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塞上農耕的新畫卷--寧夏現代農業大放異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1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 杜曉明 姜雪城 黃會清)黃河兩岸穩糧擴經,提質增效,果蔬棚捲起千堆雪;大漠戈壁趨利避害,量水而種,砂石縫長出硒砂瓜;六盤山麓順應天時,壓夏增秋,小土豆變成“金豆豆”……傳統落後曾是外界對寧夏農業的突出印象,而今,一股現代農業開發熱潮涌動塞上,衝擊傳統理念,變革陳舊模式,描繪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現代農耕新畫卷。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這個回族自治區的糧食生産連續7年獲得豐收,年人均糧食佔有量居全國第4位;特色優勢産業的規模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産值已佔農業總産值的82%;農民收入增幅連續6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名列西北五省區首位。

    變“口糧農業”為優勢農業

    “寧夏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難點在農業和農村,重點也在農業和農村。必須立足特色和優勢資源,加快轉變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談及“三農”問題,寧夏的黨政領導這樣反復強調。

    寧夏有什麼特色和優勢?為什麼長期“守著寶貝受窮”?

    沿用傳統眼光,寧夏的劣勢突出:偏居大西北,不沿邊,不靠海,國土面積只有6.64萬平方公里,而且山多川少,荒漠戈壁遍佈,氣候十年九旱。

    如果發散思維,寧夏的優勢不少:地域雖小,但地理形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居全國第4位,境內的宜農荒地逾千萬畝,還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特別是枸杞等區域特色農産品,自古蜚聲海內外。

    “現代農業首先是創新農業!”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説:“一定要打破傳統思維定式,通過耕作模式、生産方式以及技術、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把寧夏農業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

    過去寧夏的農區一直按山川分類,生産也普遍以種糧為主。新時期自治區重構農業版圖,確立了北部引黃灌區、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三大區域類型,並提出灌區主攻高端農業,乾旱帶建設避災農業,山區培育生態農業。創新理念,科學佈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一下子打破了固守多年的“口糧農業”桎梏,使得當地的農業優勢資源、區域特色産品被不斷發現或喚醒,進而帶來了一場發展轉型的革命。

    固原市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種植土豆。近些年,幹部群眾壓夏增秋,主動調整,土豆從農民的房前屋後闊步走進田野,年種植栽培面積穩定在了200萬畝以上。去年全市140萬農民人均靠土豆增收480元,小土豆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産業。

    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把劣勢變成優勢。隨著壓砂保墑抗旱技術落地生根,極度乾旱的中衛市環香山地區百萬餘畝荒漠變瓜田,一項極具特色的硒砂瓜産業應運而生。這種從石縫中長出的西瓜皮脆、瓤沙、含糖量高,同時吸收了砂石裏的微量元素硒,在市場上很搶手。去年中衛硒砂瓜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27萬多瓜農人均增收3866元。

    一切從實際出發,寧夏的農業終於開啟了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陽光出口,枸杞、奶業、土豆、淡水漁業、清真牛羊肉、優質稻麥等傳統特色優勢産業不斷壯大,硒砂瓜、設施果蔬等新型特色優勢産業快速崛起。據統計,2010年寧夏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凈增626.6元,達到4674.9元,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來自特色優勢産業。

    變小商品生産為基地規模化生産

    盤點“十一五”期間寧夏重新遴選圈定的13項農業特色優勢産業,特色獨具,優勢明顯,但絕大多數生産規模過小、商品數量不足。自治區下定決心: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首先要做大生産基地!

    然而,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寧夏年日照時數逾3000小時,設施農業生産條件優越。2007年,自治區做出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用五年左右時間,建設百萬畝設施農業。

    “建設百萬畝,是不是太多了?”當時,人們議論紛紛。而自治區主席王正偉的一番話入木三分:“寧夏625萬人口,如果只盯著自家飯碗發展生産,百萬畝肯定多了;而要賣全國、賣世界,生産量再多還是不夠。”

    這一決策很快“開花結果”。去年底,寧夏的設施農業建設總面積突破百萬畝。經測算,各類設施農業的畝均産值達萬元以上,土地收益是傳統大田生産模式下的十多倍乃至幾十倍。引黃灌區的永寧縣水肥土沃,設施園藝迅速興起,畝均純利潤4萬元左右;六盤山下的隆德縣氣候冷涼,設施花卉方興未艾,畝均凈收益7萬多元。

    在推進生産基地的建設中,多與少的爭論,幾乎伴隨著寧夏的每一項特色優勢産業。各級幹部坦言,“農産品多了”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在一些農業特色優勢産業培育發展的初期,也的確出現過階段性賣難的現象。

    西吉縣葫蘆河流域海拔高,氣候溫涼,出産的西芹品質優良。2004年,富農心切的政府部門在吉強鎮硬性推廣了1100畝,誰料到了收穫季節,每公斤西芹的售價只有幾分錢。種植戶怨憤難忍,將滯銷的西芹倒進了縣政府大院。最後,縣裏只好動員全縣幹部職工購買“愛農菜”為民解難。

    “倒菜風波”教訓了幹部,也“叫醒”了農民。當年秋,吉強鎮組織成立了蔬菜産銷協會,每年派專人走南闖北,蒐集産銷信息,尋找出路,逐步將一家一戶的小生産融入了全國大市場。西吉縣委書記周金柱興奮地説:“去年,葫蘆河流域的西芹種植面積達2.6萬畝,客商拿著訂金上門求貨,産品暢銷國內西安、上海等18個大中城市,畝均收益達9000多元。預計今年西芹種植面積將超過5萬畝。”

    “只有找不到的市場,沒有賣不出去的農産品!”寧夏農牧廳廳長趙永彪説,在産業發展的起步階段,受傳統思想觀念的牽絆,有的地方忽視了産前、産後環節,“下指標生産,提籃子叫賣”,賣難現象時有發生。最近幾年,市場開拓與基地建設同步,培植骨幹流通企業、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經紀人,連辦五屆特色農業洽談會,廣邀客商前來對接訂貨,貨暢其流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魚遊青藏高原、菜走俄羅斯、土豆飛阿聯酋……如今,每年寧夏的農産品70%左右都銷往全國各地乃至國際市場。市場活了,生産量成倍擴張。據統計,2010年,寧夏的蔬菜總産量達到600萬噸、肉類總産量達37萬噸、牛奶産量達122萬噸,人均佔有量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水産品總産量突破12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西部魚塘”。

    變“賣産品”為“賣品牌”

    立足全國看寧夏,寧夏人也很清醒:寧夏地狹人少,特色優勢産業的規模做得再大,絕對數量還是相當有限,在市場競爭中仍然處於劣勢。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于革勝一語中的:“引進優良品種,運用先進技術,提升生産水平、提高産品檔次,走精品農業之路,變‘賣産品’為‘賣品牌’,最大限度地激活資源的價值和潛力。”

    寧夏枸杞享譽全國,曾經作為貢品進獻封建宮廷,也是唯一被載進新中國藥典的枸杞品種。上世紀90年代,枸杞需求日益增長,各地枸杞競相逐利打“寧夏牌”,以假亂真、以次充好,致使正宗寧夏枸杞的産銷量逐年萎縮,很快由全國第一變成了“鼠小弟”,佔據的全國市場份額減少至不足20%,一蹶不振。

    痛定思痛,2003年,寧夏全力發起一場枸杞品牌保衛戰。8年彈指一揮間,現寧夏枸杞的栽培面積增至70萬畝,年乾果産量約佔全國60%;涌現出“寧夏紅”等大批知名品牌,深加工産品達10大類50多種;枸杞産品行銷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産值20多億元,“紅寶”美譽實至名歸。

    “對寧夏這樣的西北落後小省區而言,實施品牌戰略是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必然選擇。”自治區副主席郝林海説,“我們要緊緊扭住品牌這個‘牛鼻子’,強化科技支撐,嚴格質量控制,打響清真、有機和綠色品牌,儘快促使農業提質增效。”

    正是循著這樣的目標,寧夏每年籌資數億元,從技術、裝備和人才等方面傾力支持,品牌戰略跨越式推進。目前,全區已擁有涉農中國馳名商標7件、農産品地理標誌43個,並有4個農産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産品;與此同時,全區80%以上的農産品獲得了無公害産地認證,無公害農産品達到1289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198萬畝,有210個農産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10個獲得有機食品認證,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躍居全國前列。

    品牌就是效益。鹽池灘羊肉質細嫩不膻且味道鮮美,8年前天然放牧,有品名無品牌,年飼養量僅90萬隻,精羊肉每公斤售價10多元;8年後舍飼圈養,貼“中國馳名”産地證明商標,年飼養量達180多萬隻,羊肉價一路飆升至每公斤38元。

    同樣是種稻穀,去年寧夏塞外香麵粉有限公司建設了3萬畝有機稻生産基地,秋後,每公斤有機稻穀的收購價達到6元,比普通稻穀高出一倍,農民種一畝有機稻的産值達2400元。而公司生産的有機大米更是身價不菲,每公斤最高賣到200元,是普通大米的30多倍。

    政府強力引導 “有形”促“無形”

    特色優勢産業良性發展,現代農業體系基本形成,而今,寧夏的農業生産已經整體從“高産不高效”的瓶頸中突圍,發展水平在全國後來居上,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地幹部群眾普遍認為,政府“有形的手”推動市場“無形的手”是最關鍵的動因。

    從2003年起,寧夏每年組織一次縣域經濟觀摩交流會,其中農業産業發展是內容之一。由自治區黨政一把手帶隊,率領相關廳局負責人及所有縣(市、區)的書記和縣長,全區22個縣(市、區)挨個過。每到一地,只看新變化,不問老典型。同時鼓勵幹部、企業、農民到農業發達省區走一走,看一看,學一學,解放思想、轉換腦筋。

    學習中看到了差距,對比中感到了壓力。

    “從自治區到市縣再到鄉村,幹部的壓力都很大。”寧夏農牧廳副廳長張柱感慨,“政府最重要的職能是促進發展,幹部最重要的政績是服務群眾。儘管謀事的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大家都在以只爭朝夕的勁頭為群眾做事。”

    發展思路明確之後,幹部是決定因素。按照自治區“一個産業一個規劃、一套扶持政策、一支研發隊伍、一個龍頭企業、一個物流體系”的發展要求,寧夏的財政、農牧、科技、商務、扶貧和供銷等廳局及部門迅速行動起來,整合涉農項目資金,以獎代補,産加銷環節同扶,竭力為産業發展增添動力。各市縣尤其不敢懈怠,依託各自資源,強力推進産業集聚,不斷提升專業化、組織化、標準化生産程度,産業開發日新月異。

    3年前,當寧夏在南部山區啟動設施農業發展計劃時,為了説服廣大農民參與,各級政府每棟給予1000元至3000元補貼,縣鄉幹部投工出力,下地為他們搭棚、植苗。而今,越來越多的農民主動投身設施農業,過去溜墻根曬太陽的冬閒也變成了冬忙。

    來到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甘溝村設施農業示範點,一片如雪的日光溫室映入記者眼簾,室內勞作的農民笑容燦爛。農民李沛説:“幹部逼著俺們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路子!一棟日光溫室的種菜收益,相當於種幾十畝水澆地小麥。”2010年,他家經營溫室蔬菜的收入達到4萬元。

    如蠶破繭,如蛹化蝶。寧夏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的轉變,正是在像這樣的新舊觀念的碰撞更迭中不斷向前,既帶來了振奮人心的巨大變化,又積聚了未來發展的無限動力。

    內聯外引,高強度扶持,超常規培育,寧夏的農村專業合作社達到1800家,全區60%農民在專業合作社旗下從事著有組織、有標準、有規模的現代農業生産;規模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為430家,其中,銷售收入過5億元的7家、過10億元的3家,全區主要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2%以上。

    打破行業、地域,重構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寧夏圍繞13項特色優勢産業,成立了30個專家服務團,150名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的專家創建示範園,幹給農民看;在遍佈山川的120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中,600多名基層農技人員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全方位、多層次培訓新型農民,每年培訓農民3萬多人次。一大批先進技術和成果快速推廣運用,全區農業科技貢獻率比“十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

    引導扶持的力度,決定發展的速度。

    早在1986年,涇源縣就被確定為全國肉牛基地縣,但直到2003年,全縣養牛數量總共才發展到3萬餘頭,當年農民人均養牛收入僅73元,支柱産業寫在紙上。最近3年,從購買基礎母牛到修蓋牛棚、種植牧草、建設氨化池,環環都有補貼;從品種改良到配料喂養、衛生防疫、出欄銷售,村村有人服務。2010年,這個縣的肉牛飼養量增至16.5萬頭,全縣人均一頭多,農民人均養牛收入超過700元。

 
 
 相關鏈結
· 農業部:“十一五”期間農業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 我國現代農業將重點建設糧食主産區等六大區域
· 朱保成在海南調研指出:打造熱帶現代農業基地
· 創意農業成為海南省現代農業發展“助推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