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1日電(記者 吳宇 鄒聲文)10月1日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日。黃浦江畔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之冠”因這個特殊的節日而煥發出由內而外的“中國紅”。
上午10時40分,數百名中外來賓匯聚在世博中心,一起慶祝這一將載入史冊的特殊時刻。作為中華民族繼北京奧運會之後實現的又一百年夢想,上海世博會讓新中國得以第一次借助世博舞臺慶祝國家生日;這也是自1982年重返世博大家庭以來,新中國第一次在自己舉辦的綜合性世博會上慶祝國家館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中國國家館日儀式上説:“屹立於上海世博園的中國館‘東方之冠’,光彩奪目,氣勢磅薄,它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線,讓人從中感受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領略中華文化世代傳承的和諧理念,暢想中國科學發展的美好未來。”
與往常一樣,中國國家館日裏的中國館沒有閉館,仍在接待一批批手持預約券的觀眾。可能是全世界最壯觀的排隊長龍,聚集在這裡。作為整個世博園的象徵,中國館的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因為有千千萬萬的觀眾急切地想走進這裡,對上海世博會的“內核”一探究竟。1日當天,大紅的中國館與數不清的五星紅旗交相輝映,格外喜慶熱烈。川流不息的遊客手擎國旗,眼中流露出自豪和幸福。
作為當代中國獻給世界的“名片”,中國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表達出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是其設計理念。在展館內部,中國國家館展示主題確定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通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四大理念的昇華,展示出中華文化與中國未來發展趨勢之間的必然聯絡。
“中國館的造型,中國傳統文化的味道很重,不僅表現出一種古老而穩定的文明,而且給人一種很強烈的向上發展的感覺,就像‘人往高處走’一樣。”
持這一獨到見解的是一位俄羅斯漢學家、現任台灣淡江大學俄語系教授的弗拉基米爾·馬利亞溫。他對新華社記者説:“中國國家館的內部展示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天人合一、注重和諧的傳統思想成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義。自古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就沒有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而是始終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這一中華智慧對全世界都可産生正面而積極的影響,並將進一步激發人們對中國的濃厚興趣。”給自己取了中文名字“馬良文”的弗拉基米爾·馬利亞溫説。
“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是中國國家館對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具體演繹,而由中國政府提出的上海世博會主題,迄今為止已吸引了世博會歷史上最具廣泛性和多樣性的參展方,表現出強大的凝聚力。
在1日舉行的中國國家館日儀式上,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總結説,“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非常具有時代性,它代表著所有國家在應對諸如工業化、氣候變化、人口增長與安全等問題的影響時,各自所面臨的相同挑戰的不同方面。他説:“中國正以非凡的能力與承諾在這一史無前例的多邊合作項目中扮演著領導角色。上海世博會為世博會事業樹立了新標桿。”
世博園裏,印度館與中國館毗鄰而居。可能是一種巧合,印度館的展示主題正是“城市與和諧”。在印度貿易促進組織主席、印度展區總代表蘇巴什·帕尼看來,中印兩個文明古國的展館,都富有本國傳統特色和現代風貌,非常引人注目。而且,上海世博會通過世博軸和高架步道將各個展館有機聯絡起來,讓世博園區就像一個互相依存、和睦相處的“地球村”。
“這種佈局非常科學,顯示出東道主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性,從中可看出中國致力於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想。”帕尼説。
作為上海世博會約兩萬場文化演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系列展演在中國國家館日這一天拉開帷幕,經典越劇片段和京劇摺子戲吸引了眾多海內外觀眾。而中國國家館日文藝演出,則通過九個精彩節目,突出了傳統與現代、科技與藝術、中國與世界的融合。
格西娜·丹克瓦特是一位來自德國的導演兼編劇。她告訴新華社記者,在她身邊,不少人關心中國,同時又有點兒怕中國崛起,超過德國。“來到上海世博會,我的確看到了中國的快速發展,感受到物質差距在與我們縮小,但我也看到了和諧與合作,相信中國的發展不會搶走我們的東西,而是帶來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丹克瓦特説。
“中國文化強調‘和而不同’,實際上就是重視相互理解和尊重,這對當今世界而言是特別需要的。我願意看到中國發展並給世界帶來積極變化。”丹克瓦特説。
在太空家園館、中國航空館、國家電網館等展館,寄語“嫦娥二號”、與共和國一起過生日、世博閉幕倒計時一個月衝刺宣誓等活動,更加突出了1日世博園裏的中國元素。洛塞泰斯説:“通過上海世博會,中國正經歷著一種變化的歷程,這種變化符合中國自身特色並讓我們大家都得到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