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科學發展”是推動“十二五”建設的“金鑰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8日 17時57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楊維漢)一個國家的發展藍圖,總在歷史的關鍵時期彰顯其重大的意義。發展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潮流,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鮮明提出,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科學發展”將給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定下新基調,打開新思路,將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

    “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著名論斷,經過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論斷,昇華成為“科學發展”。

    無論從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看,還是從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軌跡著眼,能不能抓住機遇,推進發展,是一個國家能否贏得主動、贏得未來的關鍵。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中共中央對“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議,特別強調了“科學發展”,正是著眼于中國未來的發展。

    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做出正確判斷,源自於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準確分析。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建議指出,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放眼國際,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

    ——縱覽國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複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中國正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邁進。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能夠得到延續。”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分析認為,建議在全面審視、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發展的根本走向基礎上,得出了“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的基本結論。

    同時,中國共産黨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國家發展面臨的任務仍然繁重。

    ——我國目前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有近千萬,每年新增勞動力有上千萬,還有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都需要就業崗位。

    ——農村貧困人口還有3597萬,城市還有2347萬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消除貧困最根本的是發展。

    ——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特別是一些農村和邊遠地區經濟社會面貌還很落後,縮小差距的根本辦法還是加快發展特別是農村和落後地區的發展。

    在發展之路上疾駛30多年的中國,當前不能有任何鬆勁情緒和懈怠思想。建議明確指出,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機遇來之不易,稍縱即逝。“十二五”時期我們要善於搶抓機遇、推動發展。鄭必堅説,建議要求全黨“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發展再上新臺階,加快發展我們自己。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敏銳洞察,是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沿著科學發展之路前行的不斷探索。

    建議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聶高民認為,“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重大的歷史趨勢在‘十二五’期間匯集到一起,核心是加快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

    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堅持”,全面闡述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內涵,對下一步攻堅作出明確部署。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投資、出口、消費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長期以來,消費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佔GDP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之間。

    專家指出,從過去五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程來看,由於舊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強大的慣性,“調而不快”甚至“調後反彈”的情況在許多地方依然存在。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曉晶指出,“擴大內需”在建議中單獨成為一個章節充分表明,中國已將其完全納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性調整經濟結構的軌道。

    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三駕馬車’有了新變化,將消費排在首位,説明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片面強調增長,大量依賴廉價勞動力追求GDP的老路是走不通了。”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總裁關建中博士説。

    目前,投資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我國製造業仍處在國際産業鏈的低端,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仍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單位GDP能耗仍居高不下……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將面臨嚴峻挑戰。

    專家指出,如果片面追求增長速度的體制機制不改,“以GDP論英雄”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不變,價格形成機制依然不能真正反映資源稀缺和環境代價,那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會“久推難轉”“轉而不快”。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認為,中國不能簡單複製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既有路徑和模式,必須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時不我待。展望“十二五”,選擇科學的發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機遇使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一個國家的發展,公正和效率是永恒主題,二者不可偏廢。激發社會的創造力,才能提高國家發展的活力。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公正和效率統籌兼顧,才能使國家保持和諧穩定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五中全會強調,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表示,“四個更加”就是圍繞“科學發展”展開的具體內容和實現路徑。

    分配公平正是維護社會公正的題中應有之義。在近期結束的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都指出,社會財富的蛋糕不但要做大,更要切分好。

    建議提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除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之外,還提出“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在社會保障方面,我國已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去年中央財政安排社會保障基金2906億元,比上年增長16.6%。截至去年底,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超過1.2億人,全國基本醫療保險總參保人數已超過12億人,總體覆蓋率達到90%以上。絕大多數省份已建立了工傷保險儲備金制度。

    建議提出,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一系列旨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涉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調整和政府職能轉變:包括改革戶籍制度,縮小城鄉差距;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監管,限制高管收入,縮小行業差距;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增加職工工資等。

    一場利益關係的深刻調整,涉及財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體制等多方面,必須統籌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穩步推進,有效解決。

    宏偉藍圖在展開,崇高使命在召喚。專家指出,隨著科學發展貫穿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必將發生更加深刻的變化。 

 
 
 相關鏈結
· 咱老百姓日子越過越舒心--天津推進科學發展紀實
· 李盛霖強調努力推進“十二五”交通運輸科學發展
·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抓好第一要務 實現科學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