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格桑花一樣生生不息——玉樹災區藏族群眾的冬日生活
新華社西寧12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吳光于、呂雪莉、駱曉飛)隨著近日寒潮席捲中國大部分地區,三江源頭的玉樹迎來“4·14”地震後的第一個寒冬。走在玉樹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隨時收穫著一個信息——走出災難陰影的玉樹人,像生長在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樣,樂觀頑強,生生不息。
笑容
記者近日重返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災區採訪時了解到,示範村禪古、甘達及安衝、仲達、巴塘等鄉鎮的大約500戶農牧民已經喜遷新居。冬日的甘達村氣溫很低,但村民們個個臉上挂著燦爛的笑容。在他們的身後,一座座具有藏式風格的新房錯落有致地依山而建,寬敞的水泥路延伸到村民家門口,路兩旁是太陽能路燈……一個“新甘達”展現在世人眼前。
在村民巴桑扎西家,暖和的屋裏擺著嶄新的藏式傢具,桌子上放著麻花、水果、飲料等;爐子上的大鍋裏煮著羊肉,老遠就能聞到肉香;廚房裏整齊地碼著政府發放給他家的米、面、油等。
“感謝黨、感謝政府,給我們蓋了這麼好的房子,還給我們發了錢、米、面,我們特別開心。”村民瓊才仁笑得合不攏嘴。
在扎西北片區,居民尕卓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光取暖補助一人一天5塊錢,我們家4口人,一天有20塊錢,一袋牛糞八九塊錢,一天兩袋牛糞足夠了。”他抬頭望著帳篷外的陽光説,“太陽出來就開始暖和了,不用點火取暖,早晚生火,完全夠用了。”
西杭片區管委會群眾生活組組長才仁尼瑪説起片區的基本情況,如數家珍。西杭片區共有2544戶8079人,糧食發放是每人1桶清油、10斤青稞、36斤麵粉、46斤大米;資金髮放是每人每天10元生活補助、5元取暖補助,還有生活用具、火爐購置款300元等,都已經一一發放到位了。
記者了解到,受自然條件嚴酷、建材匱乏、施工期短等諸多因素制約,今年雖然大部分住房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有的已經具備了基本入住條件,但由於水、電等配套設施還不完善,大部分群眾還不能入住新居。玉樹各級黨委政府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未雨綢繆,從9月份開始就籌集資金,組織過冬棉帳篷及其他各類物資,讓受災群眾住有所居,溫暖過冬。
謝意
11月23日在鏗鏘有力的音樂聲中,300多名玉樹仲達鄉尕拉村的村民跳起歡快的“依舞”,為中國鐵建的援建人員獻上潔白哈達,慶祝中國鐵建援建的新居落成。
60歲的白瑪拉珍坐在新居的藏床上轉動著經筒。她面前的茶几上擺滿了水果和飲料,鍋裏就要煮好的肉腸散發出誘人的濃香。 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下拉秀鄉,牧民白瑪達傑和妻子扎西永吉每天都要到工地待上一會。今年10月,中國鐵建援建的1000套農牧民住房工程在這裡開工。
“看到房子一天天蓋起來,我們心裏非常高興。”白瑪現在的家在距工地不遠的山坡上,“這些房子用混凝土做地基,蓋好了肯定會比我們以前的房子好得多!”
在下拉秀,由於道路崎嶇,交通及材料運輸極其困難,施工隊伍的生活用品只能從結古鎮購買。沒有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工人們不得不鑿取河冰。工人們白天冒著寒風和強烈的紫外線作業,夜晚則要伴隨零下十七八攝氏度的低溫入睡。
當記者在工地上見到工人劉旭時,這個四川小夥已經被高原的陽光曬得滿臉脫皮,皮膚黝黑,長滿凍瘡的手上沒有一根指頭的指甲完整,深深裂開的口子裏全是泥土。“吃點苦不算什麼,我們早點蓋完房子,老百姓就能早點住進來。”他説罷,又把手套一戴,拿起鐵鍬忙碌起來。
援建隊伍的吃苦耐勞精神深深地感動了當地群眾。11月5日,70歲的高強村村委會主任拉周用藏文寫了一封感謝信送到中鐵二局指揮部。信中寫道:“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幫助下,我們玉樹縣下拉秀鄉高強村四社由中鐵二局修建的農牧民安置房屋質量很好……我們十分滿意。我代表村民感謝大家!”
青海省副省長、玉樹地震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指揮長馬順清介紹,截至11月底,農牧民住房已經開工建設11655戶,佔三年重建計劃的69.7%;城鎮居民住房開工建設13667戶,佔三年任務的72%。此外,9509戶城鄉居民住房維修加固已經完成,50座寺院的僧舍和公建設施也已開工建設。
在靜靜的下拉秀,隆曲河蜿蜒而過,晶瑩的河水已經結冰。白瑪達傑和劉旭肩並肩走在一起,他説,晚上要請這位漢族小夥去家裏喝酒。他們慢慢地走在夕陽下,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
憧憬
站在玉樹州結古鎮西南邊的加吉娘山山腰往下眺望,寬闊的扎西科賽馬場密密麻麻地擠滿了藍色的救災帳篷。“4·14”地震後,這裡曾是玉樹最大的受災群眾安置點。
走進賽扎西科西杭管委會集中安置點尼瑪拉姆的家,一股奶香撲鼻而來。爐子上的磚茶剛剛燒開,孩子們正用茶水和著酥油攪拌著糌粑。“除奶奶在地震中去世了,全家9口人都平安。現在的帳篷雖然比不得過去西杭路的房子,但大家都很知足。”尼瑪拉姆説。
在這個由兩頂24平方米的棉帳篷組成的家裏,尼瑪拉姆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她最小的兒子正在藏床上酣睡。“既然要在帳篷裏住3年,就要有個家的樣子。”她一邊擦拭著櫥櫃上的銅壺一邊説。
入冬以來,她家每人分別領到了2000元補貼、一袋15公斤麵粉,還有過冬的衣服。她17歲的大兒子文江説,過去家裏收入主要靠父親跑運輸和全家人夏天挖蟲草,“房子沒了,但這些事還可以繼續做”。
比起愛笑的尼瑪拉姆,住在當代路的江永卓瑪顯得有些惆悵——地震後,她13歲的小兒子才仁求文與玉樹州民族中學的同學一起被轉移到四川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學就讀。因為牽掛孩子,她常常夜不成寐。於是,幾位成年的子女合計著把母親江永卓瑪帶到拉薩散心。
江永卓瑪的二兒子伊松告訴記者,帶母親去拉薩的事已經説了好幾年,因為忙一直沒能成行。地震讓全家人更加珍惜生命、心疼母親,所以今年一定要完成這個心願。
42歲的扎西大同村村民尕卓家今年夏天挖蟲草賣了1萬多元錢。因為有文化,他還給村委會幫忙,承擔了寫材料、統計等工作。“我們都身強力壯,重建家園還要靠自己。”他説,“希望以後自己能多學些技能參與重建。”
20歲的卓瑪則籌劃著當導遊,準備“帶前來旅遊的人們看看我們的新玉樹”;而在隆寶鎮的重建工地上,邊幹邊學的村民施工隊則合計著來年開春拉起隊伍單幹,增加大夥的收入……
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生活在繼續,故事也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