更懂得珍惜安寧。愛國就要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只有在團結穩定的社會環境裏,才能集中精力謀發展,一心一意搞建設,國家才能強盛,民族才有希望。

    昔日見證了侵略者罪行的盧溝橋,如今見證著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努力,未來它將見證的必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成真的榮光。“七七”事變73週年之際,我們向偉大祖國獻上最美好的祝福,祝願祖國的明天如夏日陽光般燦爛輝煌。

背景資料:中國戰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31年,日本策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後,在中國東北就興起了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鬥爭。以日本1937年7月7日炮轟宛平縣城和進攻盧溝橋為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戰火燃起。自此,中國開始全國抗戰,在世界的東方開闢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極大消耗和削弱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實力。“七七事變”後,中國戰場始終牢牢牽制著100萬人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佔日本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衝突,企圖以此推動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並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均遭失敗。正因為確信日軍無力進攻蘇聯,斯大林才得以放心從遠東抽調50余萬兵力抵抗德軍,加速贏得了蘇德戰場上的勝利。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繼續吸引和阻滯著日本陸軍的主要兵力,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等盟國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國作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主戰場,共消滅日軍150萬人,約佔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對其覆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國軍民傷亡總數超過3500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億美元。

    二戰“三巨頭”曾這樣評價中國:

    美國總統羅斯福説,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地區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大利亞,打下印度。

    英國首相丘吉爾説,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夠避免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説,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相關鏈結
· 7月7日:日軍發動“七七事變” 抗日戰爭爆發
· 7月7日:駐華日軍發動“七七事變” 抗日戰爭爆發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