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訪談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吳晶晶)“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為祖國的藍天白雲披荊斬棘,為人民的環境健康鞠躬盡瘁。”這是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2008年履新時的感言。
在“十一五”即將收官、“十二五”即將開啟之際,這位共和國首任環境保護部部長向新華社記者細數我國環保工作取得的成績,剖析我國面臨的環境形勢,展望中國環保新道路的美好前景。
污染物減排目標提前實現 環保工作取得六大成效
記者:環境保護部的成立是“十一五”期間我國環保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首任環境保護部部長,您如何評價“十一五”期間環保工作?
周生賢:組建環境保護部,這是幾代環保人的期盼,表明我們環保工作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主幹線、主戰場和大舞臺。“十一五”以來,我們以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以污染減排為抓手,環境保護成效不斷顯現,突出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提前實現。經過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2006-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今年上半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2.39%。“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早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早半年實現。二是污染防治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國脫硫機組裝機容量佔全部火電機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71%,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3%。三是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綜合作用日益顯現。積極開展規劃環評,不斷深化項目環評,加快淘汰落後産能,2006-2009年,上大壓小、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産能8172萬噸、煉鋼産能6038萬噸、水泥産能2.14億噸。四是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取得新進展,集中力量開展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五是環境監管機制不斷創新,著力構建區域空氣聯防聯控工作新機制,不斷深化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政策舉措,環境經濟政策、環境標準、環境執法等方面的機制創新也取得不少突破。六是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持續好轉。與2005年相比,2009年環保重點城市空氣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24.6%;地表水國控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下降29.2%;七大水系國控斷面I-Ⅲ類水質比例提高16.1個百分點。
環境污染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時間內污染物排放都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回顧“十一五”,我國經濟得到快速增長,而污染物排放指標卻不升反降,得到有效控制,這是怎麼實現的?您覺得主要經驗有哪些?
周生賢:“十一五”期間,國家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10%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國務院成立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發佈《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受國務院委託,原環保總局與各省級人民政府和六家電力集團公司簽訂了減排目標責任書。各省(區、市)都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挂帥的節能減排領導小組,將減排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地市和重點排污企業。國家打出節能減排政策“組合拳”,出臺促進污染減排的産業、財稅、價格等一系列政策,加強責任考核。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污染減排工作“目標不變、要求不降、力度不減”,嚴控“兩高一資”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産能過剩項目盲目擴張,突出抓好重點工程和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加強污染減排監管。
“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之所以能提前完成,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明確為約束性指標,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大措施,建立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充分發揮“政策組合拳”的協同效應,不斷創新環境監管手段,嚴格落實責任等都是十分寶貴的經驗。
記者:既然污染物排放指標明顯下降,為什麼仍有許多老百姓反映環境質量改善並不明顯?
周生賢:環境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生態環境脆弱,發達國家二三百年工業化過程中産生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出現,老的污染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不斷産生。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抓住具有全局影響的污染因子作為重點,集中力量削減污染物排放。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和累計環境問題的釋放,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環境質量的變化不完全協同,不少地區仍然可能處於總量持續減排、環境質量不會明顯改觀的“治污相持期”,部分地區甚至事故頻發。同時也由於一些環境安全和環境風險的因子不在總量和質量控制的範疇。因此,“十二五”污染減排將與改善環境質量緊密結合起來,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增加大氣污染物監測因子,探索建立減排目標著眼環境質量、減排任務立足環境質量、減排考核依據環境質量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
記者:您説到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事件頻發,有觀點認為我國現在已經進入了環境安全事件的高發期。該如何認識我國當前以及今後一段時期的環境形勢?
答:“十一五”期間,我們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和“十一五”環保規劃執行情況中期評估,經研究和分析,當前環境形勢可概括為: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
我國的環境污染範圍在擴大,污染程度在加重,污染風險在加劇,污染危害在加大,治理難度在增加。具體表現在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退化,東部地區城市細顆粒物污染嚴重,部分地區出現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汞等新型大氣污染問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灰霾天氣頻率普遍提高。水環境呈現複雜的流域性污染態勢,十大流域的支流中,除珠江支流污染較輕外,其他流域支流很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富營養化呈迅速增長趨勢。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遠低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城鎮污水管網建設嚴重滯後,相當數量的城市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縣城和鄉鎮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嚴重滯後。污染減排形勢不容樂觀,資源型産業産品産量過快增長,一些脫硫設施建設工作進展滯後,一些地區和單位出現畏難和鬆懈情緒,地區進展不平衡。
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 努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記者:《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在您看來,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關鍵要把握哪些重點?
周生賢:《建議》第六部分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標題,這在五年規劃中是第一次。
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具體而言有六方面主要任務,一是深化節能減排,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三是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四是切實保護和修復生態,五是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六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記者:“十二五”環保規劃正在制定中,這個環保規劃將著重解決哪些問題?
周生賢:“十二五”期間,我們將以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深入推進污染減排,加強重點流域、區域和農村污染防治,切實保護自然生態,深化環境領域改革創新,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繼續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努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一是充分發揮環境保護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綜合作用,深化規劃和建設項目環評,明確生態功能區劃,完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升級,大力發展環保産業。二是深入推進污染減排,將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增加到四項,即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把結構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強化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全面啟動縣縣建設污水處理廠工程,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啟動燃煤電廠脫硝,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 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作為重點,採取綜合措施,改善城市和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四是著力解決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紮實抓好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工作,加強重金屬、危險廢物、土壤污染治理。五是嚴格環境執法,集中開展沿江沿河環湖化工企業綜合整治工作,遏制環境事件高發勢頭。六是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