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期待·新承諾
——關注五大自治區“十二五”民生新藍圖
新華社北京2月22日電 民生,是各族群眾的關切點,是民族地區“十二五”規劃的關鍵詞。順應各族群眾的新期待,許下鄭重的新承諾,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廣西五大自治區的“十二五”規劃,延伸民生範圍,提升民生質量,描繪出民生新藍圖。
安居——住房將越來越安心
一些民族地區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不少群眾住房困難。“十二五”時期,各自治區將建設多種形式的安居工程,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將住上“安心”房。
前不久,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居民米吉提·蘇萊曼搬進了位於縣城中心新建的廉租房,告別了棚戶區生活;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庫車縣農民庫瓦尼帕特也如願搬進了建有蔬菜大棚和牛圈的“安居富民”房;和田地區洛浦縣農民艾則孜也住進配套了天然氣、太陽能的新房大院……
這將是“十二五”期間新疆最普遍、最溫暖的一個生活場景。按照新疆“十二五”規劃,“安居富民”工程將整合農村抗震安居、危房改造等各類建設項目,讓150萬戶農牧民在安居的同時實現致富增收。
“十二五”期間,寧夏將從整體上緩解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困難問題。寧夏計劃建設保障性和政策性住房12.44萬套,加大城市工礦區、林區、墾區的棚戶區改造力度,改造棚戶區住房4.23萬套。
從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項目,到城市、國有工礦、國有林區、中央下放煤礦棚戶區改造項目,以及國有墾區危舊房改造項目和農村、牧區危房改造試點項目,內蒙古是我國保障性住房項目類型最多的省區之一。“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將建立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和市場服務體系,切實改善城鄉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
收入——腰包將越來越鼓
富裕,是各族人民群眾共同的心願。在各自治區的“十二五”規劃中,減貧有明確目標,致富有具體辦法。
南疆三地州人多、地少、收入低,幫助南疆地區各族農牧民脫貧成為“十二五”期間新疆要啃下的“硬骨頭”。根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新疆要使貧困人口減少100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辦主任趙國明説:“新疆將在未來10年內,抓好優質林果1000萬畝,繼續培育優質畜牧業。同時還將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貧困農牧民的素質,到2020年爭取使貧困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十二五”時期,內蒙古的扶貧對象由絕對貧困人口延伸到相對貧困人口。內蒙古將加大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扶持力度,實施集中連片困難地區開發攻堅工程;協調推進北京內蒙古對口幫扶和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工作,組織實施好鄂爾多斯對口支援和自治區直屬機關定點幫扶興安盟工作。
為了使各族群眾共享發展的成果,收入增長成為各自治區“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西藏力爭使2015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350元,年均增長13%;內蒙古明確提出,“十二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廣西的“十二五”規劃提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
就業——工作崗位將越來越多
無業不穩,就業是民生的關鍵點。“十二五”期間,各自治區將開發數以萬計的工作崗位,滿足各族群眾的就業需求。
“十二五”時期,西藏將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使5年內城鎮新增就業人口超過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西藏將確保城鎮有就業需求的“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高校畢業生當年就業率穩定在80%以上。
西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邊巴扎西説,“十二五”時期,西藏將全面落實免費培訓、免費介紹、小額貸款和社保補貼等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充分就業。
“十二五”期間,新疆將以區內城鎮和二、三産業為主要方向,以南疆三地州農業富餘勞動力和未考入大、中專院校的高中、初中畢業生的轉移就業為突破口,大力開展專項職業能力培訓,以2011年計劃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180萬人次為基數,每年凈增20萬人次,共計轉移就業1100萬人次。
根據寧夏“十二五”發展規劃,未來5年寧夏中南部地區7.9萬戶約35萬人將移民搬遷。作為一種新的移民方式,寧夏將首次嘗試勞務移民安置辦法,通過協調務工人員簽訂就業合同、住房合同和保障合同,實現遷出群眾穩定就業。
教育——“免費”項目將越來越豐富
從一日三餐到冬夏服裝、日常生活用品,從學費、教材費到住宿費、文具用品,西藏林芝地區米林縣中小學的1100多名藏族、珞巴族、回族、漢族等學生享受著“三包”免費教育。“學生成長中一分錢都不用出,現在家長都願意把學生送到學校,失學輟學現象極少發生。”教師亞蝶説。
“十二五”時期,西藏將對農牧民子女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全面實行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建立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三包”免費教育體系。西藏自治區教育廳廳長宋和平説,目前“三包”經費平均達到每生每學年1800元,今年將提高到2000元,“十二五”末期將達到3000元,邊境地區學生補助將更高。
在內蒙古,“十二五”時期將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推進公共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全部免除用蒙(朝)語授課的高中學生、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的學費和教科書費,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費和教科書費,3年內全部實現高中免費教育。
學前教育是當前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自2011年起,寧夏將每年安排1億元啟動實施“縣、鄉(鎮)幼兒園建設工程”,到2015年,將新建和改建213所公辦幼兒園,使公辦幼兒園覆蓋全區所有鄉鎮。
社保——生活“安全網”越來越縝密
“十二五”時期,各自治區將擴大覆蓋範圍、提高保障標準,從養老到醫保、低保等,群眾生活的“安全網”將越來越縝密。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將實現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推進基本醫療盟市統籌,繼續擴大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面,穩步提高報銷標準;進一步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加快以城鄉低保為重點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在社會保障方面,廣西提出到2015年,實現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540萬人、失業保險240萬人、工傷保險250萬人、生育保險225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5%。同時,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重點建設5000個五保村和400所鄉鎮中心敬老院。
為方便群眾看病就醫、簡化報銷程序,“十二五”期間,寧夏將力爭實現醫保卡區內漫遊。目前寧夏正加快推進社保一卡通的建設,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速度的加快,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等相關數據的整合,將為區內異地就醫實時結算奠定基礎。
進城——服務保障越來越完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從山區、牧區到城裏打工。為了服務好這一日益龐大的群體的工作生活,各自治區全方位完善服務保障體系,使進城務工的少數民族群眾真正“遷得出、留得住、富得起”。
在廣西,“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5年內將有500萬農民變成新市民。廣西將完善服務保障體系,為進城農民打造社會保障“防護墻”,使進城落戶的農民在就業、住房、教育、社會保障、服兵役、撫恤優待等方面,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權利。
“十二五”期間,為解決農牧民進城後面臨的實際困難,內蒙古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為農牧民進城居有住所創造條件;加強農牧民就業培訓指導,為農牧民進城就業提供保障;加強和完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體系,使進城農牧民能夠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務。
“十二五”時期,新疆將在各地建立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加強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做好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采寫記者:毛咏、胡星、王秋鳳、張雲龍、曹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