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外援60年:中國幫助喀麥隆人喝上清潔飲用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中國幫助喀麥隆人喝上清潔飲用水

    新華社雅溫得7月19日電(記者 劉芳)最近一個多月,中部非洲國家喀麥隆經濟首都杜阿拉的居民驚喜地發現,三天兩頭停水的現象不再出現,早晚用水高峰時間擰開水龍頭,水流汩汩而出,深夜接水留供次日的麻煩事已成為過去。當地媒體的連續報道讓喀麥隆人知道,這全部得益於中國人實施的供水工程。

    6月25日,杜阿拉供水工程舉行一期竣工暨二期開工剪綵儀式,活動過程中的畫面被喀麥隆各大電視臺多次重播。在喀多名部長、濱海大區各級地方官員及眾多民眾的目光注視下,喀麥隆能源與水資源部長通迪奧代表政府為項目承建方代表、中地海外建設集團喀麥隆公司經理肖新生等四人頒發喀麥隆騎士勳章,以表彰中方為項目實施做出的貢獻。

    喀方人員在中國駐喀麥隆大使薛金維陪同下參觀水廠,跟隨報道的電視鏡頭將供水工程種種現代化設施展示給喀麥隆全國觀眾:黃濁的河水,從河邊泵站取上來,輸送到達靜態混合器,多次絮凝、反應沉澱、過濾,再加入消毒劑,最後涌入清水池。就是這裡的水,再走20多公里的管道,沿途加壓經過兩個水塔,最終進入杜阿拉城區的千家萬戶,全過程都是自動化控制。

    接下來幾天,《喀麥隆論壇報》在報道中反復提及“杜阿拉人迎來新時代”,“‘缺水’、‘限量供水’之類的詞彙永遠留在故紙堆”,“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110億非郎(約合1.71億元人民幣)貸款”,“感謝中地海外建設公司的施工”,“感謝中喀兩國政府兌現承諾”,“讓我們歡慶這個水的節日”……

    新聞報道如此隆重喜悅,因為杜阿拉人民終於看到擺脫缺水之苦的希望。杜阿拉擁有近300萬常住人口,是喀麥隆第一大城市,也是最主要的港口和交通樞紐,經濟政治地位舉足輕重。由於海水倒侵嚴重及生活污水滲入等問題,杜阿拉生活用水長期存在極大困難,全市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地區能用上自來水,且水質很差。由於缺水和飲水不凈,杜阿拉每年因霍亂致死二三百人,民眾不滿情緒激增,飲水問題逐漸演化成社會和政治問題。

    2005年,中喀兩國政府第六次經貿混委會在雅溫得召開期間,喀麥隆提出,希望中國政府幫助儘快啟動杜阿拉城市供水項目,解決經濟首都因嚴重缺水造成的社會問題。如今,該項目一期竣工,杜阿拉日供水量從10.5萬立方米增至18萬立方米,增幅近80%。已經開工的二期工程將使該市日供水能力再上新臺階,達到28萬立方米,徹底解決杜阿拉市飲用水供應問題。

    早在3月份,《喀麥隆論壇報》就刊登廣告宣告杜阿拉城市供水項目一期竣工,用多幅圖片和文字説明全面介紹了阿亞竇水廠設施,廣告標題特別醒目:“不到兩年時間,一座現代化水處理廠交付使用”。

    阿亞竇居民記得,中國人的供水工程正式開工是2008年6月1日。多個工地上均有日班和夜班兩個團隊輪流作業,中國員工近百名。截至去年8月底,現場施工就已全部完畢,水廠進入調試期。今年5月底,水廠開始供水。在水廠門口擺攤的當地商販看到記者就喊“你好,中國人”,談起施工過程,他們馬上豎起大拇指:“中國人活幹得漂亮!中國人白天干活,晚上也幹活!平時幹活,節假日也幹活!”

    喀麥隆自來水公司去年9月提交的工程竣工報告寫道:“中地海外建設集團派出了高水平、多學科的工程技術團隊,工種、設備和配套齊全,還在工地上設立工程實驗室,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試驗,從根本上保證了工程質量。外管線施工遭遇三處長500米、深6米的沼澤地,施工方用優良土換填腐蝕性土,管道埋設過程中遭遇垃圾填埋地段,施工方也將垃圾全部清理並換填優良土……與中地海外建設公司的良好合作進一步證實,中國的規範和標準適用於喀麥隆供水和工程領域,中國的相關設備和産品適用於喀麥隆的特殊自然條件。”

    喀麥隆自來水公司總經理姆庫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杜阿拉供水工程是“喀麥隆與中國友好合作的又一碩果”,有助於顯著改善杜阿拉乃至整個喀麥隆的人民生活條件。他特別感謝中國政府對喀麥隆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支持,極力讚揚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為造福喀麥隆人民所付出的努力。

    肖新生在受勳之後保持著一貫的實幹風格。他説:“杜阿拉供水是個民心工程,體現了中非合作注重非洲人民實際利益的精神。從項目一開始,公司就特別注重質量和工期,一心把這個項目做成體現中國企業技術和水平的亮點工程。現在二期即將開始,喀方對此也充滿期待,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將繼續全力以赴,爭取更上一層樓。”

中國援助為走出戰亂的剛果(金)帶來新變化

    新華社金沙薩7月19日電(記者 舒適)“走在今天的金沙薩,我都不敢相信這是我印象中的首都,現代化的道路和廣場讓我感覺像到了另一個世界,而這一切都是來自中國的公司為我們修建的,我們對中國的感激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站在新建成的6月30日廣場,剛果(金)自來水公司工人艾伯特·馬揚巴高興地説。在他身後,現代化的音樂噴泉伴隨著剛果(金)民族音樂,不停地變換著造型。

    這座由中國威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承建的廣場如今已成為金沙薩市民為數不多的休閒遊玩的好去處,不管白天或傍晚,上萬平方米的廣場上總是站滿了人。人們在這裡玩耍、拍照,廣場中央的噴泉和雕塑讓幸福和快樂又重新寫在了飽受戰亂之苦的剛果(金)人民的臉上。

    6月30日廣場只是中國和剛果(金)兩國間合作的一個縮影,如今剛果(金)全國無論是在學校、醫院,還是在道路、水電站,大部分重大工程現場都能看到中國人參與建設的身影。從扎伊爾時期開始,中國就一直向剛果(金)提供無私的經濟援助,並在多個方面展開互惠合作,給當地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好評。

    剛果(金)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朗貝爾·芒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剛果(金)政府對與中國的合作非常滿意,雙方合作使剛果(金)人民受益頗多。他同時強調,中剛合作源遠流長,目前該國最大的體育場和議會所在地人民宮就是中國在扎伊爾時期援建的,代表著中剛人民之間深厚的友誼。

    芒德還對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在剛維和行動表示讚賞。他説:“中國在剛果(金)的維和工兵和醫療分隊工作認真負責,效率很高,為聯合國特派團和剛果(金)政府軍維持剛東部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作出了很大貢獻。”

    剛果(金)發行量最大的《潛力報》資深記者奧利維耶·迪奧索説,中國在剛果(金)的援助給剛果(金)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工程都已經成為樣板工程。中國帶給剛果(金)的不僅僅是看得見的援助和建設,更是一種無形的勤勞工作的精神,大多數剛果(金)人民都希望中國企業能參與到更多的建設中來。

    金沙薩大學教授、國際關係研究專家菲利普·比約亞對中國在剛果(金)的援建項目也表示高度讚賞。他説:“1973年,中國向當時的剛果(金)提供了可以用本國貨幣還款的長期優惠貸款,這是其他國家從來沒有做過的,這充分説明了中國和剛果(金)合作的誠意。”

    比約亞説,2007年中國為剛果(金)援建的中剛友好醫院正式投入使用,是剛目前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醫院,被當地居民視為“中國兄弟贈送的珍寶”。同時,中國還向剛果(金)恢復派遣援外醫療隊和農業專家組,幫助當地居民擺脫疾病和饑餓的困擾,這一切援助都是從剛果(金)人民的切身利益出發,讓剛果(金)人民覺得中國人是值得信賴的夥伴。

    對於將來,中國駐剛果(金)大使吳澤獻表示,中國將繼續向剛果(金)提供必要的援助,並積極推進中剛友好合作,為剛剛走出戰亂陰影的剛果(金)國家重建提供支持和幫助。

中國援助——肯尼亞經濟發展與振興的助推器

    新華社內羅畢7月19日電(記者 王雅楠)自肯尼亞1963年獨立以來,肯中兩國關係一直髮展良好,中國對肯援助也日益增多,援助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條件改善、教育培訓、信息通信技術升級等多領域。

    肯尼亞經濟分析人士表示,中國長期以來平等、透明、互利的對肯援助已經成為肯尼亞經濟發展與振興的關鍵助推器。

    援助培訓雙並重

    根據肯尼亞財政部的統計,中國對肯援助項目涉及範圍非常廣泛,目前在建項目包括公路、醫院、大學、地熱及石油井鑽探、城鄉網絡等。

    肯尼亞經濟分析專家羅伯特·肖説,中國對肯援助最早由基礎設施建設開始,該領域的完善是一切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為東非的門戶國家,肯尼亞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的形成也將間接推動整個區域吸引外資的能力。

    肖舉例説,今年4月份中國無償援建的肯尼亞甘塞公路新建及修復項目開工。工程完工後將有助於肯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提升當地民眾的生活質量,打破經濟發展的地理屏障。

    除基礎設施援助外,中國還注重幫助肯尼亞提高自主發展能力。肯尼亞面臨嚴重的醫生短缺問題,在中肯經濟合作框架下,中國已幫助肯尼亞莫伊大學建立了首家醫學院實習醫院,並每年給予莫伊大學醫學院10個獎學金名額,定期向該醫學院輸送中國醫學人才進行培訓和課題交流。此外,中國還在肯尼亞開設了數屆護士和助産士研究生課程培訓項目。

    此外,中國華為公司設立的肯尼亞東非培訓中心先後吸收學員近3000名。這些學員經過培訓,目前已成為電信行業的骨幹。

    肯尼亞外交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認為,中國對包括肯尼亞在內的廣大非洲國家的援助一直以來以“輸血”、“造血”並重為典範,顯示出南南合作的平等性、互惠性,“非洲國家自我發展潛力巨大,發展資源豐富,最需要的是潛力開發、人才培養,幫助非洲國家掌握髮展能力才是幫助它們最終擺脫貧困的明智之舉”。

    投資貿易是亮點

    除資金及項目援助外,加大對肯貿易和投資已成為中國幫助肯尼亞實現全面發展的“軟性”援助方式。自1963年中肯建交以來,中肯雙邊貿易發展迅速。隨著中國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兩國貿易額快速增長,從1993年的5113萬美元激增到2008年的12.51億美元。中肯貿易已經成為中國對非貿易的主要增長點之一。

    在促進貿易平衡的原則下,中國還特別設立中肯貿易基金,鼓勵中國進口企業吸納咖啡、茶葉、花種、劍麻等肯尼亞主要出口産品,鼓勵肯尼亞加大産品附加值高的産品走進中國市場。

    東南非貿易信息與協商協會肯尼亞辦公室負責人奧多爾·翁溫説,對外貿易在肯尼亞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産總值的四分之一,中國多年來對肯尼亞出口的優惠和鼓勵是肯經濟不斷壯大的一個重要支持。

    在投資方面,肯尼亞貿易部的數據顯示,在肯投資興業的中國企業已由2001年的40余家增長到200余家,投資總額超過1000億肯尼亞先令(1美元約合81.7肯尼亞先令)。

    翁溫説,中國長期以來並未把肯尼亞簡單定位為援助資金的接收者,而是通過多種途徑鼓勵、推動、幫助肯尼亞積極參與到雙邊互惠合作中。他表示,今年正值中國開展對外援助60週年,東非共同市場也于本月1日正式啟動,肯中雙方都站在進一步拓寬貿易投資領域的新平臺上,“從這點來説,肯中愈加緊密的貿易合作關係不僅將造福兩國,在國際經濟舞臺上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肯尼亞貿易發展研究專家吉欽加·恩迪蘭古表示,中國在肯尼亞經濟發展和振興中起到了關鍵、戰略性的作用。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的援助力度也未曾減弱,是幫助肯尼亞順利擺脫危機的有力支持。

    他同時強調,肯尼亞希望與中國加強在應對氣候變化、新農業技術研發、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合作。肯尼亞還希望借助肯中經貿協會的優勢,幫助肯尼亞企業更好地了解中國、打開更廣闊的中國市場。

津巴布韋對中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寄予厚望

    新華社哈拉雷7月19日電(記者 李努爾)中國政府援建的津巴布韋中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的建設目前已接近尾聲,可望年內投入運行。津巴布韋官員和當地農業專家都對示範中心寄予厚望,認為在它的幫助下,津巴布韋有望很快重新成為“南部非洲糧倉”。

    津巴布韋曾經是一個農業發展水平很高的國家,但近十多年來,由於遭到西方國家制裁,農業發展嚴重受阻,國民生計的主要來源受到嚴重威脅。為幫助津巴布韋擺脫困境,中國從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來,便與津巴布韋在農業領域積極開展合作,並取得可喜成果。中方在過去四年裏向津巴布韋提供了2.6億美元貸款用於發展農業,出口大量化肥以及拖拉機等大型農具和灌溉設備,並先後提供7000噸糧食援助。另外,中國每年還從津巴布韋進口上億美元煙草。這些貸款和援助大大促進了津巴布韋農業發展,緩解了該國經濟危機。

    然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幫助津巴布韋徹底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中國政府決定在津建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使津巴布韋人民引進和掌握中國的先進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津巴布韋培養出優秀的農業技術與管理人才。

    津巴布韋中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於2009年10月在津首都哈拉雷市郊的圭比農學院正式破土動工,項目總投資600萬美元,建成後將擁有集辦公、多媒體培訓于一體的辦公大樓和80多公頃試驗田。

    津巴布韋農業、機械與灌溉部長約瑟夫·馬德19日在視察示範中心施工現場時説,示範中心將給津巴布韋農業發展帶來一場革命,其影響不可估量。“我國以及南部非洲的一些國家可以直接在非洲大陸接受先進農業技術的培訓,而不是派少數人到中國去學習。示範中心將向我們展示中國的知識、技術和技能,津巴布韋人民會大大受益於這個項目的建設,”他説。

    陪同馬德視察的中國駐津大使館經商處參讚胡明説,這個項目是中津兩國友好關係的又一個具體體現,它將為津巴布韋實現其灌溉計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中國政府選派到津巴布韋的10名農業科學家均是滴灌系統方面的專家,他們可以幫助津巴布韋建立起自己現代化的灌溉基礎設施。

    據了解,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建成後,津巴布韋方面也將挑選一批高級農業技術專家與中方人員共同管理該中心的運行,首批招收120名當地農民進行培訓。中方還將為中心提供適合於當地自然環境條件的設備,包括糧食和其他經濟作物的加工設備。

    當地農業專家表示,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的建設對津巴布韋促進農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消除貧困均具有極其重要的長遠意義。各地農民將通過在示範中心參與農業試驗活動,把先進的技術帶到全國,預計將有3000多名學生在示範中心親身體驗先進技術的應用。

    專家還就示範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其中包括示範中心與當地科研機構的緊密協作、通過示範中心在津巴布韋積極推廣高産作物以及農業科技人員相互交流等。

    津巴布韋大豆特別工作小組組長、津巴布韋大學土壤學教授穆佩佩雷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必須要與當地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攜起手來,共同開展適合當地自然環境的農業科研項目,積極推廣高産作物,這樣才能有效促進當地農業生産的快速發展。”

    他還説,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的工作目標應當首先面向那些農業科技帶頭人和決策人,示範中心還須制定出從種植、加工、收益到尋找市場的一套完整方案。

    當地一家棉花公司的市場經理塔騰達也表示,希望示範中心的中國專家與當地棉花研究人員共同努力,引進和推出高産、優質的棉花品種。他説,津巴布韋棉花産量在雨水充足的情況下也只有每公頃600公斤,如果能夠引進轉基因高産品種,則可達到每公頃2000公斤到3000公斤。

    津巴布韋農場主協會執行董事扎卡利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他希望示範中心的中國專家能積極參與到當地棉花生産和銷售活動中來,不但傳授先進技術,還能促進中國加大資金投入和棉花進口力度,這樣才能幫助當地棉花行業走出困境。

中國外援60年:對外援助之花在國際合作中綻放

    坦讚鐵路——中國對外援助史上永遠的豐碑

    新華社達累斯薩拉姆7月18日電(記者郭春菊)許多中國人最早知道遙遠非洲大陸的坦桑尼亞,是從中國援建坦讚鐵路開始的。這條東起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讚比亞中部的卡皮裏姆波希、全長1860.5公里的鐵路,是中國人民在坦桑尼亞和讚比亞兩國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支援南部非洲解放的緊要關頭,伸出援助之手鑄就的一條發展之路。它自1976年7月全線建成後,就成為坦讚經濟發展的命脈,樹立了中非人民友誼的豐碑。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坦讚兩國多次向西方國家提出援建坦讚鐵路的要求,卻屢遭拒絕。當時,中國自身經濟也亟待發展,但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國老一代領導人毅然決定克服自身面臨的困難,拿出鉅資援建坦讚鐵路。>>>>詳細閱讀

    中、坦、讚三國工人一起勞動(資料照片)。1965年2月,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訪華。劉少奇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與尼雷爾總統會談時表示:中國政府同意幫助修建一條由坦桑尼亞到讚比亞的鐵路。1967年9月5日,中國、坦桑尼亞、讚比亞三國政府在北京簽訂《關於修建坦桑尼亞——讚比亞鐵路的協定》。在修建坦讚鐵路過程中,中國共有60余人長眠在了坦讚大地上。經過5年多的艱苦努力,坦讚鐵路于1975年10月試辦運營,1976年5月完成了全線工程收尾和設備安裝配套等工作。“鋼鐵斑馬”終於馳騁在千里莽原上。讚比亞總統卡翁達説:坦讚鐵路是“我們與中國友誼和團結的紀念碑。”坦讚鐵路東起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至讚比亞中央省的卡皮裏姆博希,與讚比亞原有鐵路接軌,全長1860.5公里,是一條貫通東非和中南非的大幹線,極大地改善了坦、讚兩國的交通運輸狀況。新華社發

    鑄就中非友誼的豐碑—— 記建設中的非盟會議中心

    1月27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工人在中國援建的非洲聯盟(非盟)會議中心項目工地施工。由中國援建的非盟會議中心選址于2008年11月正式開工建設,目前主體工程已進展到第七層,預計將在2011年年底建成竣工。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新華社亞的斯亞貝巴7月18日電(記者梁尚剛)在有非洲“政治首都”之稱的高原之城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一座地標性的建築矗立在城市中心地帶,它如此引人注目,以至於幾乎所有當地人都知道它的名稱,幾乎所有到訪的非洲國家官員都會來此參觀,非盟官員和非洲人民更是把它稱作象徵中非友誼的豐碑。這就是中國政府援建的、正在施工中的非盟會議中心。

    長期以來,非盟一直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現代化綜合性大型會議中心,從而結束借用其他組織會議中心召開首腦會議的歷史。2006年11月4日,胡錦濤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宣佈中國政府將無償援建非盟會議中心。在經過設計和施工招標等程序後,工程于2009年6月16日正式破土動工,預計于2011年年底竣工,這一項目是繼坦讚鐵路後中國對非洲最大的援建項目。>>>>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中國外援60年:對外援助之花在國際合作中綻放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