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勾畫中國經濟“新版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0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深秋的遼東半島寒氣侵人,但當記者走進位於鴨綠江口西岸的丹東港,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卻撲面而來——運輸車輛川流不息,龍門機車高舉貨櫃,萬噸巨輪往來穿梭……近年來,丹東港貨物吞吐量、集裝箱發送量不斷創下歷史新高。

    “這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帶來的歷史機遇。”丹東港集團執行總裁張竑江告訴記者,振興東北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出臺後,東北腹地經濟迅速崛起,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帶動包括丹東港在內的遼寧沿海港口迅猛發展。

    來自遼寧沿海的“經濟脈動”傳遞的是整個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信息。“十一五”以來,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穩步實施,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和區域間協調性日益增強,有力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

    剛剛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列為重要內容。展望今後五年中國經濟“新版圖”,“四大板塊”總體格局基本穩定,各區域比較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區域間協調性將持續增強。

    區域規劃密集出臺細化“四大板塊”格局

    不久前《國務院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被認為是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的又一著“妙棋”。根據這份文件,國家將在財稅、金融、投資等多方面給予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支持,力促中西部地區成為産業轉移的首選地。

    “十一五”以來,中央在區域發展的“棋盤”上頻繁落子,加緊佈局。

    從東部地區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到中部地區的黃河三角洲、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再到西北、東北地區的關中-天水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帶,我國區域規劃和相關指導性意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臺。

    “僅去年以來,國務院就先後批准了10多個區域規劃,如果在地圖上標注出來,基本覆蓋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陳秀山説:“這樣做相當於進一步細化了業已確定的區域發展‘四大板塊’格局。”

    早在本世紀初,中央就開始著手勾畫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藍圖,到“十一五”初期基本完成總體戰略佈局,內地形成了以“四大板塊”為主體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即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加快發展。

    “這些戰略的實施成效明顯。但中國地域範圍廣大、地理差別明顯,為了使這些戰略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産生更大的成效,近兩三年來,我們陸續制訂了一些區域規劃和區域性的政策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范恒山説。

    一系列區域規劃的出臺使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更加清晰,“四大板塊”找到各自準確定位:東部地區努力在技術、人才、資本、開放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等方面繼續保持領先水平;中部地區充分發揮地理優勢“聯東帶西”;西部地區把大力推進特色優勢産業發展提到戰略高度;東北地區致力於傳統産業與技術的升級。

    與此同時,我國區域間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也在進一步提升。

    不久前在福州召開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上,僅集體簽約項目就達到100個,投資金額達390.11億元。泛珠論壇已成為涵蓋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區、橫跨閩粵、贛湘桂瓊和雲貴川三個梯級的區域間交流平臺。

    目前,全國已建成數以百計不同規模、不同層次、不同覆蓋範圍的區域合作組織,不少國內頂級企業佈局不再局限于一個省份,東中西相互促進正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特點和趨勢。

    “地區合作進一步深化,統一市場建設繼續推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張軍擴説,“十一五”以來,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間,地方政府對於區域開發戰略表現出空前高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方案日前公佈。作為江西省第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這一規劃既體現了鄱陽湖地區的區位特點,又體現了國家的戰略需要。“十一五”期間,像這樣的區域規劃不在少數。

    “這種‘自下而上’的趨勢與以往大不相同,堪稱新時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陳秀山説,“各級地方政府已經深刻認識到區域合作的必要性,‘統籌區域發展’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有了實實在在的客觀需求。”

    區域協調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今年9月召開的第十九屆中國烏魯木齊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上,國外展位數量首次過百,比上屆增加60%。與此同時,來自商務部的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至9月,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一度是中國經濟“洼地”的西部地區,在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後,對外經貿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氣象。“領跑”中國經濟的“接力棒”正自東向西傳遞著。

    “十一五”期間,我國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傳統經濟增長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增長正從主要依靠東部地區“單一推動”向各大區域“多級推動”邁進——

    在東部地區,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仍然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

    在中部地區,“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穩步推進,今年上半年,中部六省經濟增速穩居“四大板塊”之首;

    在西部地區,優勢能源資源産業發展勢頭良好,成渝、關中─天水、環北部灣經濟區正成為西部地區三大“增長極”;

    在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加快推進,逐步走向統一市場的東北板塊經濟競爭優勢明顯提升。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外向型經濟一度受到嚴重影響,東部地區許多企業陷入海外訂單銳減、開工不足的困境。然而,“東方不亮西方亮”,結合中央擴內需政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始發力,2008年上述地區經濟增速全面超過東部地區。

    “‘四輪驅動’,共同發力,多年來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出的‘新引擎’助推中國經濟成功渡過難關。這足以證明國家的區域政策有多麼重要。”陳秀山説。

    著眼長遠,區域協調發展正在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動力。

    今年以來,連接重慶、成都,帶動沿線10多個市縣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紛紛開工興建,即將到來的“同城”時代使川渝經濟加快交融,兩地企業開始共享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巨大商機。

    “兩地合作舉辦的招商會、投資會,現在一年就有三四十次,比5年前增加了好幾倍。去年我們商會會員企業在四川的投資就達到近80億元。”長期奔走川渝之間的重慶四川商會會長張民對此深有感觸。

    隨著土地、資源、能源日益緊張,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各省份已無法承受各搞一套所帶來的高消耗、高成本、高投入。通過發揮地區優勢,並在一定區域最大限度集中資源,各地正逐步走上區域共同進步、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模式。

    正如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小廣指出的,中國經濟正發生一個質的變化,城市化、工業化從小板塊向大板塊集聚,市場發展産生了統一的需要、産業發展産生了規模集聚的需要、資源組合産生了配置效益的需要。

    區域間經濟增速日趨接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也更加均等化。

    國慶節前,內蒙古準格爾旗十二連城鄉興勝店村村民郭亮兵喜遷新居:“過去我們幾代人住的都是土房子,現在政府為我們蓋的新磚瓦房夠幾代人住了。”

    今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全面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城鄉低保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孤兒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擴大城鎮廉租住房保障範圍。

    “我們的目標是使這六項指標達到甚至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表示,今後,內蒙古將不再追求國內生産總值增速的全國第一,而是努力使經濟增長真正建立在結構優化、效益增加、老百姓得實惠的基礎上。

    “十一五”以來,中央更加重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扶貧開發資金進一步向老少邊窮和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傾斜。中西部各地也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的投入力度。

    “從長遠戰略角度看,這必將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陳秀山説。

    區域發展將成“十二五”中國經濟舞臺“重頭戲”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相關負責人日前齊聚上海,共同研討今後五年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決定全力組織實施長三角區域規劃、務實推進重點專題領域合作、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機制。

    “十二五”尚未開局,各地已紛紛著手謀劃新時期區域發展之策。

    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指出,在新形勢下推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是積極擴大內需、努力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現實要求,是加快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舉措。

    剛剛出臺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列為重要內容,提出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可以預見,區域發展仍將是“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舞臺上的一場“重頭戲”。

    今後五年區域發展將呈現怎樣格局?全國政協委員繆合林認為,“四大板塊”格局不僅不會改變,而且會進一步突出。

    繆合林強調,東部地區要在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升級上下功夫,中部地區要在建設“三個基地、一項樞紐”上加力度,西部地區要在發揮資源優勢和發展特色産業上有強度,東北地區要在老工業基地尤其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上顯成效。

    談到“十二五”期間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專家認為,儘管地區差距仍然很大,東部地區經濟總量仍將佔據全國半壁江山,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良好基礎,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將持續增強。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同時強調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

    有專家指出,這是對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部署作出的調整和完善。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為了保增長,一切向東部地區傾斜,讓東部地區先發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輸出了大量資源、資金、人力,作出了貢獻。”陳秀山認為,現在必須著手在區域效率與公平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發展改革委也表示,縮小地區差別是今後五年的重要工作,涉及人與環境的協調、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經濟和社會等多個方面,有必要落實到一些更有實質意義的指標上,如人均國內生産總值、人均收入、公共服務均等化等。

    阿拉伯國家聯盟前駐華大使穆罕默德·薩特基説,中國未來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貧富差距拉大。他預測,隨著中國政府著手調整政策,通過實施區域開發等方式促進落後地區經濟發展,中國貧富分化的狀況可能在今後10年內有改觀。

    今年,國務院通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在國家層面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

    剛剛發佈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也強調,要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完整戰略格局。

    “今後五年將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實施階段。”陳秀山説:“這就要求我們必鬚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方竹蘭認為,“十二五”規劃建議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地方經濟要發展就要找到適合本地資源條件、人力條件、資金條件的獨特産業。(執筆:張曉松,參與采寫:崔文毅、石慶偉、張桂林、王欲鳴、楊維漢)

 
 
 相關鏈結
· 振興路上闖關隘—東三省發展規劃促區域發展調查
· 吉林形成環長春一小時經濟圈助推長吉圖區域發展
· 駱惠寧:實現保護生態、區域發展、改善民生共贏
· 新疆通過異地挂職培訓少數民族幹部帶動區域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