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截至2010年我國已形成一定規模産業集群2000多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22日   來源:經濟日報

    從當初的個體戶、“前店後廠”,到後來“一村一品”、“一鎮一品”,再到如今的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基地化生産、區域化佈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是不斷集聚、集群化發展的歷程。

    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通過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我國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産業集群達2000多個。成千上萬中小企業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中,共生共榮、共贏發展,在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相關産業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小集聚催生大産業

    一個産業的發展,除了要有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還需要大批中小企業的分工協作、配套生産,形成大樹與小樹共生共榮的“森林經濟”現象。

    走在晉江市陳埭鎮呈“井”字形的4條大街上,仿佛進入了一個鞋的海洋。在這裡,600多家鞋具、鞋材企業鱗次櫛比,綿延數公里;大至製鞋的機械設備,小到鞋釘、鞋扣,製鞋業需要的材料應有盡有;在這裡,聚集了安踏、康踏、德爾惠等諸多知名運動鞋品牌。

    誰也無法想象,20多年前陳埭鎮曾經無鞋可買。如今的晉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運動鞋生産基地,年産運動鞋超過10億雙。“正是依託于20多年來不斷聚集的産業鏈優勢,晉江鞋業才能一步步做大,並涌現出眾多品牌,成為‘中國鞋都’。”晉江市常務副市長洪于權如是説。

    小集聚催生大産業,晉江鞋業的發展歷程,正是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個體戶、“前店後廠”模式,到後來的“一村一品”、“一鎮一品”,再到如今的社會化分工、專業化協作、基地化生産、區域化佈局,産業集群和産業集聚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之舟”。

    “一個産業的發展,除了要有一批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佔領産業制高點外,還需要大批中小企業的分工協作、配套生産,形成大樹與小樹共生共榮的‘森林經濟’現象。”北京金必德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沈青説,“那麼這些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應該如何發展?靠的是産業集群的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靠的是産業鏈的完善和聚合,靠的是‘團隊作戰’的威力,來實現一個産業的共同發展。”

    集群化發展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大方向。目前,在我國沿海城市、沿江和內陸地區,都已形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産業集群。統計顯示,在“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資金共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等技術進步項目達2468個。在2010年,一些地方利用區域優勢和特色,通過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産業集群達2000多個,部分中小企業在“專、精、特、新”方面也邁出了步伐。

    分工協作提升競爭力

    在産業集聚區內,中小企業離配套供應商越近、專業化分工越細、産業鏈協同程度越高,産品就越有競爭力。

    在位於廣東佛山羅村的新光源産業基地內,有一棟廠房頗為“特別”:在這間由佛山市南海楚光照明電器有限公司和廣州賽福節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租的廠房裏,南海楚光生産線上的LED燈珠,可直接安裝在賽福公司的燈飾産品上。

    合租廠房可以有效降低生産成本,同時更清楚地説明了一個中小企業了然于胸的“道理”:在産業集聚區內,離配套供應商越近、專業化分工越細、産業鏈協同程度越高,産品就越有競爭力。

    “我們調研發現,凡是在中小企業集群化發達的地區,産品的品種和門類配套都十分齊全,許多産品的配套半徑均在50公里至100公里以內。比如,産業集群高度發達的江蘇昆山市、廣東東莞市的汽車配件和電腦産業,都可以在全市範圍內完成配套。”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秦志輝説,通過“多品種集中生産,多企業集中採購,大企業集中裝配”,産業集群內會迅速形成“小産品、大配套”的産業發展格局,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業的生産和管理成本,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專業化分工帶來了技術、管理、資金、人才等生産要素的不斷集聚,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源頭活水。目前在晉江,生産運動鞋從鞋跟、鞋幫、鞋機到面料、銷售展示等都可以在幾個鎮內完成,暢通的信息流、資金流,也使産品設計能力大大提高。

    如今,中小企業的分工協作不再局限于生産領域,已拓展至全産業鏈。如在浙江義烏小商品配件市場、廣州獅嶺國際皮革皮具城,都有上萬人從事著原輔料的採購、供應、銷售、物流配套等服務工作。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催生了成千上萬的“綠葉”型中小企業為龍頭企業服務,也進一步提升了産業集群的競爭力和規模優勢。

    完善服務夯實基礎

    中小企業面廣量大,自主創新能力先天不足,加強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是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有效途徑。

    在江蘇常州,當地的地板企業説起新型板材生産力促進中心都讚不絕口。近年來,常州地板産業集群的企業以中心為依託,相繼開發出“V形槽”、“真木紋”以及地熱地板、秸稈地板等多種新技術、新産品,獲得了70多個國家的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

    “以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為載體,幫助中小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是許多經濟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經驗。”工信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認為,我國中小企業面廣量大,自主創新能力先天不足,加強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是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有效途徑。

    數據顯示,2010年,在産業集群或中小企業集聚區,工信部已先後支持建設了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238個,認定了100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帶動了一批地方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據不完全統計,18個省份已認定公共服務平臺858家。

    類似的公共技術“孵化器”已成為中小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副司長鄭昕表示,“十二五”期間,在引導中小企業産業結構調整方面,將著力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進而提高中小企業綜合競爭力。

    據介紹,2011年工信部將重點推動産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和大中城市綜合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繼續抓好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認定工作,認定和支持180個公共服務平臺。“十二五”期間,除了將繼續安排扶持資金支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外,還將重點在産業集聚區扶持公共服務平臺,以達到“扶持一兩家,受益一大片”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路子,全面提升中小企業産業集群的分工協作水平,引導産業有序轉移,優化産業佈局,促進中小企業集聚發展。

 
 
 相關鏈結
· 王珉:發展建設産業集群 實現船舶工業跨越式發展
·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著力打造四大産業集群
· 浙江省傳統“塊狀經濟”加速向現代産業集群轉型
· 濱海新區:打造"綠色"産業集群 建設低碳生態之城
· 吉林著力打造長春、遼源兩大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
· 吉林省打造三大産業鏈有效促進風電産業集群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