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春天--四川災區重建兩週年掃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15日   來源:人民日報

    

風景如畫新映秀。(圖片來源:人民日報網絡版)

    北川的西紅柿甜如蜜,青川的核桃盛滿筐,都江堰的獼猴桃又豐收……

    受災群眾住進新房,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善,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幹部群眾信心高漲。70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撫平了災區的傷痕,重樹起生活信心,四川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春天。

    有家就有膽,樹起新理念 民生優先讓群眾對生活充滿信心

    這是一組閃光的重建數據:震後一年內,363.8萬戶震損城鄉住房修復加固全面完成;震後一年半,148.5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後兩年,25.9萬戶城鎮居民住房基本完成。3002所學校和1362個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完工,災區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配套。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2000多萬人受災,600多萬戶城鄉住房毀損。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災後重建中始終處於核心地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把受災群眾早日住進永久性住房作為恢復重建的第一目標,順應了災區老百姓希望儘快恢復正常生産生活秩序的期盼。

    “1949年翻身得解放,1979年改革得土地,2009年重建得房子”,“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解放軍好、災後重建好、對口援建好”。災區群眾話語中,充滿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激。

    連排藏羌特色的民居,氣勢宏大的紀念館,設施先進的衛生院,童話般聳立的映秀小學……如今,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面貌煥然一新。

    精巧的藏式小樓,色彩繽紛,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的牦牛圖騰……漫步在黑水縣新城區,藏族文化的視覺大餐讓人流連忘返。

    綿竹市棚花村將新農村建設與綿竹年畫融為一體,實現了“一院一畫一景”。羅江縣白馬關新村將農房重建、新農村建設和三國文化景區建設融為一體,形成了“一戶一個三國故事”的三國文化村。

    “這裡可以看書,可以上網,還可以打乒乓球……”在都江堰市向峨鄉棋盤社區活動中心,13歲的小姑娘許可向記者介紹她的快樂“新天地”。棋盤社區內配套完善了城市社區的各種公共服務設施,村民初步享受到了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居住環境。

    老百姓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生活,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

    理念變新了——

    “城鄉互動交融”、“産業互動提升”、“安居樂業兼顧”、“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系統推進”,這些嶄新的發展理念,早已“走出”政府的文件和會議,“走進”災區群眾的大腦。

    在成都,一座座樣式別具一格的鄉村酒店點綴在荷塘邊,體驗式、觀光式農業吸引眾多遊客;

    在汶川,當地農民自建的農家樂、小茶館、小吃店生意興隆;

    在綿陽,金秋季節成熟的蓮藕被輸送進配套建設的蓮藕加工基地,變成價值翻倍的成品輸送到外地……

    膽子變大了——

    “我文化低,沒技術,但膽子大了呀!”10月22日,彭州市通濟鎮景山村村民劉興如説,他半輩子沒離開過大山,沒出過遠門,可現在敢上巴塘縣打工了。他説:“房子住得好,上學國家包,看病能報銷,養老靠農保,我就能放心大膽地出去闖一闖……”

    在年産香菇300萬袋的青川三鍋鄉食用菌種植示範區,村民們正在密密麻麻的菇棚裏忙碌,他們説:“頭一回種香菇,不怕沒銷路,不怕擔風險。”

    精氣神更足了——

    10月16日,在新落成的綿陽市遊仙區慈濟中小學校園裏,數千名幹部群眾聚集在一起,參加災後第二個群眾運動會。“我今天6點就起床了。”67歲的柏林鎮農民藝術團團長任長智説,“今天我們藝術團一共來了120多人為運動會助興,大家精神狀態特別好。”遊仙區教體局局長余國棟告訴記者:“遊仙的災後重建已基本完成,群眾的精氣神和凝聚力在運動會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曾經的極重災區綿竹,年畫村人重建幸福生活,白天地裏幹活,晚上壩壩跳舞。

    羌族、藏族、漢族……手挽手,肩並肩,各族兒女團結而自信。

    村有主導産業,戶有致富門路 産業優化讓群眾腰包滿腰桿硬

    一望無邊的大棚,成片延伸的綠洲,取代了土地的滿目瘡痍。那些星羅棋佈的現代産業帶,是災後重建中抓調整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傑作”。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提出“抓重建就是抓發展”,要把産業恢復發展與優化經濟佈局、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培育壯大優勢産業,增強災區自身發展能力。

    兩年重建,在對口支援省(市)的支持下,四川地震災區建設了22個産業園區,總投資503億元。在去年外需急劇萎縮的不利情況下,全省産業園區實現進出口額增長92.7%。如今,一批特色優勢農産品生産基地已經建成,災區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綠色經濟的聚集區、示範區。

    “村有主導産業,戶有致富門路”,這條寫在安縣興仁鄉長溝村農房墻上的標語,道出了災區産業發展和群眾之間的紐帶關係。“這個村適合發展養殖業,按照縣裏統一佈局,村上建起了生豬養殖區、獺兔養殖區、高端土雞養殖區,養、産、銷一條龍,去年每戶平均增收800元。”興仁鄉黨委書記陳剛説,全鄉6個村在重建中個個都發展了一至兩項主導産業,參與農戶達到94%。

    讓農民參與,讓農民受益,讓農民成為産業發展的主力軍。5000畝遼安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是遼寧援建方和安縣政府聯手為當地農民打造的一個“致富園”。通過租賃讓農民的土地集中,在集中地上建好現代農業的一系列基礎設施和設備,然後以獎代補,鼓勵農民反租園區地,同時,無償對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和營銷服務。

    “利益給群眾,風險政府擔。”安縣縣委書記、縣長趙迎春説,“這樣做,目的是儘快引導受災百姓走産業發展之路,儘快恢復‘元氣’,這種模式,正在全面推廣,我們一定要讓全縣40萬農民都受益。”

    環繞青城山的10萬畝現代農業聚集區,為都江堰的農民提供了馳騁才智的遼闊疆場。“來這裡工作,我才知道原來地還可以這樣種。”海雲村村民王桂芝説,園區徹底顛覆了她對農業的認識。“我每天早上來上班,進溫室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傳感器。”

    這個影響12個鄉鎮19萬農村人口的現代農業集聚區,是上海援建的一個項目。數百個難忘的日日夜夜,田野裏灑下了援建人員和當地幹部辛勤的汗水。他們邊開發,邊培訓,邊普及技術,舉辦4期培訓班,培訓農民1000多人次。實現規模化、機械化、自動化的園區不僅打破了川西平原傳統單家獨院的農業經營方式,而且讓老百姓“當年開建,當年受益”,目前園區每畝地的産值最高可達數十萬元。

    産業發展,最大的受益者是百姓。

    10月18日,理縣綠色産業集中區建成後的第一個項目——萬噸脫水蔬菜項目正式投産。公司通過訂單形式與菜農建立起聯絡,每年可為蔬菜種植戶增收上萬元,還可提供400多個就業崗位。

    綿竹市山區和沿山區把發展核桃作為實現農民增收、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四川農大、四川省林科院的專家深入田間幫農戶進行核桃的換優改良。“今年我們將在漢旺、九龍、金花3個鎮(鄉)發展3000畝核桃種植,為農民建‘綠色銀行’。”綿竹市林業局局長舒實説。

    松潘沙棘很有名,但它成為農民的“搖錢樹”,也是因為重建。説起這個特色産業,家住松潘縣進安鎮岷山村的鄭全花滿臉喜色。震後,政府引來深加工企業,松潘各級黨委、政府相繼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激發了農牧民種植沙棘的熱情。目前,全縣沙棘種植面積3萬多畝。

    今年上半年,四川災區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921.7元,增長12.5%,産業園區的收入,佔了全省經濟收入的“半壁河山”,産業優化,真正讓老百姓腰包鼓、腰桿硬。

    城鄉差距越來越小,發展步伐又好又快 基礎設施升級為長遠發展插上翅膀

    駛進北川,雙向行駛的6車道柏油路——遼寧大道恰似兩隻張開的手臂,歡迎著八方賓朋。

    北川的路,跟過去不一樣了。路,連著被稱為中國建築史上奇跡的北川新縣城。路,連著特色文化旅遊羌寨——擂鼓鎮貓兒石村“吉娜羌寨”、北川石椅羌寨……路,連著北川人民的新生活。

    四川災區基礎設施項目,既是重建項目,也是發展項目,為災區乃至全省長遠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目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837.3億元,完成高速公路恢復重建1424公里,完成國省幹線和重要經濟幹線災後恢復重建4847.8公里,農村公路災後恢復重建為29028公里。不僅全面恢復了災區道路、打通了“生命線”,而且完善提升了交通網絡、建設了“經濟線”。

    2008年9月12日,都江堰道路改造工程正式動工。困難接踵而至:向峨鄉大量房屋要重建,道路運輸量非常大,與重新改造道路的時間“撞車”。“錯時建設工作法”由此誕生,都江堰市交通局長高成軍説:“道路建設時間從晚上10時到淩晨6時,避開白天農房重建的時間。既解決了民憂,又加快了進度,3個月時間,改建後的蒲張路就順利通車。”

    兩年後,另一組數字擺在我們面前:改擴建道路555.93公里、新建道路747.42公里、都江堰市全市通車總里程達2054.67公里……地震後改擴、新建道路里程相當於地震前歷年建設里程總和。“這份成績還遠遠不夠。”高成軍説,圍繞成都市“打造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示範區”的中心工作目標,都江堰市要一年內完成市域現有道路的上檔升級和站點建設,兩年內完成市域主幹線道路建設工作,三年內完成新的交通運輸架構體系,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對接、和諧相融、全域交通。

    “以前趕場,起早摸黑,還要走幾十里山路,要不然就趕不上車。現在進個城,出門就是公交線,抬腳就是公交站。班車隨時到,有座有空調。”江油市敬元鄉潮陽村黨支部書記楊成財感慨。震後,江油已建成1002.6公里通村公路,全市470余個行政村實現了公路全覆蓋。

    四川災區的18個重災縣,普遍以國道、省道、高速公路為“大動脈”,形成抗災能力強、應急交通網絡完善、綜合服務水平高的市縣域路網體系。對各區域各景點和永久性安置點與公共服務體系、運輸體系實行串珠連接,加速推進城區樞紐站、鄉鎮村客運站建設,全面推行農村客運公交化,努力實現“鎮鎮通公交”、“村村通公交”,最終實現鐵路、班線客運、公交、出租汽車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對接。

    新興的公路網,打破行政界限,延伸了沿江、沿快速通道的産業鏈、服務鏈。成都、德陽、綿陽、廣元等地,發展呈現同城化趨勢,市縣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

    震中汶川映秀,城區主幹道已經修建為平整的柏油馬路或圖案別致的碎石路。依山、沿河修建的居民安置點、中心衛生院、綜合市場、商業步行街、羌族碉樓等設施,被新建的道路、橋梁連為一個整體。

    “新漢旺將是山美水美的人間天堂,會是生態旅遊的勝地。”綿竹市漢旺鎮黨委書記張揚武説,在地震之前很少有人知道漢旺這個地方,江蘇無錫援建後讓這座普通小鎮成為川西的交通要道。起于漢旺鎮的德阿公路一直延伸到九寨溝、阿壩等地,逐漸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將為漢旺帶來新的生機。

    四通八達的公路,縮短的是城市與鄉村間的差距,帶出的是又好又快發展的勃勃生機。

    10月18日,西南最大的果蔬産品電子交易市場——北川維斯特商品交易所正式交易。北川以及四川農民可以足不出戶上網賣蔬菜及其他農産品。當日,首批北川當地板栗、核桃、木耳和花椒4種特色農産品網上交易成功。

    互聯網進村入戶,在災區農村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汶川的蘋果、漢源的花椒、青川的核桃、北川的蕨菜,災區的許多土特産,還沒有下樹、上架,收購商和價格就已經確定好了……

    有路就有綠色,有路就有産業,有路就有新的希望。

    災區的路,是長足發展的翅膀,災區的路,承載著明天的希望。(記者 劉裕國)

 
 
 相關鏈結
· 重建任務基本完成--四川災區重建兩週年成果綜述
· 玉樹地震四川災區重建規劃公佈 力爭2年完成重建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