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可持續發展 需作非凡努力
——專家談“十一五”與“十二五”節能減排挑戰
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楊駿 林小春)煙囪拆、工廠關、小火電停……
這樣的事似乎與經濟飛速發展不相協調,但卻在中國大規模發生著。
“我們不惜以降低GDP增速為代價來實現這一(“十一五”降低能耗)目標。”9月在天津召開的夏季達沃斯年會上,溫家寶總理的話擲地有聲。
可想而知的艱難
新宣佈關閉2000家污染企業,5年淘汰小火電機組近7000萬千瓦……中國“十一五”期間的減排力度空前。
中國去年制定了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也就是説,“十一五”計劃今年完成時,首先要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而未來幾年的節能減排挑戰將更大。
“這不是一項可以輕而易舉完成的任務”,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專家芭芭拉·菲納莫雷這樣説道。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6日在天津發佈研究報告説,中國過去5年已成功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增長,但如果不採取新的努力,比如繼續提高能效、改變能源結構,中國只能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37%。
“中國人需要勒緊褲腰帶才能完成這個目標。”中國人民大學“能源與氣候經濟學項目”負責人鄒驥教授這樣總結道。據估算,要實現所承諾的目標,中國差不多每年需要為此投入780億美元,這相當於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承擔至少166美元。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對記者説,即便“十一五”目標對中國也“很不容易”,因為中國現在採取的還是一些較為初級的手段,如淘汰落後生産力來實現目標。杜祥琬希望人們關注中國的實際情況,“至今中國人均GDP水平仍然很低,世界各國排名在100位之後,全國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同時,科技水平仍比較落後,因而發展比較粗放”。
“接下來‘十二五’的減排難度將更大”,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何建坤認為,節能和減緩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是開始工作容易做,後來越來越難。
據麥肯錫公司的有關報告測算:在所要採取的減排和環保技術中,“十一五”期間附加投資約1.5萬億元人民幣,“十二五”期間需1.9萬億元人民幣到3.4萬億元人民幣。
正因為如此,國際能源機構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説,為了應對能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挑戰,“我認為中國下個5年的發展至關重要”。
發展中國家的人最能感受到中國完成減排目標的挑戰和不易。10月初參加天津氣候談判的玻利維亞駐聯合國大使巴勃羅·索隆日告訴記者,他曾詢問許多發達國家代表對中國減排目標的看法,“你們反對這個目標嗎?還要中國做得更多嗎?他們中許多人都告訴我,‘不,已經很好’。”
必須付出的努力
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別無選擇。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一路狂奔,也付出了相當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説,發達國家工業化200多年遇到的環境問題是逐步出現,分階段解決的,這些國家長時期遭遇的問題在中國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出現。因此,中國的資源、環境問題呈現複合性、綜合性、壓縮性的特點。改變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已成為當務之急。
而國際上,後危機時代的普遍特點是“低碳經濟”爭奪戰硝煙瀰漫,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正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並對能源、産業、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一場低碳經濟的爭奪戰正逼近中國。
何建坤認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必然導致低碳技術快速發展,它會成為今後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和技術競爭的焦點。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必須加強技術創新,這也是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因此,制定單位GDP減排目標是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協調近期與長遠,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決策。
中國制定的減排目標有高度科學依據,何建坤説,它就是要在尊重國情基礎上使二氧化碳排放從“基準線”偏離,也就是説使二氧化碳排放在圖表中的軌跡比原來沒採取措施所呈現出的軌跡低。“這是一個非常有力度和顯示度的目標”。
有關專家指出,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進程中,同時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控制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多重壓力,在相同發展階段面臨的挑戰比發達國家大得多。“即便如此,中國也絕對不會像發達國家那樣,人均GDP達到了4萬美元才出現(排放)峰值”,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説,中國從人均GDP3000美元的時候,就開始採取措施,減緩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國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高耗能産業比重大,因此我們必須逐步調整産業結構,必須從粗放發展方式轉變為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杜祥琬説,“這既是中國自身的內在需求,也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負責的體現。”
前所未有的決心
來自發達國家的輿論,將其他國家的減排態度、行動和中國的減排力度對比,也看到了差距。《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最近寫道:美國共和黨人把氣候變化看作“JOKE(笑話)”,而中國人則把它看作“JOBS(工作)”。
過去5年,中國僅小火電機組就關停7000萬千瓦裝機容量,超過英國全國裝機容量。近兩個月,中國各地正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作最後衝刺,反映出中國在節能減排上的嚴肅、認真態度。也正因此,英國《金融時報》今年9月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中國減排動真格”。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的《2010全球綠色能源投資趨勢》報告指出,2009年,中國成為投資清潔能源最多的國家,中國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對核心清潔能源領域(新型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和能源效率)的投資比上年增長53%,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容量增加370億瓦。
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主任喬納森·霍爾斯拉赫認為,在很多方面,中國所做的正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當做的:讓人民脫貧,同時努力降低工業化的負面影響。迄今,中國非常出色地履行了這一平衡兩方面力量的舉措。它斥鉅資提高經濟效率,並致力於把工業生産的能耗降至一個能引領綠色增長新階段的水平。
從“建設生態文明”寫進中國共産黨的十七大報告,到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從主動提出控制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行動目標,到實行“十一五”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問責制”,中國政府近些年一系列措施引人注目,顯示了中國努力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積極姿態和前所未有的決心。
“在許多重要領域,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努力都具有表率作用,”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專家芭芭拉·菲納莫雷説,“中國的行動值得美國和其他國家多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