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過去五年成就將為新一輪可持續增長奠定較好基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

    新華社記者

    近日,一些專家學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談到,過去五年,我國經濟發展克服並戰勝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前列,成就來之不易。這些成就將為今後五年新一輪可持續增長奠定較好的基礎。

    “十一五”經濟發展成就來之不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到,“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的複雜性是空前的”。

    “十一五”前期,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全面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偏快,內需、外需全面偏熱:國內的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非常旺盛,煤電油運瓶頸約束比較突出;年平均出口增長率一直保持25%以上。

    此後,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需求發生巨大改變:2008年,我國外貿出口增速從上半年20%以上減速到個位數。去年外貿呈負增長。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央出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在相關政策上做了方向性調整,從控制需求到擴大需求,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

    對此,張立群表示,這些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有效地推進了工業化、城鎮化全面加快的進程,避免經濟發展的劇烈波動。

    糧食生産連年豐收 城鄉統籌邁開大步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2010年全國糧食總産量為10928億斤,比上年增産2.9%,這是我國糧食連續第七年增産。我國以世界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養活全球22%的人口,再一次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跡,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俊深有體會地説,過去五年,全國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重要方針,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強化,國家糧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邁出重大步伐。

    過去五年還是我國農村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的時期。韓俊説,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終結了近2600年來農民種地要交“皇糧國稅”的歷史,還逐步建立各項農業補貼制度,逐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實施臨時收儲制度。

    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就

    “十一五”時期,我國第一次將節能減排指標作為五年規劃的約束性指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工作。最近數據顯示,我國基本完成了五年單位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標,污染物排放減排目標超額完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説,五年來,我國全面加強節能減排工作,不斷完善政策法規措施,加大節能環保領域投資力度,努力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産業,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經濟模式和消費方式,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深入人心。這些舉措成功扭轉了“十五”後期由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出現的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上升的趨勢,節能減排取得重要進展,循環經濟取得突破,資源節約成效明顯,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開局良好。

    在李佐軍看來,“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完成後,我國的節能總量將達到6億多噸標準煤,相當於少排放二氧化碳15億噸以上,這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重要貢獻,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減緩了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的壓力。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

    “2009年上半年,我曾經給國務院提交過一個報告,建議在經常項下使用人民幣計價清算。”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用“水到渠成”形容“十一五”期間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的過程。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改革,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也確立了人民幣升值的開端。此後人民幣進入穩步升值期,對美元的匯率也逐漸從8.1:1的匯率升值到現在的6元多,形成了有彈性的匯率機制。

    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另一條腿正是人民幣自由兌換的不斷推進。“貿易順差導致了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企業和個人用匯的範圍不斷擴大。”黃澤民説。

    黃澤民表示,2009年開始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試點工作,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開端。最開始,是在上海等城市進行試點,現在全面推開,基本上在主要貿易口岸都可以使用人民幣結算;從開始的東南亞和港澳臺使用人民幣結算,到現在和主要貿易夥伴都可以使用人民幣。

    “關鍵還要建立人民幣回流機制,開放資本項下的跨境結算,在上海和香港大力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黃澤民認為,隨著中國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法律的繼續完善,條件成熟時,未來資本項下的人民幣自由可兌換仍會穩步推進。

    國資證券化使國企盈利能力大大增強

    “最初我國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是非常弱的,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國企如果要上市只能將優質資産分拆上市,這也是保護我國投資者的方式。但現在,國企的盈利能力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改制上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這種轉變的重要推手。”國資委研究中心資本市場部部長盧永真説。

    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股改啟動以來,中國的藍籌市場加速發展,包括工農中建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及中國石油、中國神華、中國建築在內的76家大型優質企業先後在上證所上市,總市值超過10萬億元。

    盧永真認為,“十一五”期間國有資産證券化,實際上是改善國企治理結構、提高國企盈利能力以及讓更多人分享公司回報的做法。

    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十一五”時期,我國把科技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改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化,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上海科學院副總工程師沈躍棟認為,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主要得益於以下幾點。一是國家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不斷增加。二是科研單位內部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堅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三是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力度日益增大。四是科研機構正在不斷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承擔起第三方權威機構、檢測中心的責任。五是戰略性産業逐漸形成産業佈局,形成了國家方面進行基礎研究項目,地方設立科技創新基金、青年基金自籌資金進行應用技術研究的互動局面。

    資本市場實現重大發展突破和轉折性變化

    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談到,五年來,資本市場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全面提高了上市公司質量和治理水平,深入開展了證券公司綜合治理,擴大了機構投資者隊伍,完善了市場法制建設,下大力氣解決了長期影響市場發展的諸多歷史遺留問題。深化了股票發行體制改革,推出了創業板、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有效提升了我國資本市場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效率。同時,大力加強市場監管,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市場功能發揮和創新發展有了體制機制的保障。

    在全面治理和化解市場重大突出問題的基礎上,加強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風險管理,構建了第三方存管、凈資本監管、分類監管、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全新的制度,完成了1.2億證券賬戶清理規範;針對資産管理的行業特點,加大對基金公司高管人員和投資人員的行為監管,積極推動基金評價和銷售體系建設;實行期貨保證金安全存管制度,初步建立了一套對期貨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的預警、干預、處置機制。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談到,“十一五”期間,中國資本市場的亮點之一莫過於“十年磨一劍”的創業板的推出。創業板的推出,主要是為了推動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而作為解決就業問題主要渠道的中小企業,它們發展起來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崗位,增加勞動者的收入。 

 
 
 相關鏈結
· “十一五”全國安全生産實現“四個顯著下降”
· 楊立傑:"十一五"時期央行內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 我國“十一五”期間機械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28%
· 新聞辦介紹“十一五”期間安全生産情況等
· 我國“十一五”安全生産狀況實現“四個顯著下降”
· 我國安全生産工作“十一五”規劃各項指標順利完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