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心與心的溝通最珍貴—新華社記者的兩岸年度記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3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新華社記者

    北京“台灣街”一群“小臺商”踏出追逐好日子的奮鬥足跡,台南田間地頭留下大陸農業高官“下鄉”的身影,上海世博會上充盈著的兩岸青年城市夢想又在台北花博會上延續,蘇花公路大救援彰顯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同胞親情……

    見證2010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再回首時,新華社記者記憶中更多的是這些大時代的小剪影,“重建”自己親歷的場景,我們心中依然感動,並以最大的敬意,將這些普通人的姓名鐫刻在兩岸年度記憶之中。

    因為,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

    小臺商的北京大夢想

    提到“臺商”,人們大多會想到那些在大陸投資設廠、做大買賣的“郭臺銘們”。實際上,隨著大陸鼓勵臺商個體戶政策的出臺,越來越多的“草根臺商”來到大陸,在這裡以一份小營生來追逐自己的大夢想。在今年5月北京新開張的“台灣街”上,我就結識了這樣一群“小臺商”。

    台灣街是北京市政府規劃建設的一條集台灣名品店、台灣美食夜市、台灣歷史展館等於一體的文化商業街。為了突出“百姓樂園”的特色,整條街上只有小鋪,經營者多是來自寶島的小攤販,其中很多人甚至是頭一次走出家門來到大陸。

    “小臺商”們不僅帶來了祖傳的手藝、寶島的“古早味”,也帶來台灣基層民眾的“草根精神”。

    在夜市上經營擔仔面的台南老伯陳國財告訴我,來他攤位消費的食客平均每人的花銷為十幾元錢,而他每天的流水必須超過500元才不會虧本。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和5個家人需要每天早晨5點多起床進貨,一直忙活到將近午夜才收攤。我問陳國財會不會感到太辛苦,他很淡然地説,他父親70多年前就開始在台南廟口擺攤賣面,家裏老老少少一直就是這樣幹下來的,然後便津津樂道于有多少北京人愛上了獨具特色的“這一口兒”。

    小臺商也有大夢想。一位專營高山茶的臺商告訴我,他特別希望2011年快一點到來,因為新年伊始大陸會對台灣全面實施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收穫計劃,台灣商品會更有競爭力。“到時候,會有更多的台灣風味特産走進大陸千家萬戶,我會再多開幾個店舖。”

    樸素的願望、辛勤的付出、“愛拼才會贏”,這是普通台灣民眾的心靈力量。夢在此,樂在此,這些“新北京人”的到來,為這座古老城市注入了新鮮血液。(港臺部記者劉暢)

    大陸高官的低姿態

    5月22日的台南縣北寮村,陽光熱辣,暑氣逼人。一輛中巴車從滾燙的機耕路上顛簸駛過,停在一個綠意盎然的果園前。車上的人魚貫而下,深一腳淺一腳地踏進果園,領頭的是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

    5月19日至24日,危朝安以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名譽會長身份赴臺交流。我作為隨行採訪記者,輾轉南投、高雄、台南等地,見證了這次頗具特色的“下鄉”。

    台灣南部農民講義氣、重感情,危朝安一路和他們拉家常、話農事,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挽著褲腳,從地裏趕來的一位農民緊緊地握住了危朝安的手説:“謝謝大陸多次救急,買了我的水果”。高雄縣美濃鎮,機器轟鳴的米廠裏瀰漫著稻穀脫殼的香氣,危朝安邊抓起幾粒稻米放進嘴裏,邊和農民交流種稻心得;面對水果商曾永長“幫忙在大陸推銷台灣木瓜”的懇切邀請,危朝安在果園裏鄭重承諾:“只要是台灣品質好的水果,我一定給你代言。”……

    今年春天以來,大陸訪台“高官大團”行腳紛紛南移。在3到6月赴臺駐點的90天裏,我先後採訪報道了上海、湖北、福建、貴州、青海、山東、四川等多個省市和商務、農業等部門負責人的赴臺交流活動。他們走進南部、走進鄉村、走進基層,親切、謙和、低調,讓台灣民眾“點滴在心頭”。(駐臺記者李寒芳)

    城市,讓兩岸生活更美好

    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高一學生廖羿雯告訴我,在上海世博園中看到台灣館中摩肩接踵的人群時,感覺驕傲極了。廖羿雯是前來赴上海市市長韓正“世博之約”的數千名台灣年輕人之一。幾個月前,韓正在台灣參觀這所學校時向學生們發出了邀約。

    世博會期間,韓正如約來到台灣學生中間,與他們共話未來城市夢想。台北市市長郝龍斌也在端午節走進世博,力邀大陸年輕人在世博之後赴台北參觀花博會。他説:“蘭花和玉蘭,一個是台北,一個是上海,名字如此相近,好比‘兄弟花’。”

    世博會期間,超過70萬人次的參觀者駐足台灣館,台灣館成為上海世博會不折不扣的明星場館。

    在台北花博會,飽含江南水鄉柔情的“海韻園”和寫盡歷史斑斕的古老城墻,成為最耀眼的大陸元素,在花博中分外引人注目。

    盛會輪番登場的背後,是兩岸城市攜手發展的兄弟情義。世博會上的台北案例館展示的“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案例,已成為大陸很多城市借鑒的樣板。上海與台北還在今年簽署四項合作備忘錄,涉及文化、旅遊、環保以及科技等現代城市最為關切的發展主題。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上海世博會的主題。世博與花博的故事不會結束,兩岸城市交流也將更多、更廣開展,給兩岸老百姓帶來更美的環境、更好的生活。(上海分社記者許曉青)

    無情風雨有情人

    位於台灣島東海岸的蘇花公路,被譽為“台灣最美的公路”。10月21日,颱風“鲇魚”帶來的疾風驟雨造成的土石塌方,瞬間將天堂變為地獄,滿目瘡痍的蘇花公路載滿了悲涼。400多名遊客受困,其中有260多人是大陸游客。

    我和當時同在台灣駐點的同事們迅速趕赴現場。43小時的全面營救之後,大部分遊客脫險,但仍有20名大陸同胞下落不明。為了尋找失聯同胞,臺方迅速組織海陸空立體大搜救。

    救援!救援!不拋棄,不放棄!在70度斜坡之下、在茫茫太平洋上、在斷崖深谷邊,消防人員、海上艦艇、直升機頻頻出動。109公里處、112.8公里處、114.5公里處、116公里處,這些冰冷的數字見證著每一次揮汗如雨的搜救,寸寸尋找,寸寸牽心。

    在114.5公里處,70歲的蘇澳鎮老人黃連來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泥濘的路面上,他開著挖掘機一鏟鏟地清理著崩塌的土石。已經連續作業40多個小時的他,頭上臉上濺滿泥巴,眼裏佈滿血絲,嘴裏嚼著檳榔提神。主動請求參加救援的黃連來告訴我:“開‘怪手’30多年了,經驗多,能多挖一點是一點。在家裏看新聞更揪心啊!”

    10月25日晚間,心力交瘁的失聯遊客家屬抵臺。他們悲慟萬分,難以自已。但在參與搜救的台灣消防隊員周佑慶受傷入院後,家屬們自發前往探望、寫信慰問、踴躍捐款。周佑慶哽咽著説:“我們投入搜救工作是將心比心,只希望盡一切力量,讓救援能再快一些。”

    全力搜救最終沒有挽回20名失聯同胞的生命,但“將心比心”的情與行卻再度寫下一段兩岸同胞骨肉親情的佳話。

    有一種來往叫互助,有一種力量叫團結,有一種情感叫不離不棄。雖然我的駐點採訪任務在年終結束了,但採訪蘇花大搜救帶來的感動,依然在我心間,歷久彌新。

 
 
 相關鏈結
· 首批7家台灣律師事務所在福州、廈門設立代表機構
· 青島台灣空中直航兩年運送旅客達16.22萬人次
· 陳雲林參觀台北花博會
· 兩會領導人第六次會談在台北舉行
· 陳雲林率海協會協商代表團20日11時抵達桃園機場
· 臺辦主任王毅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三個關鍵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