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月17日電(記者 馬俊、于瑤)在銀川市最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小區——五里湖畔的家中,40歲的殘疾人王瑞艷滿心歡喜地打理著家務。雖然她分到的廉租房只有48平方米,但是房子設計科學,也裝修好了,一家三口住在裏面很舒適。“以前我們租的是城中村的小平房,一個月要200元,冬天冷得像寒窯。現在,這套房子我們只需要交30元租金,冬天的暖氣費也全免。住得真是舒坦多了。”王瑞艷説。
到目前為止,寧夏已建設4.8萬套廉租房、6.2萬套經適房、1000多套限價商品房、2400多套公共租賃房,4.7萬戶像王瑞艷這樣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得到了保障。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劉德軍説,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作為改善民生、調整結構、穩定房價的重要舉措,連續3年列入自治區實施10項民生計劃為民辦30件實事之一。2010年,寧夏創新工作機制,率先在全國把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任務提請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承諾,並列入自治區對市縣效能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努力使更多的城市中低收入群眾實現住有所居。
據了解,寧夏保障性住房建設配套資金、建設進度、責任考核機制等方面一直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尤其是在資金籌集、配套建設上獨樹一幟。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住房保障處處長孫文碩説,建設保障性住房最重要的就是籌集資金,構建保障房源穩定增長機制。為此,自治區政府在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仍然按照1:1的比例對廉租房建設資金給予配套,使國家和自治區兩級廉租房建設補助資金每平方米達到1000元,對山區財政困難的8個縣自治區實行完全兜底。另外,各市縣也把廉租住房建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兩年來共籌集配套資金11億多元。
據了解,寧夏在全國第一個以政府規章的形式明確了廉租房配建制度,從2009年6月,寧夏開始在全區強制推行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建設廉租住房制度,規定在新建普通商品房小區中配建不小于總建築面積5%和在經濟適用住宅小區中配建總建築面積不小于10%的廉租房,為實現城市不同收入群體混合居住,建設和諧社區創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
首府銀川市是住房保障的重點區域,也是最先推廣廉租房配建制度的城市。銀川市住房保障局局長張國彥説,住房貴、買不起房、住不上房造成了房改後廣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難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建立相對穩定的機制,促使保障性房源穩定增長才是解決之道。按照目前的配建速度,銀川市到2012年就可以獲得7200套廉租房源。隨著廉租房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銀川市將對19000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施廉租住房保障,其中15000戶進行實物配租保障,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應保盡保。
為了督促各市縣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寧夏由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組成了聯合檢查組,對住房保障工作進行拉網式綜合檢查。劉德軍説,對工作開展不力和存在問題的市縣,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下發《住房保障工作督辦函》加以督促,對個別住房保障項目進展緩慢的市縣,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和主要領導進行約談。通過把保障性住房納入政府考核體系,嚴格控制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
近3年來,寧夏保障性住房的保有量迅速擴大,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根據實際開始降低門檻,把更多住房困難的中等收入家庭納入到住房保障體系中來。目前,廉租房保障對象收入條件已由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40%以下調整為50%以下,經適房保障對象收入條件從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80%以下調整為平均線以下,住房保障面積標準由人均住房13平方米調整為15平方米以下,更多住房困難家庭因此得到了實惠。
目前,寧夏初步構成了以廉租房、經適房、公租房為重點,限價商品房、勞務移民新村和新市民公寓為補充的“3+2”保障性住房供應體系,住房保障工作走上了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