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12月26日電(記者 陳靜 何柳)12月15日對400萬名在深圳打工的外省人來説是個特別的日子。根據香港深圳兩個城市簽訂的合作協議,符合條件的申請人15日起可直接在深圳辦理赴香港個人遊簽注,大大節省了先前返回原居住地申請的時間和精力。
地理上毗鄰的兩個城市邁向交流“零距離”,這是深港之間譜出的發展新篇,更是粵港合作更密切的又一佐證。
回首這即將過去的一年,走過30多年風雨歷程的粵港合作在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可謂跨出歷史性步伐。
關鍵詞:“框架協議”
今年4月7日,粵港在北京簽訂《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為雙方的更緊密合作構建了重要平臺,為粵港合作揭開新的一頁。
2009年初,《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的出臺,粵港合作就此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一年多的討論商榷,《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問世,它將“規劃綱要”的宏觀政策細化為具體措施,為粵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規劃藍圖和實施路徑。
“框架協議”內容豐富,涵蓋了兩地經濟、社會、民生等9大領域,在世界級新經濟區域、金融合作區域、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等,更在金融、醫療、教育培訓、交通、口岸通關、環保、科技創新和專項規劃等8個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曾蔭權評價説,“規劃綱要”和《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為香港開闢了參與祖國發展的大門,而“框架協議”則是開啟這些發展門戶的鑰匙。
關鍵詞:“補充協議七”
就在“框架協議”簽訂後不久,粵港合作再次傳來好消息。5月27日,“安排”補充協議七在港簽署,為粵港合作提供了更多元的空間和更多先行先試的契機。
2003年,CEPA簽訂後,兩地每年均簽署補充協議,進一步擴大合作空間。2008至今,CEPA簽署3次補充協議,增加了總共超過40項在廣東省“先行先試”的開放措施。隨著一項項措施的展開,粵港合作的重要性及先導性得到確認。
根據新的補充協議,內地14個服務領域的市場準入條件將對香港進一步放寬,包括建築、醫療、技術檢驗分析與貨物檢驗、專業設計等,使得CEPA涵蓋的服務貿易開放領域由42個增至44個。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作為眾多受益港商的代表深有體會地説,這些措施對進一步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加快粵港經貿融合,具有促進作用,不僅為香港業界開拓廣東省服務業市場提供廣闊商機,也讓廣東省可通過香港優質的專業服務和國際視野,推動産業升級轉型。
關鍵詞:前海發展
粵港合作今年另外一個重點是前海發展。
國務院在今年8月26日做出批復,原則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提出利用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優勢,以及前海的地緣與交通便利,在前海引進香港現代服務業經驗,通過逐步把前海建設成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在全面推進香港與內地服務業合作中發揮先導作用。
本月20日,特區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出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説明會時表示,前海作為深港合作發展現代服務業的一個重要載體,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
唐英年説,天時,是因為中央已經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要作戰略性調整,包括加快發展服務業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走在最前線的深圳,在國家新的發展需要下,肩負著發揮示範作用的重要使命。同時,香港經濟要持續健康發展,服務業也需要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腹地。
地利,是因為深港地緣相連,前海更是位處香港和深圳兩個機場之間的黃金地帶。
人和,是因為深港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兩個城市之間的全方位合作,社會和市民對於深化兩地合作,創造雙贏局面有一致的看法、高度的共識。
唐英年説,前海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概念提出以來,深港兩地的工商服務業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認為現代服務業是繼製造業之後,兩地再度攜手、再創輝煌的另一個平臺和突破口。
粵港憑藉地緣靠近,優勢互補,成就了過去豐碩的合作成果;未來,兩地之間將更好地實現經濟融合,並攜手應對各種挑戰,為國家下一個30年的改革開放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