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人均生産總值接近7000美元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16日電(記者湯計、賈立君)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在16日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説,目前,內蒙古全區人均生産總值已接近7000美元,位居全國前列。
巴特爾説,“十一五”時期,內蒙古自治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機遇,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開創了自治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全區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預計全區生産總值從2005年的390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20億元,年均增長17.6%,超過“十一五”規劃目標4.6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由全國後列進入中列。目前,全區人均生産總值接近7000美元,位居全國前列。地方財政總收入由478.7億元增加到1738.1億元,年均增長29.4%。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完成近3萬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3倍。
巴特爾説,“十一五”時期是內蒙古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社會建設成就最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自治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步伐,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他説,自治區“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主要發展目標是,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
內蒙古城鎮化率已達55%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16日電(記者湯計、賈立君)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在此間召開的自治區第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宣佈,擁有全國第一大牧場、豐富森林資源的內蒙古自治區,近年來穩步推進新農村與新牧區建設,全區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累計新增城鎮人口211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161平方公里。
巴特爾説,內蒙古的經濟結構調整已總體上完成了由農牧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的歷史性轉變。“十一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經受住了一系列嚴峻考驗,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自治區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著力點,迅速扭轉了經濟曾經下滑的局面。規模以上工業年平均增長25.4%,工業佔經濟總量的比重由37.8%提高到48.6%,實現利潤由226億元增加到1200億元,成為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主導力量。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全區具備了年産400億斤糧食、230萬噸肉類、900萬噸牛奶、10萬噸絨毛的生産能力,牛奶、羊肉、羊絨産量穩居全國首位。
巴特爾説,工農牧業的現代化,積極推進了城鎮建設。自治區通過加快人口佈局調整和城市擴容改造,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2010年,全區城鎮化率達到55%,比2005年提高7.8個百分點。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將繼續加快推進城鎮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堅持走多極發展、多中心帶動的城鎮化路子。在保證全區總人口控制在2520萬人以內的基礎上,力爭使城鎮化率達到60%,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平均每年超過2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