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破繭化蝶"會有時--現代農業改變寧夏農民生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銀川1月17日電(記者杜曉明、黃會清、姜雪城)現代農業正在深刻改變著寧夏農村的生活圖景:吃救濟糧的農民開上了私家小轎車,足不出戶的莊稼漢學會了網上銷售蔬菜,揮動鞭兒走四方的牧人成為舍飼的養殖大戶……

    在惠民政策和政府引導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逐漸摒棄了“等”“要”“靠”和“平均主義”的落後思想,迸發出“想富”“要富”“求富”的激情。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老把式”,在農村産業結構的調整中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角色良性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民告別隨性鬆散的生産生活方式,主動投身各種協會,從事專業化生産。一種“破繭化蝶”的衝力正在寧夏農村大地蓄勢待發!

    打破等靠要思想,迸發“想富、要富、求富”熱情

    寧夏南部山區,十年九旱,土地貧瘠。昔日行走當地農村,農民等靠要思想嚴重,沿襲著千百年來的老傳統,廣種薄收,結構單一,吃糧靠救濟。

    近年間,寧夏做活農業結構調整文章,變傳統的被動抗旱為主動避災,引導農民向土地要效益,創新發展思路,廣辟增收新路,深刻改變了貧困地區農民生活。

    走進中衛市喊叫水鄉,當地農民的生活令人稱奇。這個因乾旱而長年貧困的鄉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村,僅去年一年就有十多戶人家買了小轎車。村裏致富的法寶就是種植硒砂瓜。

    壓砂種地是來自當地民間的一項農業抗旱技術,即在地表鋪墊一層砂石,可有效抑制蒸發、蓄水保墑。從2004年起,中衛市以政府補貼方式推廣這項技術,當地農民四處拓荒壓砂,大片荒漠化土地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瓜田。

    這個地方之所以叫喊叫水,是寧夏乾旱帶最乾旱的地方之一,年均降水量連50毫米都沒有。過去民間説喊叫水鄉的人一生只洗三次澡,一次是出生,一次是結婚,死的時候再洗一次。雖然形容有點誇張,但是那個地方確實缺水。5年前記者去老百姓家裏,可以説一貧如洗。

    中寧縣喊叫水鄉白圈子村年逾古稀的回族老人田自錄説,過去村裏人只知道種糧食,填不飽肚子就等國家救濟。後來政府倡導大家壓硒砂瓜,種一畝地補100多元,經過幾年的發展,終於成為一條致富的好路子。最近三年,他家年種瓜收入4萬多元,不僅徹底告別食難果腹的日子,還買了小轎車。

    中衛硒砂瓜從2004年的10萬畝發展到現在已達到了100萬畝,年創産值數億元人民幣。而且,硒砂瓜還成為2008年奧運會全國唯一西瓜採購基地。

    中衛市市委書記劉雲説,硒砂瓜帶給人們的啟示是,因地制宜、科學發展,就算是荒漠、沙地,也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劣勢為優勢。在寧夏,落實科學發展觀,變劣勢為優勢的文章在農村比比皆是,這極大地改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想富、要富、求富的理念漸入人心。

    在寧夏涇源縣,由於氣候偏涼,過去種的很多莊稼熟不了。群眾靠自家的地吃不飽肚子。而今天,農民在地裏種的主打品種換成了樹苗,一畝地下來,效益好的能達幾萬元,六盤山下的隆德縣,種植中藥材成了農民的致富途徑,而在鹽池縣,過去只在野地裏生長的甘草,成了農民田地裏的新品種。

    “唯糧是種”的農民在想富、要富、求富的增收願望中,正在成為特色産業的踐行者,改寫了寧夏農業的版圖,也改善了農民自己的生活。寧夏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2010年達到4675元,收入水平位居西北第一。

    從“老把式”向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轉變

    在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寧夏西吉縣,如今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中國馬鈴薯之鄉。今年一斤土豆最便宜也賣到2元錢,相當於以前十倍價錢。黃土地裏生長出來的土豆,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40多萬西吉人民從“土豆到金豆嬗變”中看到無限希望。

    令人不解的是,千百年來當地農民都知道種土豆,為何今時不同昔日?

    這裡面有諸多因素,但是追本溯源,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農民從“老把式”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轉變,才能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在貧瘠的黃土地上播撒出綠色的希望。

    在西吉農村踏訪,不懂行的人會疑竇叢生,為什麼有的農民種的土豆只有鵪鶉蛋那麼大,有的農田里長出的馬鈴薯一巴掌握不下?原來,西吉縣現在種土豆有大學問,當地在發展三級繁育體系,一個土豆要經歷原原種、原種、一級種這個培育過程,才能成為良種在大田推廣種植。而這個過程就需要至少三年。

    而過去的“老把式”怎麼種土豆?西吉縣土豆商販王國義説,把土豆從地裏挖出來,用刀子割成幾個塊就往地裏種,其技術含量差距,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其畝産量也是相差懸殊。

    不光是技術上的飛躍,農民的土豆生涯在銷售上也是別有洞天。記者在西吉縣將臺旺源馬鈴薯市場看到,散戶從千家萬戶把土豆運來,轉眼就被駐在市場的販子買走,而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也可以大批量地從這個市場將土豆運走。在交易大廳,碩大的電子屏幕上隨時更新著全國各地的土豆價格,大廳還設有多個電腦終端,可實現網上交易。

    王國義説,以前農民種了土豆,在路邊就賣了,什麼價格都有。現在都來批發市場,全國的價格一目了然,賣得價格非常合理。市場也有秩序了。

    西吉農民在學技術學經營的轉型中做大了土豆産業,如今,這個縣的土豆種植面積從當初的13萬畝發展到現在120多萬畝。

    其實,如今寧夏各地農民從事的農業生産中,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靠老經驗的“農把式”已經落伍了,在“希望的田野”裏,高唱主旋律的人是那些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正值北國冬日,過去早已冬閒的寧夏農民如今正在一個個日光溫棚裏忙碌。掌握了新技術,農作物可以在不能生長的季節裏生長,在不該成熟的時節成熟,在不可能上市的時間上市,新一代農民正在創造傳統農業無法産生的效益。

    去年,寧夏通過“新型農民培訓”“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溫暖工程培訓”,已經有27萬人的主導産業專業農民培訓,10萬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00萬人次以上的普及性培訓。

    從一家一戶生産到參加“合作社”共同闖市場

    在一個雨天,記者在青銅峽市葉盛鎮一戶農家看到了熱鬧的場景,外面細雨飄飛,室內人聲鼎沸,有人在打牌,有人在下棋,但更多的人坐在一起聊天。戶主葉小雲介紹説,這裡是文化大院,也是村民集合的好場所。葉小雲利用這塊陣地成立了水産和林果等專業合作社,今年種什麼,水果怎麼賣?大傢伙平時經常湊在一起商量。

    説話間,記者看到葉小雲家有四個大蘋果,上面刻著“快樂吉祥”,葉小雲説,這樣的蘋果,4個就能賣50元。我們合作社幫助村民找市場、覓商機,使農産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大家一有空就碰頭交流。過去村裏開會沒人來,有時候要放電影才能把大家聚在一起,現在有了産業合作,一招呼在家的全來。

    自從包産到戶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千家萬戶的農民各自為戰,你種你的玉米,我種我的土豆,零散紛亂,難成氣候。如今,寧夏農民已逐漸意識到合作共贏好處。短短5年間,寧夏農業合作社已從近百家發展到1800多家,涉及果蔬、糧食種植、畜牧、漁業等各個行業。

    寧夏農牧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農業合作社在治療缺技術、愁銷售等方面“療效獨特”,近幾年,寧夏農業合作社發展勢頭迅猛,吸引了近60%的農戶參與。

    如今,寧夏的農業新技術推廣覆蓋率超過75%,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0%,農業科技貢獻率較2005年提高5個百分點。

    寧夏農牧廳廳長趙永彪説,通過各種合作組織的功能效用,使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科技知識、形成學習型家庭,促進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適合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相關鏈結
· 寧夏率先在西部實現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村通公路
· 財政部將寧夏山區8縣區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 寧夏2011年起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戶籍管理制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