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0月28日電(記者孟華 鄧衛華)渤海灣畔,天津濱海新區,總投資1.5萬億元的10個重大建設項目打響了開發開放攻堅戰,中國北方新的增長極——天津濱海新區進入了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全面開發建設的新階段。
渤海灣畔,曹妃甸,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座座現代化工廠落成開工,“十一五”期間,這裡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短幾年間,它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荒島變成中外知名的“渤海明珠”。
渤海灣畔,黃河三角洲,這裡開發如火如荼,正在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特色産業基地。
“十一五”期間,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在行動,區域合作創新正譜寫出一幅幅令人振奮的新圖景。
規劃發展帶動經濟一體化騰飛
“‘十一五’期間,環渤海地區的發展佈局創新實現突破,區域發展的重新定位對區域經濟合作賦予了新的內涵,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區域合作備受重視和強調。”天津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表示。
從2005年開始,環渤海地區協作規劃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值得關注的調整:在2005年初發佈的《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北京市率先調整城市發展定位,提出了“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規劃目標,免去了“經濟中心”的提法,提出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2006年國務院批復《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天津市定位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2006年6月,國務院明確天津濱海新區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隨著京津等地適時調整城市發展功能和定位,掀開了大規模産業調整的序幕,2005年國務院批復首鋼搬遷曹妃甸,2006年曹妃甸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河北省提出“融入沿海、聯合京津、平等錯位、合理分工”的思路,推動京津冀區域合作邁出實際性步伐。2009年年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出臺,開創了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實現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加速了環渤海地區的振興與崛起。
以京津冀協調為龍頭,推動環渤海區域合作的規劃對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的帶動作用。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唐山、廊坊、秦皇島、滄州、張家口、承德10個城市,2009年地區生産總值33515億元,比“珠三角”9個城市還多1410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10%。截至今年三季度,北京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産總值達9754.4億元,增長10.1%;天津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産總值完成6448.59億元,增長17.9%。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牛啟忠介紹,1-6月份,黃河三角洲地區實現生産總值2281.9億元,增長15.1%;規模以上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419.5億元,增長25.6%。
“目前,環渤海地區正在依託自身資源、區位優勢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在更大的空間範圍中尋找發展定位。”周立群表示。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佈局由“單點”轉向城市群或省區“結網”“鏈帶”發展。産業集群、産業鏈、城市圈、經濟帶等新概念突顯。
産業互補協作成發展內生動力
過去,環渤海地區各省市的經濟規劃往往局限于本行政管轄區,産業重復建設、無序競爭問題突出,不但降低了區域整體競爭力,而且自身發展也遭遇瓶頸。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環渤海區域合作正在由單一的商貿合作向經貿合作、産業投資合作、功能區建設合作轉化;由單純的人才、科技交流向高新技術、産業對接、産品轉移、錯位發展轉化;由單一項目合作向共建園區、實現共贏轉化。
記者從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了解到,近兩年來,在口岸合作方面,天津港先後在北京市、石家莊市、包頭市、德州市、保定市、瀋陽市、淄博市等建立了16個“無水港”。在金融合作方面,天津股權交易所與淄博市共同發起設立了淄博齊魯股權交易中心,為成長型的中小企業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融資服務;渤海銀行、天津銀行、盛京銀行、大連銀行、齊魯銀行、河北銀行等先後在環渤海區域內設立分支機構,促進了區域金融資源共享。
在産業合作方面,青島歐美投資集團在呼和浩特市金川開發區投資29億元,建設生物發酵工業園;包頭科達高新技術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在威海市環翠區投資10億元,建設科技孵化器産業園;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臨港工業區徵地1500畝,投資20億元,建設重型裝備製造臨港基地;天津鑫茂集團公司在丹東市新區興建2萬平方米電子工業園。特別是,環渤海政府間第一個聯合興建的開發區——紅雲高新技術産業園由山東省德州市和天津市紅橋區共同開發、聯合建設,園區總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成功對接天津濱海新區的新模式,開啟了中國兩大經濟區域深度合作的新進程。
周立群表示,在相互合作中錯位競爭、優勢互補、共贏共享、共同發展正在成為新發展理念的共識。合作不再是一種“姿態”,而日益成為各省區市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由大項目、大産業集聚向大生産網絡、大市場網絡的構建轉變。據統計,兩年來環渤海區域累計合作項目5100余項,合作金額近千億元。
深化合作領域破解“聯城之難”
在京津合作加快的帶動下,環渤海地區則正破解“聯城之難”,儘快解決城市離散問題,加速形成功能分工明確、産業體系互補的骨幹城市群,進一步強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合作。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天津市共接待北京遊客73.26萬人次,約佔北京人口總量的4%,同比增長20.3%,多種跡象表明,京津半小時旅遊圈以及京津旅遊一體化已經初步形成。
京津城際高鐵開通兩年來,大運量、高密度、公交化運輸組織模式,加快京津冀經濟一體化進程。兩年時間,京津城際高鐵共運送旅客4096萬人次,高峰日京津城際高鐵輸送量達到12.5萬人次。
記者了解到,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正在積極推動環渤海區域簽署《交通合作備忘錄》,積極推進物流網絡建設。加快津保、京張、京唐城際鐵路和京石、京沈、京滬高速鐵路建設,推進省市陸路交通網絡的有效銜接。
在日前召開的聯席會第十四次市長會議上通過的《環渤海區域合作瀋陽倡議》提出,“十二五”期間,要按照國家統籌區域發展的戰略要求,以京津冀都市圈建設為核心,以遼寧沿海經濟帶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為重點,強化北京、天津、瀋陽、大連、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濟南、青島等多個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推動城鄉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形成多圈層、大跨度、互利共贏的區域發展格局。
為此,環渤海地區政府層面正在積極籌劃逐步建立起區域政府間一體化的治理機制,協調解決區域聯合的重大事項,實現環渤海區域內産業的合理分工。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秘書長龐金華表示:“建議成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環渤海各省區市主要領導參加的區域經濟協調機制,統籌區域發展的重大事項和建設佈局。”
在産業層面,環渤海地區正在積極培育和完善商會、行會等民間經濟組織,建立跨區域的行業商會,組織同行業重點企業聯合協作。同時共同建設五大平臺:構建組織協調平臺、交通網絡平臺、産業合作平臺、科研服務平臺、金融支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