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春潮涌動看鵬城--深圳特區成立30年文化建設巡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8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深圳8月24日電(記者王傳真、璩靜)文化産業已成為深圳市繼高新技術産業、金融業、物流業之後的第四大支柱産業。

    目前,深圳的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數字動漫等重點文化産業進一步呈現“繁花似錦”的景象,産業規模不斷壯大,文化市場不斷拓展,優秀文化産品有力地拉動了文化消費。與此同時,深圳市民也享受著越來越多的文化權利和文化福利,文明素質得到提升。

    深圳特區已全方位躋身於全國文化發展的第一方陣。文化發展的“深圳模式”折射出的是經濟特區30年成長的路徑。

    春花一點——深圳市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投入力度,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借書成功,請自動取走圖書。”深圳圖書館門外,工作中的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引來了行人的目光。

    只要用身份證掃描一下,16秒內自助圖書館就會“吐出”一張借書證,讀者可透過玻璃尋找心儀的圖書。

    自助圖書館無疑是我國公共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一次創新。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主席艾倫·泰塞認為,深圳的自助圖書館讓市民隨時能享有圖書,體現了圖書館為市民服務的價值。

    如何抓好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群眾的文化權益切實得到保護,共享更多的改革發展成果,一直是深圳市文化建設的重點。

    深圳圖書館、深圳音樂廳、深圳博物館新館、深圳大劇院、關山月美術館……近年來,隨著這些重點文化設施相繼建成,深圳市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機制靈活、政策激勵”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模式成效顯著。

    深圳市從當年僅有的一座圖書館發展到今天的631家公共圖書館;擁有各類文化廣場近400個,各類專業演出場所25家。去年一年,深圳大劇院組織演出177場,深圳音樂廳組織演出232場,服務觀眾35萬餘人次。

    “這是深圳應承擔的‘文化責任’,”深圳市文體旅遊局副局長尹昌龍認為,深圳市近年來圍繞公共文化的“均等性、公益性、多樣性、便利性”做文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成,老百姓的文化欣賞、文化參與、文化創造、文化保護等基本文化權利有了一定保障。

    近10年來,深圳讀書月年年與市民相約。回顧過往,十屆讀書月中,共有各類活動1872多項,市民參與人數從首屆的170多萬人次上升到第十屆的近900萬人次。流動大舞臺、流動借書車、流動戲院等“流動”系列文化活動,週末劇場、週末廣場音樂會等“週末”系列活動,經久不衰、場場爆滿的“市民文化大講壇”,面向外來工的“外來青工文化節”……

    這些滿足不同層次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打出了“金字招牌”,成為深受百姓喜愛的文化惠民工程。

    春色滿園——深圳市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推進文化産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精心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

    2001年2月,有媒體報道一個名叫A8.com的網站可以為手機下載鈴聲,當天就有26萬人次下載。8年後,這個當年名不見經傳的音樂網站在香港上市,成為國內首家海外上市的創意型高科技文化企業。

    政策引導成為文化發展的“杠桿”。自2000年以來,深圳適時提出了“文化立市”戰略,把文化發展擺在現代化發展戰略全局的突出位置。

    自2004年以來,深圳市對實施“文化立市”戰略進行全面部署,先後制定了《深圳市文化産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等文件,並在“十一五”期間由財政設立總額為3億元的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

    由於根植于活躍的市場經濟環境,一大批創新、創意獨具特色的文化企業在深圳不斷涌現:深圳雅圖數字視頻技術公司以投影設備為主業,積極參與國家文化信息共享等工程,並在全國建設平價連鎖數字影院,今年實現營業收入30多億元;華強文化科技集團打造的文化科技主題公園成功移植南非、烏克蘭等國,環幕立體電影系統也輸出到了40多個國家;華僑城集團自1989年建立中國首個文化主題公園後,將“文化+旅遊”模式成功複製到全國7省市,躋身全球旅遊景區集團前八強。

    在深圳,40多個不同主題、形態多樣、功能互補的“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動漫遊戲産業基地”等文化産業聚集地悄然形成,一批重點園區、重點項目、重點會展進入快速健康發展軌道,文化産業逐漸呈現出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的態勢。

    深圳文化産權交易所開業不到半年已實現交易簽約項目471宗,交易總金額約85.7億元。今年5月深圳舉辦的第六屆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總成交額超過千億元。一串串飄紅的數字,書寫了文博會成為“文化産業走向世界的國際知名品牌”的未來。

    東風攜雨——深圳市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30年來,深圳從一份報紙沒有到如今擁有佔深圳地區平面媒體90%以上市場份額的深圳報業集團,從當年的寶安縣廣播站,到今天總資産超過60億元的深圳廣電集團……深圳國有文化力量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自2003年深圳被確立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以來,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區分開來,一批包括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廣電集團在內的具代表性的文化市場主體在改革中培育成熟。

    談及改革的體會,深圳出版集團總經理陳錦濤用16個字來形容,創新體制,做強做大,誰先改革,誰先受益。“改革就要不斷轉變觀念,發展就要始終挑戰自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用發展的成果化解改革中的矛盾。”他説。

    30年,深圳從一個全年圖書銷售居全國最末的城市,到躋身全國前三的書香之城。全國十五大書城中,深圳佔了五分之一。

    院團改革也是深圳一大亮點。作為第一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深圳市歌舞團2004年轉制為企業,劃轉華僑城集團經營。一年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千古風流》成為其轉制之後首次亮相,實現了藝術與市場的對接,並獲得了國際大獎。

    2009年8月,深圳被國家授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稱號。

    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表示,深圳市正在積極探索建立公益文化社會化運作機制,將公益文化活動通過招標、政府採購和委託承辦等方式確定參與主體,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

    春來如潮——深圳市從群眾需要出發,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推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

    改革開放30週年、新中國成立60週年……每逢歷史重要時刻,深圳總是推出與時代脈搏同步跳動的原創文藝精品:改革大劇《命運》引發熱議,電視政論片《風帆起珠江》摘得第21屆電視星光獎最高獎——電視紀錄片大獎,《兵峰》《天地民心》等一系列“深圳製造”影視精品正陸續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近年來,深圳市在對文藝精品的策劃、組織、資助和推廣等環節上逐漸形成了長效機制,為藝術家們搭建發展平臺,也逐漸摸索出一種以本土文藝創作隊伍為基礎,積極吸納海內外優秀文藝創作力量的人才模式,充分支持社會力量介入精品文藝創作,為文化精品生産提供了創作動力。

    深圳艾科影視製作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懷東説:“深圳宣傳文化部門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了民營文化實體,在精品扶持上不分體制內外,不斷引導我們走向市場,讓我們這些在本地生長髮展的影視公司受益匪淺。”

    在剛落幕的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由深圳基層和民營文藝團體創作並演出的舞蹈《走山》《快樂建築工》《圍屋女人》,小品《守候》《大話環保》《成長》等優秀作品成功入圍第十五屆“群星獎”決賽,數量之多在全國名列前茅。

    “城市之爭最終是文化之爭。”尹昌龍説,曾幾何時,深圳被稱為“文化沙漠”,如今,深圳市民年人均購書量連續19年居全國各城市之首,還打造出“設計之都”“圖書館之城”等眾多城市文化形象。

    30年,深圳改寫了“只有經濟,沒有文化”的歷史,將曾經的“短板”——文化鑄成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核心元素。如何搶抓機遇、敢為人先,進一步推動深圳文化産業的繁榮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將是深圳再次面臨的重大課題。 

開創經濟特區的美好明天—溫家寶在深圳考察紀實

    8月21日,溫家寶來到深圳灣口岸的口岸監控中心,了解口岸通關情況,看望口岸監管人員。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30週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8月20日至21日深入深圳的企業、科研院所、口岸和社區,就發展戰略性新型産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調研。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新華社深圳8月21日電(記者 李斌)“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年來,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堅持改革開放,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8月20日下午,在考察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後,面對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語重心長地説。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30年間,深圳從一個人口不足3萬的邊陲小鎮,快速崛起為一座人口超過1400萬,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社會和諧、適宜人居的現代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跡,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南海之濱。 >>>詳細閱讀

深圳特區30週年述評:回眸春天故事 譜寫發展新篇

    在深南大道深南金田立交橋上設立的“熱烈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標語牌(8月23日攝)。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之際,深圳市在深南大道、濱河大道等主幹道上懸挂國旗、紅燈籠,設立慶祝標語,迎接深圳經濟特區30歲生日。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新華社深圳8月23日電(記者王傳真 韓潔)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經濟特區,8月26日將迎來30周歲生日。

    30年前,與香港山水相連的深圳還只是個貧窮落後的邊陲漁村,在地圖上難覓其蹤;30年後,這裡已崛起為繼上海、北京、廣州之後經濟總量全國第四的現代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

    30載滄桑巨變,30年勇立潮頭。深圳特區的探索與實踐,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 >>>詳細閱讀

經濟特區30週年:深圳特區的GDP新視角與新內涵

    新華社深圳8月19日電(記者車曉蕙、王傳真)經濟特區深圳曾以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享譽世界,GDP增速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但時至今日,深圳人對GDP的追求正在發生新變化,單位面積GDP産出、單位GDP能耗水耗、GDP的産業構成,都成為更受深圳人重視的GDP新內涵。

    過去三十年,深圳GDP增速年均高達25.8%,這為深圳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與此同時,連年高速增長也使深圳的開發程度幾近飽和。以土地為例,深圳市已開發國土面積佔可開發用地的86.3%,剩餘的土地如按過去每年幾十平方公里的速度開發,幾年後就將無地可用。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圖表:深圳三十年變化
· 深圳特區30週年述評:回眸春天故事 譜寫發展新篇
· 週末要聞溫家寶在深圳調研|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
·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大型展覽在深圳開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