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採火使者阿迪蘭(左)和周嘉威成功採集亞殘運會火種後展示火炬。當日,廣州2010年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火種採集儀式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兩名採火使者分別是來自新疆特殊教育職業中學的學生阿迪蘭和廣州亞運會三枚金牌得主游泳名將周嘉威。 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 張寒、葉前、吳俊寬)廣州2010年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火種3日上午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成功採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出席採集儀式並宣佈火種採集開始。
10時18分,儀式現場響起悠揚的樂聲,位於舞台中央的LED大屏幕緩緩打開,16名身著白衣的採火少女從世紀壇二層平臺拾階而下,最先走出的兩名少女分別手持採火棒和火種盒,她們用手語舞蹈講述著“在同一片藍天下,我們歡聚,我們分享,我們共贏”的廣州亞殘運會理念。
樂曲聲中,來自新疆的殘疾姑娘阿迪蘭·艾爾肯和剛剛在第16屆亞洲運動會上獲得兩枚金牌的廣州籍游泳運動員周嘉威兩位採火使者從高處緩步來到二層平臺,他們共同接過採火棒,將其送至採火盆的聚焦點。樂聲停了,全場為之屏息。僅僅3.88秒之後,一簇火苗跳躍而出,將採火棒點燃,現場掌聲、樂聲四起,2010羽信鴿同時放飛,兩名採火使者共同高舉起熊熊燃燒的採火棒,向大家展示亞殘運會火種。
隨後,廣州2010年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執行主席、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從點火使者手中接過採火棒,點燃了採火少女手中的火種盒。火種護衛隊員隨後用火種盒中的火種引燃火種燈,並護送火種燈離場,儀式圓滿結束。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張海迪,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郭金龍,廣州亞殘運會組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在火種採集儀式上分別致辭。
張海迪説,舉辦殘疾人運動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是展現殘疾人不怕困難,奮勇爭先的舞臺,是體現生命價值、凝聚社會大愛的載體。廣州亞殘運會將成為各國各地區殘疾人運動員歡聚、分享、共贏的盛會,必將為促進亞洲殘奧運動的發展,為增進各國各地區人民之間的團結、友誼、進步作出貢獻。
郭金龍説,中華世紀壇象徵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於進取的堅韌品格,廣州亞殘運會的火種在這裡點燃,完美詮釋了殘疾人朋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風貌,充分體現了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
張廣寧説,廣州亞殘運會是“遠南”運動會更名後舉辦的首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是亞洲體育史上首次與亞運會“同城同年”舉辦的殘疾人運動會,具有首創意義和示範作用。
火種採集儀式由廣州亞殘運會組委會副主席、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萬慶良主持,廣州亞殘運會組委會副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馮建中等出席了儀式。
據悉,亞殘運會的聖火4日將來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舉行火炬點燃暨火炬傳遞啟動儀式,20名火炬手將在天安門廣場進行火炬傳遞活動。4日下午,亞殘運會火種將由專機護送回廣東,5日開始在廣州市進行為期7天的火炬傳遞,最後於12月12日到達亞殘運會開幕式現場。
讓亞殘會綻放同樣精彩
新華社廣州12月3日電 (新華社記者 鄭天虹)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廣州亞殘運會聖火也恰好在這一天採集。當廣州亞運會聖火熄滅,紅棉燈亮起的時候,同樣一份如紅棉花般紅火的亞殘運會激情開始釋放。
即將於12月12日開幕的廣州亞殘運會是亞洲殘疾人體育組織重組後舉辦的首屆亞洲殘疾人的綜合性運動會,而廣州是首屆亞殘會的承辦城市和第一個同年同城舉辦“兩個亞運”的東道主。
“兩個亞運,同樣精彩”。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亞殘運會動員大會上提出的目標。這意味著廣州亞殘運會的籌備標準和成功效果要與亞運會看齊。這不僅需要亞殘運會要借鑒亞運會中積累的成功做法、豐富經驗,更要在細微處盡顯人文關懷,根據殘疾人運動員的生理、心理特點做好貼身服務。
廣州亞運會運動員村並沒有隨著亞運代表團的離開而停止忙碌,亞運城無障礙設施的貼心大改造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迎接近3000名殘疾人運動員的到來。譬如淋浴間將為肢殘運動員提供可以坐著洗澡的淋浴凳、歡迎中心的接待櫃臺將降低到80厘米、門把手也將全部重換為方便肢殘運動員使用的加長把手。
如同本屆亞殘運會開幕式主題“愛”一樣,廣州也正在為亞殘運會全力營造關愛殘疾人的社會氛圍,展現一座愛心城市的美好形象。一系列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已經完善且準備就緒,包括700臺盲人語音報站車,人行道、地鐵的盲道及盲人指引,主幹道500個路口的音頻裝置,商場內的低位取款機、低位電話亭、低位服務台以及殘疾人通道等。
亞殘運會不僅要體現對殘疾人的關愛,更要弘揚殘疾人運動員不畏困難,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不僅要平等看待殘疾人,更要讓他們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他們自立、自強、自尊、自信的時代風貌,是我們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都需要的精神動力。
同時,舉辦亞殘會也將給廣州留下豐厚的遺産。人道主義和扶殘助殘的良好社會風尚得到宣揚,通過大力傳播“平等、參與、共享”的殘疾人事業主題,進一步加大廣州、廣東殘疾人事業發展和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強化城市開放包容、社會和諧進步的文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