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8月7日電(記者 晏國政 江國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7日在此間説,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10年來成效顯著。北京地區的沙塵天氣總體上呈現減少、減弱趨勢,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項目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
杜鷹在山西省朔州市召開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第十一次省部聯席會暨現場會上説,2000年,北京的揚沙、浮塵天氣一年達10次以上。為改善北京、天津的大氣質量,國家緊急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2007年以後,北京地區再沒有揚沙天氣,浮塵天氣也減少到每年3次到5次。
出席會議的北京市副市長夏佔義説,經過10年的建設與探索,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對保護和改善首都生態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2009年,北京市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累計達到285天,較工程啟動時增加了110天,創10年來最好水平。隨著北京山區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北京市空氣負氧離子濃度較工程實施前增加1倍。
據杜鷹介紹,迄今為止,國家已累計安排資金412億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設投資176億元,財政補助資金236億元。工程建設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和造林9002萬畝,草地治理1.3億畝,小流域綜合治理1.18萬平方公里,生態移民17萬多人。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5%。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説:“根據我們近期組織的有關院士、專家的調研及效益監測,2009年與2000年相比,工程區植被蓋度、植被高度以及植被地上生物量都有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有所增加;地表釋塵量減少19%。農田草牧場防護林率從3.5%提高到14.8%,從沙塵暴加強區變為減弱區;工程建設促進了農村産業結構優化,農民收入明顯增加,增幅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
祝列克説,儘管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但要認識到這項工程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我國尚有54萬平方公里的可治理荒漠化土地有待治理。即使京津工程區沙化面積得到治理,其沙化面積也只佔全國的6%。目前,風沙源區許多地方生産條件惡劣,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嚴重,沙塵天氣頻繁發生;很多農民還未完全擺脫貧困狀態。
這次會議還討論了如何鞏固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成果,進一步發揮科學技術作用,防治病蟲害、極端天氣等對林草的危害,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以及未來工程規劃編制等問題。
天津加快京津風沙源工程建設 5年再造47萬畝林地
為打造抗擊風沙的“銅墻鐵壁”,使城市遠離沙塵暴的困擾,天津市加快對京津風沙源工程的建設步伐,2009年1.69萬畝風沙防護林工程日前正式啟動。從明年開始,天津市加大對困難地造林的實施力度,計劃未來5年內在北部山區再造林地47萬畝,使天津市防風抗沙能力進一步增強,讓津城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作為國家6大生態造林工程,京津風沙源工程主要涉及天津、北京、河北等五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75個縣(旗、市、區)。天津市實施的治理工程主要集中在薊縣北部山區。2001年該工程在天津市實施以來,共完成營造林58.45萬畝,圍繞北部山區、東部庫區、南部洼區,採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飛播造林等多種措施,建起了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形成一道保護津城的綠色“生態屏障”。 >>>詳細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10年來治理京津風沙源近2800萬畝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6日電(記者 李雲平)記者16日從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獲悉,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年來,內蒙古累計治理京津風沙源2796.3萬畝,為建設我國北方的重要生態屏障作出了貢獻。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為國家六大生態建設工程之一,于2000年緊急啟動,涉及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和天津的75個縣(旗、市、區),總國土面積為45.8萬平方公里,其中涉及內蒙古的31個縣(旗)。 >>> 詳細閱讀
河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十年獲國家52.5億支持
新華社石家莊4月15日電(記者 張濤)記者從河北省發改委獲悉,國家發改委日前下達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2010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決定安排4億元專項用於河北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至此,該工程十年來共得到中央預算內投資52.5億元。
據了解,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始於2000年。根據國務院批准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規劃》要求,該工程到2013年建設規模包括退耕還林863.3萬畝及相應荒山荒地造林861.3萬畝,人工造林495.05萬畝,飛播造林680萬畝,封山育林775萬畝,人工種草171.2萬畝,飛播牧草80.1萬畝,圍欄封育牧草981.4萬畝,禁牧2096.7萬畝。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