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的黃玫瑰
——南京大屠殺見證人辛德貝格家人的往事追憶
新華社丹麥奧胡斯7月6日電(記者楊敬忠 報道員鮑越)在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郊區的一棟海濱別墅裏,綻放著一種特殊顏色的黃玫瑰。玫瑰的名字“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道出了這家主人與中國的淵源。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週年。新華社記者日前在這棟別墅裏採訪了抗戰期間在南京救助和保護了近2萬名中國難民的丹麥友人貝恩哈爾·辛德貝格的妹妹比滕·安諾生和外甥女瑪麗安娜·安諾生。
瑪麗安娜深情追憶了舅舅辛德貝格的事跡和不尋常的一生,並向記者展示大量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史料文件。瑪麗安娜説:“感謝中國政府給予辛德貝格先生的種種榮譽。今年是丹中建交60週年,我衷心祝願丹中兩國的友誼長存、常青。”
“中國之友”辛德貝格
説到舅舅辛德貝格,瑪麗安娜説:“他(在南京)經歷的是一段非常時期。舅舅做那些(救助)工作的時候並沒有多想,他只是覺得這些是應該做的。他是一個有堅定信念的人。對於他想做的事情,無論多麼艱難,他都一定會排除萬難去實現。”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辛德貝格的事跡被湮沒在歷史之中。直到見證南京大屠殺的《拉貝日記》被發現,辛德貝格這個《拉貝日記》裏多次提到的人才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2000年,中國有關方面與辛德貝格的家人比滕和瑪麗安娜取得聯絡,辛德貝格的事跡才漸為人知。
辛德貝格曾于1937年至1938年受雇于丹麥一家公司,在南京棲霞地區的江南水泥廠維護水泥生産設備。在這期間,辛德貝格與他的德國同事卡爾·京特一起設立了江南水泥廠難民區和小醫院,庇護過成千上萬的難民,併為南京城內從事人道救助的國際人士提供消息和食品。
為阻止日本人進入難民區,辛德貝格和京特在江南水泥廠周圍插滿丹麥和德國國旗。關於這件事,辛德貝格在和一位朋友的通信中曾描述過。信件的一些片段後被轉引在《奧胡斯教區時報》1938年3月6日發表的《最大的丹麥國旗飄揚在中國南京》的報道中。瑪麗安娜向記者展示了這份珍貴的剪報。
記者看到,報道引用了辛德貝格的這樣一段話:“我在廠裏升起了一面在中國最大的丹麥國旗。我還讓人在廠房屋頂上用油漆繪出一面約1350平方米的丹麥國旗,從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這一定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面丹麥國旗。”
辛德貝格還向國際社會揭露南京大屠殺的真相。他記錄了日軍罪行的許多案例,將報告遞交給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在1938年第24屆國際勞工大會上,辛德貝格放映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南京委員會主席、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記錄日軍暴行的影片。
中國勞工代表團團長朱學范在辛德貝格的護照上題詞:“中國之友”。
近半個世紀的緘默
瑪麗安娜對記者説:“舅舅很少和我們講起他的過去。他在中國的時候,我母親僅12歲。也許是出於保護妹妹的緣故,舅舅回國後也沒有和我母親講過他在中國的經歷。”
1939年,辛德貝格去了美國,加入了美國商船隊,為二戰時期的美國海軍提供後勤支援。瑪麗安娜説,在美國期間,辛德貝格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但很少同人們講他在中國所經歷的事情,即便是和他的中國朋友們。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當他多喝了幾杯、興致比較高時,就會提起他在上海以及南京經歷的烽火歲月。
辛德貝格終身未婚,于1984年4月因病去世,骨灰撒入大海。
比滕老太太告訴記者,1936年辛德貝格在上海時,曾愛上一位家庭背景很好、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姑娘,然而兩人最終未能結合在一起。
玫瑰流芳
比滕在舊金山整理兄長的遺物時,發現了辛德貝格留下的大量與南京大屠殺有關、揭露日軍暴行的史料文件。雖然當時她不能估計這些東西的價值,但還是把所有資料帶回了丹麥。
2000年,在瑪麗安娜與中國有關方面取得聯絡、並知道了舅舅的事跡後,她決定為舅舅栽培一種特殊顏色的黃玫瑰。瑪麗安娜説:“選擇黃色是因為在丹麥文化裏,黃色代表勇氣。黃玫瑰是非常難以培育的。我想這也正如我的舅舅:勇敢,獨特,不容易被輕易複製。”
瑪麗安娜和園藝師花了4年時間將黃玫瑰培育成功,將其命名為:“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
2006年4月,80歲的比滕老太太來到南京,向南京大屠殺博物館捐贈了一批文物。這批文物中有一條絲綢感謝狀,題頭繡著“辛佩先生惠存”,正文是“見義勇為”4個黑色大字,落款是11位中國人的姓名。辛佩是中國難民對辛德貝格的稱呼。比滕老太太還親手將9株黃玫瑰種在南京和平廣場的苗圃裏。
2007年瑪麗安娜來到中國,首次向公眾披露了辛德貝格的回憶錄。瑪麗安娜説,她願意用余生來追尋舅舅的往事,去收集那些仍然散落的材料。
瑪麗安娜説:“正義是永遠不會被忘記的。‘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黃玫瑰,不僅僅是為了懷念舅舅辛德貝格,它更象徵著和平的願望與永恒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